高铁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武(汉)广(州)高铁已正式与广(州)深(圳)高铁联线运营。连接华中与珠三角地区的武广深高铁将深圳纳入“4小时经济圈”。专家称,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正在打破中国传统沿江沿海经济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高铁发展带来区域均衡发展的机遇
专家认为,高铁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更释放了铁路货运能力,提高了物流效率。借助高铁这一快速通道,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城市与腹地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高铁建设大大扩大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腹地空间。
以武广高铁为例,武广高铁将珠三角发展腹地直接延伸到湖南、湖北。据测算,武广高铁的开通,带动了沿线上千亿元产业转移。
比如,近年来应运而生的“高铁游”,让高铁沿线的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共享。在武广高铁沿线,乘高铁到武汉赏樱花、到武当山观光、到湖南看名山等,已成为“热门”旅游线路。相关统计显示,武广高铁开通前,武汉东湖风景区一届樱花节门票总收入200万元左右,2011年樱花节游园高峰期,周末一天票房收入就达100多万元。
专家认为,中部地区本身具备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具备了承接沿海及全球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高铁经济圈形成后,高铁在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还将给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均衡发展的机遇,武汉、长沙、郑州等条件较好的城市将趁势崛起,获得赶超东部城市的机遇。
“高铁经济”涌现区域经济扩容
近年来,随着武广、郑西、沪宁、京沪等高铁建成通车,一批以高铁为依托的高铁经济圈悄然兴起,区域经济全面扩容。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高铁建设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区域经济的划分,提升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新一轮的区域扩容已经开始。
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说,京沪高铁将原本遥不可及的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连成了一体,让更多的生产要素向铁路沿线集中,促进了高铁沿线城市的同城化,有效推动了“4小时经济圈”的形成。
武广高铁在时空上使“珠三角”与广大中部地区连接成片,也催生了不同层次、大大小小的跨区域“城市圈”和“经济圈”。
位于“珠三角”的虎门是服装产业聚集地,在武汉汉正街做服装生意的王先生经常在武汉、虎门两地奔波。他对记者说,武广、广深高铁连通后,新增了虎门站与深圳北站,武汉的服装商到虎门进货只需要4个多小时,比以前节省不少时间。“一天就能打个来回,不知方便了多少倍!”
如今,随着武汉高铁“立交桥”的建设、成型,从武汉乘坐高铁,东到上海、南下广州基本在4小时车程左右;正在建设的石武、汉宜高铁建成通车后,西至重庆、北上北京的车程也在4小时左右,届时,武汉东、西、南、北方向将形成“4小时经济圈”。
高铁效应凸显经济格局谋变
随着近年来高铁开行加密,武广高铁沿线催生了一个个不同层次、大大小小的跨区域“城市圈”和“经济圈”,其中分别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泛鄱阳湖城市圈,在高速铁路带动下,又酝酿形成新的更大规模的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推进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集群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格局由传统的沿江沿海发展向城市群发展转移,涌现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及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一系列城市群。
城市集群的发展,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原有的道路交通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群间人流、物流大量快速流动的需求,高铁建设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高铁“四纵四横”项目开工建成,以及围绕中心城市的城际快速铁路网的辐射,一个覆盖中东部的高速铁路网逐渐呈现,我国东、中部地区渐次进入“高铁时代”。
区域经济专家、武汉大学伍新木教授说,高铁带来的不仅是百姓出行便利,在时空上高铁也拉近了沿线城市距离,缩短了地区经济半径,使“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与华中等重要经济圈的联系更加紧密。而随着高铁对经济的辐射和拉动,国家的生产力布局将更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