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区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东依东阿县、茌平县、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接阳谷县,西连冠县、莘县,北靠临清。 截至2013年底,全区总面积844平方公里,辖12个镇(街道)、2个园区、643个村(社区)。全区户籍总人口77.11万人。 2013年,东昌府区实现生产总值242.48亿元,比2012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1.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0.53亿元。 东昌府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明清两代,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成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江北一都会”。 截至2009年底,有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1处,3A级景区2处,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 因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所而得名。 商代末期, 为纣王庶兄微子的封地,史称"微子城"。西周为"郭国"领域。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始置县,名聊城,属东郡。两汉仍属东郡。三国时属魏国平原郡,晋代属平原国。南北朝时,初属魏郡,后属北魏平原郡,为平原郡之治所。隋开皇三年(583年),平原郡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王城置博州,遂属博州。大业初年博州撤销,改属武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博州,辖聊城,以聊城为其治所。唐天宝元年(742年),为博州博平郡领。天佑三年(906年)后,曾一度改为聊邑,但隶属未变。后晋及宋代至金,均属博州,皆以聊城为治所。元代,设东昌路总管府,聊城隶属之,并为其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东昌路为东昌府,为其治所,县为府领。清承明制,归属如旧。民国一年(1912年),改东昌府为济西道,辖聊城。民国2年改济西道为东临道,为其属县。民国15年废道级建制,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纪念抗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范筑先,改县名为筑先县,属鲁西行署第四专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 1949年撤销筑先县恢复聊城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行政区划编辑2012年,东昌府区辖16个乡(镇、街道),831个行政村(社区)。 2013年,东昌府区辖12个镇(街道):古楼街道、 新区街道、柳园街道 、闫寺街道、 道口铺街道、 沙镇、 堂邑镇、斗虎屯镇、 梁水镇、 张炉集镇、郑家镇、侯营镇;2个园区:嘉明开发区、凤凰工业园;643个村(社区)。
东昌府区位于东经115°14″—116°06″、北纬36°16—36°42″,地处山东省西部,东依东阿县、茌平县,南接阳谷县,西连冠县、莘县,北靠临清。全区总面积844平方公里。
地貌
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泛滥,上游携带物资沉积不均,境内形成了岗、坡、洼相间的平原微地貌类型。境内地貌主要分为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等6种类型。全境地势平缓,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地面坡降1/6500一1/7500,海拔高度在22.6一49.0米之间。 典型浅平洼地,由黄河泛滥时分离主河道的静水沉积而成。分布在东昌府区的大张乡的牛角洼村、李海务镇的谭家洼村、阎觉寺镇的白家洼村。东昌府区位于东经115°14″—116°06″、北纬36°16—36°42″,地处山东省西部,东依东阿县、茌平县,南接阳谷县,西连冠县、莘县,北靠临清。全区总面积844平方公里。
地貌
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泛滥,上游携带物资沉积不均,境内形成了岗、坡、洼相间的平原微地貌类型。境内地貌主要分为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等6种类型。全境地势平缓,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地面坡降1/6500一1/7500,海拔高度在22.6一49.0米之间。 典型浅平洼地,由黄河泛滥时分离主河道的静水沉积而成。分布在东昌府区的大张乡的牛角洼村、李海务镇的谭家洼村、阎觉寺镇的白家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