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南麓,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地处海南省南部内陆,北纬18°23′—18°53′,东经109°21′—109°48′,东接陵水县,南邻三亚市,西连三亚市、乐东县,北依五指山市、琼中县。县境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54公里,总面积1166.6平方公里,占海南省陆地总面积的3.42%。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0.7-24.5℃,冬季温暖如春,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1800-2300毫米,负氧离子浓度在每立方厘米8200个以上,可谓“温而不热、凉而不寒、爽而不燥、润而不潮”。
行政区划编辑2012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辖6个镇、3个乡:保城镇、什玲镇、加茂镇、响水镇、新政镇、三道镇、六弓乡、南林乡、毛感乡。名称所辖区域
保城镇辖2个社区、8个行政村:城北社区、城南社区、抄抗村、番文村、什好村、毛介村、什聘村、西坡村、春天村、石硐村
什玲镇辖12个行政村:什玲村、椰村村、介村村、坚固村、水尾村、大田村、排寮村、巡亲村、毛定村、毛天村、八村村、抄赛村
加茂镇辖6个行政村:加茂村、加答村、石建村、半弓村、共村村、界水村
响水镇辖8个行政村:大本村、什龙村、什月村、响水村、合口村、什邱村、毛岸村、陡水河村
新政镇辖10个行政村:石让村、毛文村、新政村、报导村、毛朋村、南改村、什那村、报什村、什奋村、新建村
三道镇辖4个行政村:三弓村、田滚村、甘什村、首弓村
六弓乡辖5个行政村:田岸村、田圯村、奋发村、大妹村、石艾村
南林乡辖3个行政村:东方村、南林村、罗葵村
毛感乡辖4个行政村:毛感村、毛位村、南好村、南春村
人口编辑保亭县地处山区,解放前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疟疾、天花,霍乱等疾病经常流行,人口死亡率高,人口发展缓慢,1935年建县时全县总人口为3.52万人。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风光 (21张)
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1950年总人口为3.26万人,1990年总人口为15.56万人。按全期发展速度,1990年为1950年的458.6%;全期年平均增长幅度为38.8‰全国为18.1‰全省为24.7‰保亭的总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全省的速度快得多。 1995年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辖12个乡镇、60个行政村,境内有6个国有农(茶)场,总面积1160.7平方千米,总人口15.15万人,其中农垦系统5.03万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55万人,农业人口12.60万人;城镇人口1.94万人,乡村人口13.21万人,政府驻地保城镇。1996年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1160.7平方千米,总人口15.24万人,其中农垦系统5.14万人。辖12个乡镇、60个行政村、461个自然村,境内有6个国有农(茶)场,政府驻地保城镇。1997年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面积1160.7平方千米。人口15.37万人。辖7个镇、5个乡:保城镇、什玲镇、加茂镇、三道镇、新政镇、响水镇、毛岸镇、八村乡、六弓乡、南林乡、毛感乡、报什乡,共有60个行政村、461个自然村,境内有6个国有农场,政府驻地保城镇。1998年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面积1160.7平方千米。人口15.44万人。辖12个乡镇、62个行政村、463个自然村,境内有6个国有农场,政府驻地保城镇。2000年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面积1160.7平方千米。人口15.58万人,其中黎族8.4万人,农垦系统5.7万人。辖12个乡镇、62个行政村、461个自然村,境内有6个国有农(茶)场。县政府驻保城镇。2001年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面积1160.7平方千米。人口15.69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41812户、总人口1568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007人。),其中黎族9.34万人,苗族6059人。辖12个乡镇、62个行政村、464个自然村,境内有5个国有农场。县政府驻保城镇。2002年,报什乡、新政镇合并,设立新政镇;毛岸镇、响水镇合并,设立响水镇;八村乡、什玲镇合并,设立什玲镇。年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面积1160.7平方千米。人口15.73万人,其中黎族10.35万人,苗族6096人,辖6个镇、3个乡(保城镇、什玲镇、加茂镇、响水镇、新政镇、三道镇、毛感乡、南林乡、六弓乡)、62个行政村、464个自然村,境内有5个国有农场。县政府驻保城镇。2003年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面积1160.7平方千米。人口15.77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38990户、总人口1576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320人。),其中黎族9.4万人,苗族6129人。辖9个乡镇、62个行政村、467个村民小组,境内有5个国有农场。县政府驻保城镇。2004年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面积1160.7平方千米。人口15.99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40097户、总人口1599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755人。),其中黎族9.48万人,苗族6358人。辖9个乡镇、62个行政村、463个自然村,境内有5个国有农场。县政府驻保城镇。黎族苗族为保亭县世居民族,截至2012年3月底,全县人口17.03万人,其中黎族占总人口的59.9%,汉族占总人口的33.4%,苗族占总人口的4.1%,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2.6%。
自然资源编辑动物资源
保亭县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终年花果不断,河沟纵横,自然条件优越,为各种陆栖脊椎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县境内动物种类繁多,仅鸟类就有300多种和10多个亚种。据1980年统计,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就有58种。1990年县内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黑冠长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山鹧鸪、孔雀雉、四爪陆龟、巨蜥、蟒等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穿山甲、黑熊、海南水獭、海南大灵猫、小灵猫、海南免、海南巨松鼠、山瑞鳖、虎纹蛙、风头鹰、斑尾鹃鸠、绯胸鹦鹉、棱皮龟、地龟、三线壳龟、凹甲陆龟等17种;属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椰子猫,果子狸、红狭狳、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海南鹩哥、海南八哥、龟科(所有种)、赤麂、鹧鸪等11种。由于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和人为的捕杀,保亭县境内的珍稀保护动物也日益减少,有的绝迹。
水电资源
保亭县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大小河流密布,水能蕴藏量9万多千瓦,已开发利用8580千瓦,占可供开发利用的24%。
林产资源
保亭县经济林木主要有特类木材:花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等5种乔木;一类木材:陆均松、脉叶罗汉松(竹叶松)、短叶罗汉松(短叶竹叶松)、竹柏、海南油杉、绿楠、毛苦梓、黑枝苦梓、荔枝、桢楠、青梅、铁棱、乌营、鸡尖、吊兰苦梓、观光木、石碌苦梓、油丹、枇杷丹、海棠、蝴蝶树、孔雀豆、科礼、红锥、红稠、薄皮红桐、乌稠、赛胭脂、红椤、麻楝、细子龙、柄果木、赛韶子、石梓、莺歌等34种乔木;二类木材:粗榧、海南粗榧、南亚松、海南五叶针松、黄果桂、麦卡桂、广东钩梓、毛丹、尖尾楠、山刺血、乌果、刺血、肖蒲桃、多腺水翁、乌墨、皱萼、蒲桃、李万蒲桃、碎叶蒲桃、米花木、海南米花木、三脉木、海南三脉木、长柄银叶树、石斑、车轮梅、毛车轮梅、油楠、倒卵阿丁枫、陈木、海南锥、台湾锥、越南榆、菠萝蜜、小叶胭脂、大叶胭脂、洛罗、红果、坚木、红椿、龙眼、单叶豆等46种乔木;三类木材:鸡毛松、隆兰、黄樟、厚壳桂、华桢楠、海南加赐、海南红楣、五梨木白茶、相思、白格、黑格、黄檀、灰稠、盘壳木、海南樫木、苦楝、毛荔枝、酸枣等110种乔木。这些树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同安岭、情安岭、马咀岭、红水岭、南蓄岭以及南改岭和东南部的七指岭、驳百岭、四方岭。
矿产资源
保亭县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铁、金沙、水晶、石灰石、大理石等11种,其中已探明具开采价值的有铁矿、石灰石、大理石、结晶灰岩。
经济编辑综述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16.1亿元,是2006年6.99亿元的2.3倍,年均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是2006年1.75亿元的15.4倍,年均增长72.9%;五年累计完成投资60.9亿元,是上个五年8.12亿元的7.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亿元,是2006年2263万元的10.2倍,年均增长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是2006年6446元的2.3倍00,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是26年1942元的2.2倍,年均分别增长17.7%和16.5%。在全省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考核中,该县综合得分排位大幅提升,由2007年的第12位分别提高到2009年的第2位和2010年的第3位,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2010年荣获全省中部市县农民增收工作二等奖。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工业
保亭地处少数民族边远山区,解放前,工业生产是个空白。建国初期有个别外来人员在保亭街头搞点零星的个体缝纫业和烟丝加工业。1953年,县供销社从万宁县请来几位师傅,成立烟丝加工、酿酒、铁制小农具的综合小组,从此开始了保亭的工业历史。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县人民政府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铁木生产合作小组(社)。1957年以县供销社综合加工小组为主,成立全县唯一的地方国营企业-保亭县联合厂。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88.1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95%。1958年初,这个厂又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保亭地方国营农机修造厂和保亭县食品厂。1958年12月,保亭、陵水、崖县合并,部分人员搬迁崖县(现三亚市)。1959年11月14日,保亭与崖县分开建制,县城设在通什镇,又重新组建保亭县通用机械厂、食品厂,并接管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移交的发电厂、藤厂、建筑材料厂、福安砖厂。1960年又接管原自治州管的从广州搬来通什的印刷厂和从南口搬来的机床厂。1961年,自治州恢复建制,保亭县又搬回原保亭县城-保城镇。在通什的企业全部移交自治州管理,小部分人员迁回原保城后重新组建保亭县农机修造厂、县食品厂和县电厂。1975年后,保亭工业有所发展,当年全县工业总值为499.7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47%,其中国营工业340.65万元,县集体工业70.43万元,公社工业63.06万元。工业主要企业有食品厂、县农机厂、县木器厂、县纺织厂、县预制厂、县铁锅厂、毛真水电站、县榨油厂、县印刷厂等9个,主要产品年产量:铁制小农具1.09万件、竹制木农具1.38万件、电力215.90万度、56度酒156.25吨、饼干104.86吨、酱料226.40吨、打谷机52部、铁锅10051口、手扶拖拉机卡21辆、日用陶器4.50万件。80年代保亭工业又有新的发展。198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67.3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68%,其中轻工业产值347.8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4.44%。工业企业单位21个,其中全民所有制15个,工人804人。工业部门有电力、机械、建材、森林、纺织、食品、缝纫、印刷等。1982年主要产品年产量:发电量631万度、饮料酒645吨(实物量)、手扶拖拉机卡302部、木制农具家俱1600件、蚊帐布100.2万米。据1985年工业普查,全县共有工业企业42家(未含个体工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5家,集体所有制企业26家(其中县属集体工业9家、农村区(社)办工业17家)。其他经济类型1家。此外,农村办和城乡个体工业151个。经济企业清查,符合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填表的企业20家,属填报甲类表的企业11家,其中省属企业1家(即53607部队水电站);州属企业1家(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毛瑞采伐场);县属企业9家(县酒厂、农机修造厂、橡胶制品厂、木器厂、印刷厂、水泥构件预制厂、保城粮油加工厂、水电供应公司、保亭林业局)。填乙类表的企业6家(县纺织厂、二轻厂、民族家俱厂、日用五金制品厂、服装厂、二轻综合厂)。填丙类表的区办工业2家(南圣联合厂、三道新民水电站)。全县工人139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692人、县属集体企业252人、工办工业136人,其他经济类型企业312人。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为1386.6万元(包括个体),比1984年的511万元,增长169.5%,比1980年增长145.1%,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71万元,占25.0%;集体所有制企业95万元,占6.4%(包括农村乡、社工业),其他经济类型840万元,占56.6%;农村村办工业和城镇个体179万元,占12%。按以上20家企业统计,企业占地面积68.75万平方米,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地面积43.22万平方米,集体企业占地面积22.64平方米;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96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生产用地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1985年末,20家企业拥有动力机械总能力8940千瓦,工业设备625台(套),其中属50年代出厂的2台,60年代出厂的50台,70年代出厂的306台,80年代出厂的263台。20家企业分别从办厂以来至1985年止,县属集体企业190万元,区办工业105万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25万元。1985年来固定资产原值1838万元。同年实现利税122万元,比1984增长46.7%,比1980年增长198%。其中利润总额85万元,比1984年增长54.6%,比1980年增长573.2%;产量销售税金37万元,比1984年增长31.1%,比1980年增长29.7%。90年代保亭工业已初具规模。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139个,其中城(镇)街道和乡以上工业31个;城(镇)个体工业32个。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计算为1553.4万元,比1980年增长19.9%。其中城(镇)街道和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3.4万元;城(镇)个体工业总产值63.09万元。城(镇)街道和乡以上工业按行业分:木材及竹材采运2个、自来水生产和供应共1个、食品制造业1个、饮料制造业1个、纺织业1个、缝纫业1个、家俱制造业3个、印刷业8个、工艺美术制造业1个,电力蒸气、热水生产和供应6个;化学工业7个;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2个;机械工业1个。按所有制类型分:全民所有制13个,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1065.4万元;集体所有制17个,工业总产值180.0万元;全民与私人合营1个,工业总产值28.6万元。保亭乡镇企业,原称社队企业,初建于1962年。当年,全县公社办的工业企业5家,职工41人,公社工业总产值12.5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9.15万元的21.16%。1975年全县公社办工业企业达9家,职工72人,当年全县公社工业企业总产值63.0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73.14万元的13.13%。1979年全县公社工业发展到15家,职工109人,当年全县公社工业总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为77.37万元。1980年后,保亭乡镇企业主要有橡胶加工、建材、运输、商业、种养、家俱制造、服装行业等。至1990年止,全县乡镇企业769家,从业人员达3962人,全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1414.82万元,实现利税119.1万元。有固定资产1095.36万元。其中乡办工业12家,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122.6万元;农村个体工业76家,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216.91万元。 2004年工业总产值6184万元(当年价),增长4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83万元,增长6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水泥6.81万吨,增长51.3%;发电量3240万千瓦时,增长14.5%;自来水105万吨,减少0.9%。
农业
保亭农业一贯以种植业为主体,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左右。解放前,保亭的农业生产水平落后,1949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5894亩,总产9317吨,平均亩产59.5公斤。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垦荒种植,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并且成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帮助黎族苗族同胞调整农作物布局,改进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等,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9564吨,比1949年增长110%;民营热作面积1706亩,是1949年的5.27倍;生猪饲养27555头,比1949年增长65.8%;牛存栏17905头,比1949年增长92.9%。1958年,保亭县由高级农业合作社进入人民公社,农村推行左的政策,致使粮食生产大面积减少,林、牧、副、渔业滞后。1966年进行“文化大革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生产不稳定。1974年全县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提出“日干三刻,夜加一班”的口号,使粮食生产量从1974年的39911吨增至1977年的4325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生产费用消耗过大,社员分配人均76.2元,仅比1974年增加1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农、林、畜、牧、渔、副业发展迅速。1981~1990年,农业总产值以年均6.1%的速度增长,粮食总产量年平均增长2.2%,热带作物面积年平均增长13.1%,肉类总产量年平均增长5.6%,水果产量年平均增长6.2%,水产品总产量年平均增长19.9%,农民每人年平均纯收入增长10.4%。至1990年,保亭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县有耕地面积84323亩,其中水田53472亩,旱田18335亩,坡地12516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1.09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47万亩,比1952年增加1.89万亩。农业机械水平也不断提高,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311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6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79部,全县机械总动力计6671.18千瓦。当年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1%。 2004年农业总产值4.04亿元(当年价),增长9.4%。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2.8万吨,减少7.8%;油料648吨,增长9.3%;瓜菜6.23万吨,增长17.3%;水果6372吨,增长8%,其中香蕉3799吨,增长1.9%;橡胶干胶3797吨,增长2.6%;椰子596万个,减少1.7%;槟榔5310吨,增长8.6%;肉类3862吨,增长16%;水产品2113吨,增长13%。
民族文化编辑传统器乐
海南省保亭地区的黎族有杞、哈、赛等方言,每个方言区的语言、生活习俗亦有所异,但其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基本相同。千百年来,黎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
器乐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民歌、故事、神话、寓言、谚语、谜语、舞蹈、音乐的艺术和织锦等。以民歌最具特色,种类有劳动歌,情歌、哀歌、生活自然等。黎族民间舞蹈《打柴舞》、《打碗舞》、《八音舞》、《双刀钱铃舞》、《逗娘舞》等等。黎族民间传统竹木乐器种类主要有口弓、鼻箫、利咧、洞勺、拜、哔哒、独求鼓、叮咚木等八类。爱好者组合的业余“八音乐队”,即小铜锣、小木鼓、木琴、竹笛、唢呐、铜铃、小钹、毕哒8种乐器组合的演展队。乡村举行婚礼、入新屋的时候,都请来八音队,吹吹打打通宵正旦。它是黎族社会文明进步史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宝库的精品。
黎族织锦
海南省黎族织锦起源于殷周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海南岛
黎族织锦上的黎族先民就已掌握了纺织技术,是中国各民族中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民族之一,其中保亭是全海南省黎锦最集中的市县之一。在宋元两代时,黎族的棉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织工艺品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这一时期历史上最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黎族纺织技术的基础上,不仅改革和创新了去籽、弹花、纺线、织布等纺织工具,还运用和推广黎族纺织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等技术,织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花纹图案。到明清两代,黎族织锦发展达到顶峰,黎族织造的"龙被"等黎锦精品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风景名胜编辑和坊茶楼
和坊茶楼和坊茶楼地处保亭县城七仙大道南端东侧(毗邻保亭车站),项目占地2200多平米,总建筑面积950平米,建筑高度21.3米。汲取明清建筑中阁楼的精髓与当地黎苗民族元素,被誉为“海南第一茶楼”,民间有“不到和坊喝一壶,别说来过黎苗族”这一俗语。建筑由仿古阁楼、厢房、四柱七楼牌等建筑物有机组合而成被授予“两岸交流基地”美誉。七仙岭温泉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保亭县七仙岭脚下的一座盆地内,是海南岛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也是“游
七仙岭客最喜爱的海南岛特色精品景区”之一,其地理坐标为东109°35′—109°45′,北纬18°14′—18°44′,她三面群山环抱,有保存较为完整的热带雨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七仙岭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3℃左右,冬暖夏凉,负氧离子含量高达8200个/立方厘米,宛如天然“氧吧”。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游览区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游览区坐落在海南省保亭县三道镇的甘什岭、位于南榆中线274公里旁,距海南省三亚东线高速公路6公里,面积300亩,始建于1993年,于1995年10月28日正式开业。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自然景观包括:黎族田园风光、海南岛面积最大、最古老的摈柳园、多种亚热带古树、山泉溪水成多级瀑布从园中穿流而形成的怪石群。人文景观有:“奥雅宫”(黎族头人住的房);“隆闺屋”(黎族姑娘居住和娱乐的场所)等。来海南旅游观光客可参与黎家古老的弓骛射
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游览区击,品尝黎家竹筒饭和黎家山茶,观赏多姿多彩的黎族歌舞。由于景区位处海南岛屿的脊梁——五指山山脉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边森林峻峭,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椰子代表海南,槟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没有槟榔不成礼,没有槟榔不成婚,这“槟榔”二字可以说是海南真正的主人——黎族人的文化字符。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位于保亭县三道镇,是中国唯一地处北纬18度的真正热带雨林,是海南岛五大热带雨林精品的浓缩,是最具观赏价值的热带雨林资源博览馆,堪称中国钻石级
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雨林景区。景区距三亚市仅35公里,距凤凰机场52公里,是名符其实的三亚后花园。景区北与五指山、七仙岭比肩相连;东眺南海万倾波涛,美丽的海棠湾近在咫尺;与南中国第一温泉南田温泉仅一水之隔。在三亚市最新修编的旅游总体规划中,本景区位于大三亚旅游规划中的生态景观轴上,是“三亚旅游圈”的“金三角”地区。仙安石林仙安石林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境内,距保亭县城约40公里路程。1992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只有极少数采药人偶尔闯进过林中,因为不了解这奇怪的石头,他们敬畏地将此山称为“鬼山”或“神山”。1992年,海南师范学院的杨火教授在偶然中发现这一处瑰宝,并命名为“仙安石林”。仙安石林集奇石青山、悬崖洞穴、古树巨藤于一体,本已独得大自然万般宠爱。1996年,距此数十里地的一个苗村搬迁到南片石林旁的一处平地上,石林又平添了一层浓郁的苗家风情。
名优特产编辑红毛丹
红毛丹是典型的热带珍稀水果之一,其果实外形美观、肉质细嫩、
鲜美爽口,营养丰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磷、铁、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是果中佳品,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优先推广的“四大水果”之一。红毛丹生长对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的要求比较苛刻,在中国大陆地区,只有保亭最适宜发展种植红毛丹。
四棱豆
四棱豆:又称翼豆、大翼豆、四角豆等,是豆种植物四棱
豆属中的一个栽培品种,在保亭四季都能正常生长,其鲜豆荚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优质豆荚单荚重25克以上,荚长20公分以上,型如杨桃成棱,鲜荚翠绿,可炒、可煮、可生吃或泡成酸菜吃,还可作冷盘,肉质香脆,风味鲜美,在部分大中城市为稀有新奇的高档菜。
树仔菜
树仔菜:属热带灌木,树仔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2含量是普通蔬菜的10多倍,维生素C和蛋白质是普通菜的45倍,其嫩梢细嫩多汁、肉质脆、无渣滓、味道鲜美,炒食、煮食均可,由于粗生耐长,种植不需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保持了原有天然属性,是具有保亭山区特色的"绿色食品"。
龙眼
龙眼俗称“桂圆”,是中国南亚热带名贵特产。龙眼果实富含营养,自古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其滋补功能显而易见。明李时珍曾有“资益以龙眼为良”的评价。据分析,果肉含全糖12.38%-22.55%,还原糖3.85%-10.16%,全酸0.096%-0.109%,维生素C43.12-163.7毫克/100克果肉,VK196.5毫克/100克果肉。龙眼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干、制罐、煎膏等。龙眼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现代医学实践证明,它还有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龙眼对生产环境比较挑剔,世界上能种植龙眼的地方有限,一般在亚热带、偏温和气候无严重霜冻地区为合适。因此,龙眼历来被人们称为岭南佳果,因其既可鲜吃又可作药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保亭龙眼种植面积26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