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西藏政府网 > 山南政府网 > 错那政府网
中文名:

错那县政府网

官网:
www.xzcn.gov.cn
地址:
错那镇错那居委会
车牌:
藏C
区号
0893-7302164
百度分享
分享到:

错那县政府介绍

错那县是西藏山南地区下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位于东经91°28′-94°22′、北纬26°25′-28°27′之间。东接印占珞瑜地区,西邻不丹,南与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全县面积34979平方千米(实控面积约10094平方千米)。错那县拥有拿日雍措、古沙棘林、勒布沟等风景名胜。

2013年,错那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561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2827万元、本级财政收入129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3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86元;完成税收收入2182万元 。截至2010年,错那县辖1个镇、5个乡、4个民族乡、1个街道,总人口15277人。

错那藏语意为“湖的前面”。

吐蕃王朝时期,错那一带属约茹所辖。

元朝时属扎由瓦万户府领辖。

约公元14世纪,帕竹地方政权在错那建宗。

民主改革前,错那宗属洛喀(山南)基巧管辖,而门隅的大部分地区则在20世纪上半叶中印战争后一直被印度非法侵占。

1959年5月5日错那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山南专区(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错那。

1959年成立雪下乡、觉拉乡、扎洞乡、吉松乡、卡达乡、库局乡、曲卓木乡、廓麦乡、兰普乡、洞嘎乡;1959年勒布区建区(区公所驻地麻玛乡,西边和南边与不丹接壤,为中国门巴族主要聚属区),建区时辖麻玛乡、贡日乡、勒乡、色木乡、吉巴乡5个乡。

1962年5月从江孜地区划归山南地区。

1962年6月觉拉乡、扎洞乡、卡达乡由隆子县划归错那县。

1970年,觉拉乡、扎洞乡、卡达乡、洞嘎乡、廓麦乡、兰普乡、麻玛乡、贡日乡、勒乡、色木乡、吉巴乡建公社,1988年复改乡。库局乡于1970年改公社,1987年复改乡。曲卓木乡于1969年改公社,1987年复改乡。雪下乡于1970年改错那公社,1988年改乡。吉松乡于1970年改青山公社,1988年复改吉松乡。

1997年,面积34872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被印度非法占领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门隅地区),实际控制面积10405平方千米,1个区(勒布区),14个乡(错那乡、觉拉乡、扎洞乡、吉松乡、卡达乡、库局乡、曲卓木乡、洞嘎乡、兰普乡、廓麦乡等),68个村。

2000年,错那县辖1个镇、5个乡。

2004年辖1个区公所,14个乡,67个村。

2005年辖:错那乡、觉拉乡、扎洞乡、吉松乡、曲卓木乡、卡达乡、库局乡、洞嘎乡、兰普乡、廓麦乡、勒布区。

行政区划编辑

截至2010年,错那全县辖1个镇、5个乡、4个民族乡、1个街道。共有2个社区、23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错那镇错那社区。

错那县详细区划

错那镇 辖2个社区:错那社区、吉松社区

勒门巴族乡 辖2个村:勒村、新村。

贡日门巴族乡 辖2个村:斯木村、贡日村。

吉巴门巴族乡 辖2个村:吉巴村、让村。

麻麻门巴族乡 辖2个村:麻玛村、竹日新村。

库局乡 辖2个村:库局村、桑玉村。

曲卓木乡 辖4个村:塔嘎村、郭麦村、曲卓木村、洞嘎村。

浪波乡 辖2个村:曲那村、羊堆村。

觉拉乡 辖5个村:罗堆村、觉拉村、扎洞村、年扎村、德吉村。

卡达乡 辖2个村:卡达村、西午村。

勒布街道  -------

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境域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错那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喜玛拉雅山脉东南,东接印占珞瑜地区,西邻不丹,南与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县城所在地海拔4380米,距拉萨400千米,泽当220千米。全县边境线长268千米,其中与印度的边境线长213千米,中不边境线长55千米。面积34979平方千米,包括印占“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门隅地区,现实际控制面积约10094平方千米。县中心位于东经91°57'55",北纬27°59'53"。[3-6]

地形

错那县属藏南山原湖盆谷地中的喜马拉雅区。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7000多米,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18米。康格多山以北为高原山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南地区海拔递减。[3-6]

气候

喜马拉雅山脉横贯错那境内,南部印占区属亚热带山地半湿润、湿润气候,中北部喜马拉雅山区属于高原性高寒气候。年日照时数2589小时,年无霜期仅42天,年降水量384.3毫米。年平均气温-0.6℃,常年天气寒冷,是典型的高寒县。错那县的气候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麓亚热带山地半湿润、湿润气候和喜马拉雅山北麓高原性高寒气候两类。前一类的特点是湿润多雨,日照时间短,旱雨季不分明;后一类则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终年寒冷,冬春多大风天气且常有雪灾。暖季短促而润凉,多降雨,昼夜温差小,最热月平均气温7.8℃,极端最高气温18℃(2007年9月3日);冷季漫长而酷寒,多风雪,昼夜温差大,最冷月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37℃(1981年12月20日)。

自然资源编辑

水资源

错那县有大大小小不少的湖泊,拿日雍措是西藏错那县最大的湖泊,总面积58.33平方千米。[8-9]

矿藏资源

截至2013年,错那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沙金、炭、铁、锡、铅、锌、锑、粘土、磷等十余种,蕴藏量上万吨。[9-11]

动物资源

截至2013年,错那县的野生动物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一类动物有:孟加拉虎、金钱豹、雪豹、小熊猫、藏野驴、野牛等;二类动物有:猕猴、棕熊、黑熊、秃鹫、岩羊、狐狸等,此外,还有贝母鸡、野鸡、蛇、黄羊等。[9-11]

植物资源

截至2013年,错那县拥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大高等植物门类。其中,有国家保护树种,一、二类商品木材数十种,还生长着素有“错那箭竹”之称的大量成片竹林。错那的药用植物就有几十种。主要药材有黄连、天麻、红景天、五味子、虫草、贝母、黄芩、当归、党参等;野果类有:木瓜、山丁子、猕猴桃、山核桃、杏桃、草莓、蔷薇果、枸杞、沙棘、花椒等。[9-11]

人口民族编辑

人口

2010年,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错那全县总人口15277人,其中勒布街道741人,错那镇总人口2468人,觉拉乡总人口4940人,卡达乡总人口2261人,曲卓木乡总人口4078人,库局乡总人口371人,浪波乡总人口418人。

民族

错那县居住着藏族、汉族、门巴族、回族等民族,全县以藏族为主。

政治编辑

领土纷争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厦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厦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厦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也未予承认。所以,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错那全县被占领面积共24885平方千米。[12-15]

领导班子

职位  名字

错那县委书记

余胜能

错那县长

布多

错那副县长 周飞

错那副县长

杨耀贤

错那政协主席 扎西巴珠

错那政协副主席

罗布顿珠

错那政协副主席

白玛次仁

错那县委常务副书记

吕金波

错那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

牛堃

错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群旦

错那县宣传部部长

索朗德吉

错那县县委组织部部长

旦增贡布

错那县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

张玉涛

(以上信息更新于2014年)

经济编辑

综述

2013年,错那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本级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完成35619万元、52827万元、1294万元、5339万元、5986元;完成税收收入2182万元;一产、二产、三产产值分别完成1998万元、17415万元、16206万元。[22-24]

第一产业

2013全年粮油总产量4562吨,粮经饲比例调整为59:12:29。新生仔畜34251头 (只、匹),成活率94.1%;出栏牲畜32594头(只、匹);改良黄牛1131头。重点区域植树造林和义务植树造林5666.6亩,植树24万株,树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完成人工种草1000亩。沼气使用良好,产气率达到98%以上。[22-24]

第二产业

2013年错那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8123万元,比2012年增长8.7%。全县6家砂石厂依托项目建设。19家农牧民施工队参与项目建设,完成92个大小项目建设任务。规范14家矿业公司的探矿行为。完成了县城地热1228米的钻探任务。[22-24]

第三产业

2013年,错那县共接待游客8886人次,创收519.805万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63%、57.3%。累计注册个体工商户556户,注册资金13819万元;注册私营企业26户,注册资金5616万元;登记注册内资企业24家,注册资金达3279.53万元。[22-24]

社会事业编辑

医疗卫生

错那县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一个没有,转院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2014年年底,实现14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每个街道办事处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配备医护人员,实现出生婴儿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双下降。[25-26]

教育事业

截至2013,错那县共有1所中学,8所小学(包括7所完全小学),以及11处教学点。2013年,错那县政府从本级财政安排10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学质量奖,统筹整合各类资金50万元,用于资助符合相关条件的农牧民子女上大学。全县共有191个大学生享受该政策,兑现补助资金952650元。

文化事业

截至2014年,错那县共有1个国家级文化遗产和4个自治区级文化遗产,错那县争取到了1418万元的维修资金,分别对兴玛寺、扎洞寺进行维修;并且将投入60万元修建门巴族特有戏曲阿吉拉姆创承班。错那县形成了拥有20余人的文艺演出团,截至2014年,文艺演出团面向农牧民群众共进行文艺汇演45场。

基础建设

2013年,错那县投入资金52827万元,实施了卡达觉拉油路、卡达防洪堤、“三房”建设、乡镇业务用房、地热供暖物探等工程项目;投资11899万元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25万元,实施了7个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2个边境村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58户弱势群体危房改造。

交通编辑

2014年,错那县筹措各项资金,实施了卡达、觉拉油路,库局乡改线公路正在顺利推进。农村通车公路里程达到了655.403千米,基本实现了村村通。10个乡(镇)和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其中7个乡(镇)通油路,乡镇通油率和行政村畅通率分别达到70%、100%。

历史文化编辑

门巴文化

门巴族主要聚集在西藏东南部的门隅、珞瑜北境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巴迦西仁河谷,以及帕隆藏布江南岸的排龙山区(现为印占区)。“门巴”这一族称,既是门巴族的自称,也是他称,意思是“居住在门隅”。

门巴戏

门巴藏戏 (7张)

门巴戏是门巴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坡门巴族聚居区,即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因为它直接采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称之为“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相传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拉萨带回一部《诺桑王子》的藏文本剧本,由此门巴戏开始在勒布流传。

特产编辑

勒布木碗:是将树根砍成球状,晒半干,经高温煮过,再晒干,才能制作。

竹编:勒布竹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筐、篓、席、筛、盒、桶、枕、勺等。

卡达藏刀:主要靠手工制作,刀壳、刀把分别为纯银、铜制作。

风景名胜编辑

寺庙错那县有10座,分属红教、白教、黄教、花教和布东教等多种教派。其中以觉拉寺、达旺寺(印占)、贡巴子寺、扎同寺、卡达寺为主。拉康1个,佛塔1座,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处,分属红教、白教、黄教、花教和布东教等多种教派。

拿日雍措是错那县最大的湖泊,位于县城北20千米,东径91°9′,北纬28°30′的拿日雍措,总面积58.33平方千米。拿日雍措湖藏语意为“湖的前面”,距泽当180千米,距县城36千米。有“达桑洞藏”和水葬台。“达桑洞藏”洞深达十几米,洞内有一处温泉常年不间断。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曲卓木乡政府的所在地,有一片天然古沙棘林。经过考证这里的沙棘林有800多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曲卓木乡一带,沿娘姆江河谷分布着大约2000多亩的古沙棘林,沙棘林最高约15米,树围最粗4.5米。曲卓木乡的沙棘王林,每一棵沙棘树都有着上千年的生长历史,是中国乃至亚洲沙棘之最。错那的这片千年古沙棘林,属于野生柳叶沙棘林,当地人称为“拉辛”,藏语为神魂树,即魂魄依附的树。

千年古沙棘林

勒布沟是错那县境内康格多山南侧的一个风景区,中国少数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

著名人物编辑

仓央嘉措是西藏的诗僧,1967年以六世达赖喇嘛的身份被迎请至布达拉宫。仓央嘉措1683年出生于门隅。1685年至1697年,他居住在错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