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县,隶属于四川省雅安市,位于四川省西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总面积3114平方公里,下辖3镇5乡及硗碛藏族乡,全县人口58335人(2010年末)。宝兴县东邻芦山,南毗天全,西连康定,北接小金,东北与汶川交界,距成都200公里。宝兴蜂桶寨是全球首个发现大熊猫的地方,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2013年,宝兴县GDP达20.52亿元,人均GDP达3.4万元。
宝兴县距今四千多年春秋战国时为青衣羌国所在地,居住着青衣羌人。秦汉时汉人移入,设青衣县,属蜀郡。唐宋之际,称羁縻州地,隶属雅州都督府。元末始称董卜,开始引入喇嘛教,青衣羌人转公为蕃民,隶属吐蕃宣慰司,土酋统治并归附朝廷。清朝乾隆年间更名为穆坪。民国十七年(1928年)土改归流,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县。因当地矿产丰富,取《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云,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之意而命名为宝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宝兴,于十月建立宝兴苏维埃政权。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建省,宝兴隶属西康省第2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1950年5月15日,宝兴解放。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1951年,第2行政督察区改称雅安专署,宝兴属雅安专署。1955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划归四川省,宝兴属四川省雅安专署。1981年,雅安专署改称雅安地区,宝兴属雅安地区。2000年,雅安撤地设市,宝兴隶属雅安市。
行政区划编辑截至2013年底,宝兴县辖3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穆坪镇、灵关镇、陇东镇、蜂桶寨乡、硗碛藏族乡、永富乡、明礼乡、五龙乡、大溪乡。宝兴县人民政府驻穆坪镇。名称驻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
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东邻芦山,南毗天全,西连康定,北接小金,东北与汶川交界,距成都200公里,是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过渡带。县境东西宽约61公里,南北长约81公里,幅员面积3114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
宝兴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迟秋早,四季分明。由于受山地海拔影响,垂直变化明显,具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垂直气候。从东南到西北大体分为四个气候区:亚热带,占总面积的11.5%;山地温带,占64.5% ;山地寒带,占23.75%;高山永冻带,占0.25%。全县年均降水量993.7毫米,年均无霜期319天,年均日照789.4小时。
地形地貌
宝兴河风光 (5张)
宝兴县全境褶皱密集,断裂发育,形成以高山为主的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崎岖。最高峰狮子山海拔5328米,最低大溪乡宝兴河谷750米,全境相对高差4578米。境内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中山、低山及河谷平坝三个地貌类型区。高山区:海拔3500以上,主要分布在永富、硗碛两乡,本区天然植被保存完好。中山区:海拔3500米以下,1000米以上,占总面积67%,是全县耕地主要分布区。低山及河谷平坝区:海拔1000米以下,75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灵关地区。
水文
全县河流属岷江水系二级支流青衣江上游宝兴河,属干支流交汇呈90°的格状水系。以东流为干流,流向基本由北向南,河水多在“∨”形谷中流动,天然落差3330米,由于植被茂密,经流量丰富稳定。河水流速大,洪水易涨易退。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融雪和地下水数量极少,总集雨面积近3200平方公里。具有比降大,流速大,径流稳的特点。
自然资源编辑矿产资源
宝兴汉白玉宝兴的大理石名品有“宝兴白”、“青花白”、“青花灰”、“东方白”等,花岗石上品有“中国绿”、“宝兴墨晶”、“菜花黄”、“翡翠绿”等。名贵石材品种达30余种,总储量逾30亿立方米,其中尤以“宝兴白”大理石最为著名,世人赞为:“天下第一白”。 具有储量大,纯度高,品质优,白度好,易开采的特点。宝兴石材可雕塑,可加工板材,可生产碳酸钙系列产品,能综合开发,灵活变向,快速适应市场。宝兴还有石膏、钾矿、煤炭、铅锌矿、铜镍矿、锑矿、金矿、锰矿、玉石矿等矿产资源,且都有较大的储量和开发价值。其中钾矿、锰矿属中型以上矿藏,石膏矿属大型矿藏。
水电资源
宝兴河流主要是青衣江上游的宝兴河,穆坪镇的两河口以上称东河,发源于夹金山南坡的三道坪,在两河口与西河相汇,全长79.48公里,流域面积1396平方公里。西河是宝兴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永富乡西北的灯笼沟,全长56.5公里,流域面积1350平方公里,东西两河于穆坪镇两河口相汇后称宝兴河,经灵关铜头峡出境与芦山河相汇,县境内全长104.38公里。沿途纳入大小支流24条,水系多呈树枝状。宝兴河有两大特点:一是径流稳定,二是天然落差大。
人口民族编辑人口
据统计,2010年末,全县人口58335人。全县人口密度为18.73每平方公里。县城穆坪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1%。
民族
宝兴县以汉族为主,占81.83%。少数民族人口占18.17%,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侗族、瑶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其中藏族人口占17.56%。
经济编辑综述
2013年,宝兴县GDP达20.52亿元,人均GDP达3.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0.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9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88元,全年全社会固定投资34.3亿元。宝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24.4:54.5:21.1,调整为2010年的17.3:65:17.7。
第一产业
2014年5月,宝兴县已有18个有机生产主体(企业、专合组织)获得了22个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已通过认证有机(转换)种植、采集面积达17173.9亩,包括茶、竹笋、猕猴桃、蕨菜、马铃薯等品种;其中取得有机证的认证面积为14410亩,取得有机转换认证的种植面积为2763.9亩;认证天然放牧草场面积25万亩,认证有机转换牦牛12218头,形成了有机茶、有机中药材、有机果蔬、有机畜养、有机野生采集等有机产业基地。2013年,全县实现有机产业产值1.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8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0.4%。
第二产业
2011年,石材工业园区产值达18亿元,较2006年增加13亿元。2011年,累计生产汉白玉荒料8.5万立方米、汉白玉板材240万平方米、碳酸钙105万吨。宝兴电站、陇东电站、灵关电站相继并网发电,民治电站开工建设,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94.86万千瓦;灵关220千伏、大渔溪11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水桶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9.9亿元,规上工业销售收入15.5亿元,较2006年增长2.05倍和3.18倍。五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市前三位。
第三产业
宝兴县2011年共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5亿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3倍和6倍。五年累计接待游客31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52亿元。与旅游业相关联的传统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交通编辑宝兴县交通以公路为主,省道210线贯穿全境。县城穆坪距成都210公里,距雅安80公里,距四姑娘山风景区155公里,距碧峰峡风景区76公里。
社会编辑文化事业
宝兴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至2012年累计完成覆盖38个行政村,418个盲点,覆盖7118户。其中:直播卫星方式28个行政村,184个盲点,覆盖2023户。有线电视入网4463户,其中自筹资金完成33个点,覆盖632户。在2010实际完成267个盲点,其中直播卫星方式145个,1555户;有线122个点,入网2762户。2012年,实现了有线电视县乡联网,硗碛乡、蜂桶寨乡、永富乡、陇东镇等乡镇已全面完成,截止2012年有线用户9000户,新增光接点68个,光纤线延伸54公里,有线电视覆盖率46%,电视覆盖率98%,2007年开始建设广播电视发射台项目,由上级投入发射调频广播一套,电视节目两套设备,已于2008年4月投入运行,覆盖穆坪镇高、腰山及县城周边辖区,人口约1.53万人。
教育事业
2013年末,全县有中小学37所(高中1所,单设初中4所,中心校11所,村小6所,小学教学点15个);幼儿园3所(含民办灵关青青幼儿园),有学生400余名;在校学生7346人,其中:高中生574人、初中生2120人、小学生3735人、学前生917人;在岗教职工672人,其中高中专职教师43人、初中专职教师178人、小学专职教师395人,幼儿园教师34人,教师进修校教师22人。
社会保障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5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从2005年的15320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8852人次,累计发放社保补贴560.14万元。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从2008年至2011年,该县共统筹安排民生工程资金4.74亿元。
基础设施
2010年,宝兴县新建沼气池2468口,解决3.3万人饮水困难;疏浚河道4.6公里,修建防洪堤7.88公里;建设新农村示范村15个,实施“新村扶贫工程”5个,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46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379户1510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上坝、中坝、新宝和咎落四个省级示范村及省道210线沿线风貌改造全面完成。开展“杂、小、散、乱”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关停违法、违规工业企业110家,道路沿线、河道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