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属于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之一,地处云南省中部,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楚雄州辖1市9县,州人民政府驻楚雄市,距昆明市160千米。
2012年末,楚雄州常住人口271.9万人,总面积为2.9万平方公里。
2013年楚雄州已形成卷烟、医药、冶金、食品、建材、煤炭、电力、机械、纺织、化工、旅游服务等门类齐全的行业,烟草、冶金化工、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楚雄州六大重点产业。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
地势
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乌蒙山虎踞东部,哀牢山盘亘西南,百草岭雄峙西北,构成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以州境中部为分水岭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态。州境最高点为大姚县白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在双柏县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1773米,大致为楚雄州坝区的一般海拔高度。在群山环抱之间,有104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坝子)星罗棋布,形成州内一个个规模不同、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域。
气候
楚雄州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楚雄彝族自治州划分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夏季短、春秋季长;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降水偏少,春夏旱重。同时因各地地形和海拔的差异,形成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复杂、立体气候和小气候特征明显的特点。年均气温为14. 8~21.9 摄氏度。绝大多数地区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7.4摄氏度;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4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2摄氏度(1963年5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8.4摄氏度(1974年1月1日)。元谋坝子和金沙江河谷地区全年无霜,其他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221天~275天。楚雄州降水量偏少,年均降水量800~10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月至10月。楚雄州地处云南省日照高值区,年均日照为2450小时,从西北向东南呈递减分布。西北部的永仁县最多,年平均达2823小时,日照率达65%,是云南省日照时数最多、日照百分率最大的地区。最少的是禄丰县为2198小时。楚雄州的蒸发量年平均为2432毫米,为年降雨量的3倍多。元谋县的蒸发量为降雨量的6倍多,是云南省蒸发量最大的干热盆地,蒸发量最小的是南华县和双柏县,年均不到2000毫米。
土壤资源
楚雄州土地总面积4388.7万亩,其中耕地238.36万亩,水田123.95万亩。土壤共有19个类,其中耕作土壤类14个,自然土壤类5个,以紫色土分布最广,红壤次之。紫色土上层不厚,蓄水能力差、抗蚀能力弱,但富含磷、钾,适宜于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尤其是烤烟。红壤土层一般较厚,结构较好,呈酸性,适合种植茶叶、薯类、豆类等作物。此外,水稻土是最主要的耕作土壤,楚雄州有128万亩,主要分布在平坝地区。水稻土保水保肥性能好,栽种粮食产量高。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涉及41个矿种,产地和矿化地达431处。其中,铜、铁、砷、岩盐、芒硝、石膏等可称优势矿种,煤、铁、石油、天然气等储量较丰富,其他还分布有金、银、铅、大理石、石棉、磷、铂等矿藏。截止到2013年现已探明且储量较大的有铁矿石2.7亿吨,煤10亿吨,盐11亿吨。
水源
楚雄州地处金沙江和元江的分水岭上,境内无天然湖泊,也无入境暗河,水资源多由大气降水形成。楚雄州多年水资源量为68.67亿立方米。州内的地面河流分属金沙江和元江两大水系,蕴藏量达117.7万千瓦(不含金沙江干流),宜开发量为25.21万千瓦。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相继建起了武定大响水(1200千瓦)、禄丰花桥(2400千瓦)、双柏鱼庄河(3200千瓦)、大姚天生桥(3700千瓦)、永仁他皮里(2000千瓦)、元谋虎跳滩(2700千瓦)等一批电站。1998年建成投产的双柏县老虎山电站,装机3.7万千瓦,年发电量1.74亿千瓦/小时,是楚雄州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植物资源
楚雄州的植物种类有6000多种,主要是森林、中草药、野生食用菌等。楚雄州有林地面积1731.3万亩,森林面积1633.6万亩,森林综合覆盖率60.69%,森林覆盖率达39.5%。州内常见的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金丝桃、滇橄榄、杜鹃、冬瓜树等。草本植物以香茅、龙须草、野古草、金球花为最多。药用植物以薄荷、大黄、黄连、茯苓最为有名。
动物资源
州境有野生哺乳动物110多种、鸟类有390多种、爬行类66种、两栖类34种、鱼类85种,其中长臂猿、懒猴、云豹、绿孔雀、黑颈鹤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早在170万年前,生活在龙川江两岸的元谋人就已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掌握了用火技术。距今4000年以前,以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为代表,楚雄州境各地已先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州境先民创造了以铜鼓为特征的青铜文化,步入了奴隶社会。先秦时期,楚雄州境主要分布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
西汉中期楚雄州境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分别隶属于越嶲、益州二郡;蜀汉时期,分属建宁郡、越嶲郡和云南郡;西晋时分属云南、建宁二郡;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有“爨酋威楚筑城硪碌赕居之”,故有威楚之称;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兴宁郡和建宁郡;唐初属戎州都督府和姚州都督府,南诏时属拓东节度和弄栋节度;宋属弄栋府、鄯阐府和威楚府;元初分属威楚万户、罗婺万户和大理下万户,后改设路、府、州、县,分属中庆路、威楚开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属云南府、楚雄府、姚安军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属云南府、武定直隶州、楚雄府。民国年间,裁府、州,设道、县,设楚雄、双柏、广通、盐兴、牟定、镇南、姚安、盐丰、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共15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设楚雄、武定两个专区。1953年,两专区合并为楚雄专区,设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禄劝、富民、安宁17县。1954年改镇南县为南华县。1957年划安宁县归昆明市。
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建州前夕并盐兴县入广通县。同年又合并楚雄、南华、牟定、双柏4县为楚雄县,合并姚安、大姚、盐丰、永仁4县为大姚县,合并罗次、禄丰、广通3县为禄丰县,合并武定、元谋2县为武定县,划富民县归昆明市。
1959~1961年间,先后恢复永仁、姚安、南华、双柏、牟定、元谋6县。1983年9月改楚雄县为楚雄市,10月划禄劝县归昆明市。至此,楚雄州形成设楚雄市和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共9县1市的格局至今。
2012年末,楚雄州常住人口27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8.51万人,占总人口的36.2%;乡村人口173.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8%。少数民族人口91.6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5.01%,其中彝族人口74.0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8.2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82%。万人以上少数民族有彝族(740418人)、僳僳族(56328人)、苗族(46086人)、傣族(22765人)、回族(21245人)和白族(16972人)。
概况
2011年与2006年相比,楚雄州生产总值(GDP)由217.4楚雄彝族自治州亿元增加到482.5亿元,年均增长11.9%(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93.3亿元增加到354.5亿元,增长了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63.6亿元增加到158.3亿元,年均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由0.5亿美元增加到1.5亿美元,年均增长23.6%;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43.4亿元、14.3亿元增加到103.2亿元、37.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9%、21.3%。城镇化率提高6.6个百分点,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楚雄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3%。
第一产业
2011年各级财政投入支农资金56.6亿元,增长36%,农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8.5%,增幅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是近五年来的最高增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值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新增31户。实施“五小水利”工程3万件,改造中低产田地24万亩。巩固解决了1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高度重视抗旱蓄水工作,采取应急措施,增加蓄水1.8亿立方米。
第二产业
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1.4亿元,增长16.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培育成效明显,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49户,新增13户。认真落实“工业上山”要求,抓好规划调整,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343平方公里,新增保护坝区基本农田和林地117平方公里,调增荒山荒坡222平方公里。投入5亿元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产值达239亿元,增长45%。品牌创建取得成效,“老拨云堂”商标被公告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我州“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三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1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4亿元。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57.6亿元,青山嘴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如期建成。完成交通投资108.9亿元,永武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6.7万千瓦,农村电网改造达95%以上。
第三产业
2011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5.8亿元,增长11.2%。文化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0.4亿元,增长9%。
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23亿元,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提高2.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达45.9%,提高0.7个百分点。
2013年新增各类融资118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银行信贷新增77亿元,贷款增幅超存款2个百分点;成功发行20亿元企业债券,新设立小贷公司15户;实际引进州外到位资金339亿元,增长50%,其中省外到位资金220亿元,增长39%。
科技
2013年列入州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6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31项,州级59项。全年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5项,获地厅级奖41项。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组织科技培训20万人次。受理专利申请384件,批准专利191件。
医疗
2013年末有医院66所,妇幼保健院(所、站)11所,卫生院1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2个,卫生监督所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11个,采供血机构1个,急救中心(站)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51个,门诊部15个,健康教育所1个。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128人。其中执业医师3606人,执业助理医师792人,注册护士4459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3577张,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3083张,其中医院床位10522张。
交通
楚雄地处滇中腹地,位于滇池和洱海文化交融地带。。成昆铁路穿境北上,昆畹公路横贯东西而至缅甸,川滇公路直达四川攀枝花市,楚墨公路南下思茅普洱直插滇西纵深,特别是广大铁路、安楚公路的建成缩短了与省城的距离。楚雄是连接昆明、攀枝花市、大理等市场的重要枢纽,是通往滇西、发展南亚边境贸易的必经要道。距省会昆明168公里。
2013年楚广高速公路、楚南一级公路和108国道改造3条投资均在15亿元以上的干线公路建设同时推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53公里,完成投资9.5亿元,全面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路目标。
教育
2011年新增幼儿园35所,学前3年儿童入园率达60%,提高5.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1.2%,高于云南省5.4个百分点;校安工程扎实推进;州属五所中专学校整体搬迁到职教园区办学,园区在校生达到1.8万人,被教育部确定为部级直抓的5个试点之一。
保障
2013年民生支出达130.5亿元,占全州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5.6%。10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5.6万人。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70%和75%以上,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均增长15%,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205元。建成保障性住房2万套,新开工建设1.5万套。新增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6项。
楚雄市:云泉豆瓣酱、薄荷、粉丝、丝绸、吕合米酒、紫溪茶;
禄丰:香醋、东河米、耐磨铸铁、汽缸套、剪刀、黑井石榴;
南华:大白芸豆、铁锅、沙桥豆腐、月琴;大姚的薄壳核桃、果脯、野坝子蜂蜜;
姚安:三角糯米、茯苓、菖河蜂蜜、荞酒、乳鸽、山药,莲藕;
永仁:苴却砚、永兴花椒、永桥酒;牟定的油卤腐、喜鹊窝酒、铜炊具、化佛茶;双柏的妥甸酱油、白竹山茶;
元谋:土锅、龙须草、毛叶枣、热带水果;武定的壮鸡、板栗等。
元谋:冬早蔬菜名列全国十大蔬菜基地之一;
全州:虎掌菌、松茸、牛肝菌、黑木耳等野生食用菌、"蝴蝶泉"、"桂花"、"国宾"等品牌的楚雄卷烟
民族节日
“火把节”、牟定“三月会”、大姚“插花节”、永仁“赛装节”、姚安“龙华会”、禄丰“花会”、武定“花山节”、双柏“虎笙节”等。
景区
主要景区(点)有武定狮子山、元谋土林、彝人古镇、禄丰世界恐龙谷、楚雄州博物馆、黑井古镇、南华咪依噜风情谷、楚雄紫溪山、大姚石羊古镇、永仁方山、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牟定化佛山、大姚三潭、姚安光禄古镇、武定罗婺彝寨等。
文化多样性
楚雄州文化,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其发展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与单一性、封闭性的双重特征。在坝区和交通沿线,由于邻区文化的影响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开发,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方文化;在山区各少数民族地区,因与外界相对隔绝,保留了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两种文化又长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体的民族地方传统文化。
流传至今的有大量彝族人民关于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等各种神话、传说和史诗,如《梅葛》、《查姆》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文化融合
明代大量江南移民流入州境,汉文化在城镇、坝区内逐渐普及,本地文人大量涌现,如姚安的二陶(陶珽、陶珙)与稍后的高 映,楚雄的刘联声、池生春等,于文、史、哲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清末至民国,社会急剧变革,伴随着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传入,楚雄地区的文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并始终和社会的变革与救亡运动结合在一起。一些楚雄籍学生外出留学,投身各种新文化运动,推行社会改良,提倡文明风气,接受马列主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抗战时期,内地大量文化人涉足境内,电影、摄影、报刊、文艺、戏剧演出等新兴文化活动开始出现,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于一时,医疗、体育、自然科学也相应得到发展。
汉文化在坝区广泛传播的同时,山区少数民族亦"渐习汉学","间有中科第者"。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往过程中逐渐使用汉族语言,吸收汉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汉文化同时亦受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如花灯在坝区广泛流传,元谋、禄丰花灯,姚安花灯及莲花落各有不同的风格,还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彝族花灯。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山歌、秧歌、民歌,滇剧在州境亦有变异。但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偏见,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却始终未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彝文彝书大部分仅在民间流传,保存于毕摩手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则仅由人民世代口耳相传,有的自生自灭。武定凤氏土司曾兴办彝学,刊刻彝文典籍。流传至今的大量古彝文经典记载了包括历史、天文、文学艺术、医学、习俗、政事等内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申报的“梅葛”,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550。
2010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申报的“彝医药(彝医药水膏药疗法)”,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项目类别,序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