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宁德市下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古田溪中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6°16'-20°53',东经118°32'-119°24'。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县,素有”水电之乡“、“华侨之乡”、“食用菌之乡”、“体育之乡”、“文化之乡”之称。合福高速铁路、外福铁路、京台高速公路、316国道、202、303、304省道公路纵横境内,闽江航道有34千米。古田县食用菌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为中国之冠;水利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中国之首,古田溪水电站为中国第一个地下电站;古田曾被评为中国体育先进县和中国文化模范县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8571万元,比上年增长10.3%。第一产业增加值359579万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92150万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增加值506201万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446842万元,增长9.4%。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7.2:40.8:32.0调整为25.7∶42.3∶32.0,第一产业比重回落,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55元,比上年增长10.1%。历史沿革编辑殷周时代,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县,属福州都督府(据《福建通志》),古田县因治临于闽江支流古田溪之故。另一说认为,“有谢能者,因古时田亩开垦而居,故名古田。”“古田盖取田畯锄芜敷灾,为厥疆畎之义;又中曾产青玉,因名青田乡,故名玉田”)。宋置4乡13里:元析48都。明分城内5保,分乡46都。清沿明建制,雍正十三年(1735年)划县北13都之地另设屏南县。 741年划侯官县西部置古田县(别名玉田),历属福州、长乐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第三区、第二区。863-840年(唐开成年间),析古田县东之地合宁川添置感德场(属宁德县)。980年(太平兴国五年)-988年(端拱元年)古田县县治(县政府所在地)迁至水口外,历代均在翠屏山南玉屏镇。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电站,县城属水库淹没区,乃迁县治距旧城西南9千米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2004年撤镇改设街道)。县治除一度(980--988年)迁至水口外,历代均在翠屏山南玉屏镇。至清初,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南唐上里界120里,西至建安南才里界120里,南至闽清岩山界50里,北至政和均竹坑界150里,东南至侯官三仓石春界100里,西南至南平长安南里界110里,东北至宁德石棠隔界200里。西北至政和上庄界200里。东西广283里,南北袤550里。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划县北13都之地置屏南县,古田县北至屏南县界70里。民国时期,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县界90千米,西至南平县界55千米,南至闽清县界50千米,北至屏南县界35千米。东西长195千米,南北袤85千米,古田县总面积2450平方千米。 民国20年(1931年)行保甲制,初设区,后改乡、镇,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始属南平专区,划8区,辖5镇13乡。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将县以下15个乡(镇)改设为民主乡(镇)公所,沿用保甲制,成立行政村,实行乡(镇)保甲制。同年7月,撤民主乡(镇)公所,设14个区公所(原西溪乡并入凤埔区)。8月,缩编为7个区公所,即一区城区、二区平湖、三区凤都、四区局下、五区谷口、六区沂洋、七区鹤塘。9月,县人民民主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12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1950年5月,进行整编,废除保甲,实行区乡村制。区人民政府进行调整,第四(局下)区撤销,并入第一(城关)区,并从第六(永安)区划出部分辖区成立新四区,增设第八(杉洋)区。同时,增设89乡和9个街。一区城关局下,区委会设在城关,辖城内9个街道,城郊10个乡;二区平湖、凤埔,区委会设在平湖,辖13个乡;三区凤都、桃溪,区委会设在凤都,辖9个乡;四区横洋、泮洋,区委会设在横洋,辖10个乡;五区黄田、谷口,区委会设在谷口,辖11个乡;六区永安、北墩,区委会设在永安,辖11个乡;七区鹤塘、卓洋,区委会设在鹤塘,辖13个乡;八区杉洋、大甲,区委会设在杉洋,辖12个乡。是年11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1952年6月,增设第九(卓洋)、第十(凤埔)、第十一(局下)3个区公所,析全县为11个区公所。1955年9月,以驻地命名,11个区公所即城关、平湖、凤都、横洋、谷口、永安、鹤塘、杉洋、卓洋、凤埔、局下区公所。1952年12月,城关区公所改称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撤销凤都、凤埔区公所,9月撤销卓洋区公所,古田县为7个区公所和1个镇人民委员会。1958年国家建古田溪水库,治所淹没,迁至距旧城西南9公里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新城东至宁德市133公里,东南距省会福州市114公里。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撤区并社,古田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1959~1965年先后增设5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镇辖街居委会,社辖生产大队。建瓯小禄划归凤都公社。 1963年改属闽侯专区。1964年屏南银场塔山划入平湖公社。此后古田境域无大变更。1970年划归宁德地区。1982年,古田县有13个公社,1个城关镇,261个生产大队,5个居委会,1490个自然村、片村及农点。1990年,古田县境四至最南在水口镇汶潭,最北是凤埔乡石塔山,最西在黄田镇村里,最东为大甲张毗源;东依宁德县、罗源县,西连南平市、建瓯县,北邻屏南县,南界闽清、闽侯县。东西宽82千米,南北长66千米。总面积2385.2平方千米。 2000年至2003年,古田县辖8个镇、7个乡,272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新城镇、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水口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大甲镇、松吉乡、吉巷乡、湖滨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2004年4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古田县新城镇、松吉乡、湖滨乡设立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划编辑2013年5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同意撤销大甲乡
古田县行政划分地图,设立大甲镇。撤乡设镇后,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古田县辖2个街道、8个镇、4个乡: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水口镇、大甲镇、吉巷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
地理环境编辑地形地貌
地形地势以东、西两侧向中部古田溪和古田水库倾斜。古田县境内山峦起伏,岭谷相间,山、丘、岗、垅、盆谷、河谷错综复杂。石塔山雄踞西北部,天湖山绵亘于北东部,土满山纵贯中部,形成西部、中部、北部高地和东西两大谷地。自西向东依次为:西溪、旧镇中山山地,平湖、湖滨、松吉古田溪谷地,炭洋、张洋、昆山中山地,鹤塘、杉洋霍口溪谷地。呈两高两低地势特点。闽江沿西南部急剧下切,江畔溪流多挟涧悬瀑。其出口处在水口镇的渡口,海拔仅10米,为古田县地势最低点。古田全境相对海拔高差1613.5米,河道比降大,水流急,蕴存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古田县县中心位置东经118.75°北纬26.58°。
气候条件
古田县境内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不甚明显,各地差异较大。黄田谷地夏季长达168天,冬季只有36天,春季85天,秋季77天;而泮洋山区夏季只有87天,冬季长达90天,春季107天,秋季81天。古田溪纵贯西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7.6℃,年降水量1579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6—21℃之间。黄田和古田人工湖周围的丘陵盆谷地带年均气温在18 ℃以上, 为暖区;海拔在600米以上的东部、北部、西部和中部的低山区,年均气温在17℃以下,为温凉区。
土壤类型
1982年开展土壤普查分析,全县土壤共有5个土类,15个亚类,33个土属,耕作土壤有38个土种。5个土类中,红壤面积212.42万亩,占土些总面积59.4%,占山地面积82.5%;黄壤面积 46.02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12.9%, 占山地面积17.3%;水稻土是境内主要耕作土壤,面积43.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2.3%;紫色土面积仅0.5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0.16%,在鹤塘镇的樟厅村、前圪村呈带状分布;潮土面积公127亩,分布在平湖镇新舫村,成土田质为冲积物,多开垦耕作土壤。境内在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中属红壤带。
自然资源
古田县植物主要有杉木、松木和阔叶林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山兔、獾、獭、豪猪、山羊等。经济来源主要有旅游、食用菌、石材、水电、制药、钼矿、油柰、马蹄笋。 古田县境内耕地3.00万公顷,有林地22.5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337.9万立方米,毛竹2016.6万根,森林覆盖率61.4%。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1.26万千瓦,可开发23.86万千瓦(国家办的古田溪水电站装机容量29.2万千瓦)。矿藏有高岭土、叶蜡石、花岗岩、泥炭、钨、铁、铜、铋、金、银。
人口编辑2000年古田县设8镇,7乡,10个居委会,270个村委会。总户数119907户,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179人。汉族居多,古田县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其中畲族9008人。经济编辑综述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1949年6月古田解放,即着手稳定社会和恢复国民经济工作。1951年,古田县实行土地改革,95%以上的土地分回到占农村人口95%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随即农民开始组织生产互助组,1952年,互助组计3294个,户数27118户。当年,古田县粮食总产量6.47万吨,比民国30年(1941年)最高年产量的5.57吨增长19.3%,比1949年增长32.58%。
1952年,古田县人民政府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对私营工商业的领导和管理。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和“自愿互利”原则,先私人合营,后公私合营,帮助解决产供销等问题;并加强财税控制和信贷管理,进行征粮、减租减息、平抑物价等一系列工作;对粮食、红糖、木材等主要商品实行国家牌价。中国人民银行古田县支行,把加强银行综合信贷计划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年开始在城乡组织信用合作社。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生产迅速发展。1952年与1951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20%,财政收入增加6.3倍。 “二·五”计划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1958年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时值“大跃进”,指导思想上侧重工业发展,“以钢为纲”,制定高指标,追求高速度,发动全民“大炼钢铁”,浮夸冒进,竞放高产“卫星”。1959年,全县兴办国营炼铁厂3个,各公社、大队亦竞相建高炉、办炼铁厂,炼出土铁每吨亏本370元。是年,仍未摆脱高估产偏向,统计国民生产总值为4535万元,比1957年增38.6%,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89.1%,其中工业总产值增加2.5倍,基本建设投资2617万元。但是,这种急躁浮夸的“跃进”,打乱经济平衡,导致国民经济畸型发展。同时,农村实行公社化,生产瞎指挥,取消农民家庭副业,加以自然灾害,导致1959~1961年出现经济困难,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减产。城乡居民月人均口粮最低时仅10公斤左右。整个国民经济滑坡,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减15.4%,其中农业总产值递减15.9%,工业总产值递增5%。1961年,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7.1万吨降至4.99万吨,其中1958年水库淹没耕地3.74万亩,损失产量1.28万吨。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开始取消“公共食堂”,恢复社员自留地和副业生产。同时压缩基建投资,工业企业经过“保、停、转、压、放”,大部分经济效益低的炼钢厂相继下马,扭转了经济畸型发展局势。1965年,古田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17.3%,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3.2%,农业总产值增长48.9%。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国民经济受到社会动乱的破坏而急剧恶化。1967年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比上年下降7.4%和8.4%,1968年又分别比1967年下降8.7%和8.5%。1969~1973年,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工农业生产,增加基本建设投资,国民经济收入有所回升,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3.4%。而1974年批判所谓“复辟回潮”,使国民经济重遭破坏。是年社会总产值的增长率由上年的18.3%降至3.8%;国民收入增长率也由上年的18.6%下降3.4%。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实行整顿,全县经济建设相应得到重视。是年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7.4%、6%。1976年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大批“唯生产力论”,又把经济建设搞乱,社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4%,国民收入也比上年下降12.1%。
“文化大革命”十年,国民经济起伏倒退。全县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0.7%,国民收入年均递增率-0.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1994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社会逐步稳定的局势下,全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调整。农业方面,致力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工业生产也进行初步调整。工厂、交通恢复正常生产和运转。1977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4.7%,粮食产量增长12.1%;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4%。60%职工工资间隔10多年没有上调,得到不同程度增加。被十年动乱破坏的科学、文教、卫生事业初步得到恢复。1977年,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整顿教育秩序,使中小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由于尚未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消除“左”的思想影响,经济建设又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出现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的急躁冒进的失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9~1985年,经济工作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坚持改革开放。1981年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牧业、渔业和副业生产迅速得到发展。工业生产部门实行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改革分配制度和推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打破长期以来“吃大锅饭”局面,增强企业活力,工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1985年与1979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由1.24亿元增至2.78亿元,增长124%;农业总产值由4201万元增至1.65亿元,增加3.93倍;工业总产值由8195万元增至1.13亿元,增长37.59%;粮食总产量由12.32万吨增至12.65万吨,增长2.67%;财政收入由526万元增至1407万元,增长167%。
1986~1990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银耳年产量均保持在2100吨左右,有50%以上农户从事该项生产。香菇年产量保持在3000吨左右,有80%以上的农户从事香菇生产。“一业兴,百业旺”,食用菌生产成为农村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七五”期间,农业总产值从1.02亿元增至2.45亿元,增长22.6%,年均递增率达4.1%;粮食总产量提高12.4%。工业生产进行企业经营机制改革,试行厂长负责制,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商品生产,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1987年,按照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工业企业实施多种经营承包或租赁的责任制。“七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2784万元增至18517万元,增长44.85%,年均递增5.5%。
“七五”期间,全县社会总产值由2.9亿元增至5.5亿元,增长28.8%,年均递增5.2%;财政收入由1407万元增至3750万元,增加1.7倍。
1991~1994年,以建设开放型山区经济为中心,引入竞争机制,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4年,社会总产值19.7亿元,国民生产总值9.92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6倍和0.8倍,年均增长27%和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76元,比1990年增加0.8倍;财政收入7272万元,比1990年的3750万元增加0.9倍,年均增长18%。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8571万元,比上年增长10.3%。第一产业增加值359579万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92150万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增加值506201万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446842万元,增长9.4%。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7.2:40.8:32.0调整为25.7∶42.3∶32.0,第一产业比重回落,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55元,比上年增长10.1%。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2.0%,涨幅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物价涨幅控制在温和水平。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看,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仍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食品类价格累计上涨4.2%,主要是干鲜瓜果、蛋、粮食、液体乳及乳制品、干豆类及豆制品等上涨拉动。其余七大类涨幅分别为烟酒类上涨0.9%,衣着类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0.5%。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1.8%,增幅比上年回升3.3个百分点。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98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5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2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2%,比上年末下降0.29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1991~1994年,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调动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积极性,以食用菌、水果业为龙头,粮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体系已初具规模。1994年农业总产值6.56亿元,比1990年增长123.24%,年均递增16.5%,其中食用菌产值和水果产值分别达2.18亿元和4380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33.2%和6.7%。 2012年农业总产值52.3亿元,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71家,新增福建省级名牌产品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4个。2014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617773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490984万元,增长4.4%;林业产值36461万元,下降7.3%;牧业产值35268万元,增长8.3%;渔业产值35662万元,增长2.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398万元,增长7.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24790亩,下降0.5%;粮食总产量141729吨,下降0.8%;蔬菜产量106312吨,增长0.8%。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其中,食用菌产量94889吨、水产品产量19258吨、木材产量168577立方米、肉类产量14122吨,分别增长3.3%、5.5%、3.4%、13.4%。全县龙头企业23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8家,全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52677万元,增长0.8%,带动农户5.08万户。全县食用菌产业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福建省著名商标,6个宁德市知名商标;4家企业银耳产品被省政府授予“福建名牌产品”称号。福建农民创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5000万元,实施规模700亩,获得省级财政补助达500万元。示范区园区建设完成投资总额3560万,德云农业葡萄中试基地项目新建成农业钢架大棚150亩,种植葡萄及花木果树等经济作物110亩,祥云牧业循环生态养殖基地项目截止年底出栏商品猪1500头,产猪苗1万多头。500亩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逐渐形成规模。全县500亩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20个,建设规模1.729万亩,投资1.28 亿元,建设内容涵盖蔬菜、水果、茶叶、林竹、食用菌、养殖、观光农业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完成水利投资1.05亿元,除险加固4座水库,实施中小流域治理项目4个,治理水土流失0.8万亩,完成土地整理4300亩,解决4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电网31公里,农村公路48.7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保工程449处。全年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50个,争取各类帮扶资金2.8亿元。完成造福工程搬迁对象280户1190人,全县建成百户以上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示范点2个,获得省级补助资金200万元。
第二产业
1991~1994年,这一阶段,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已形成包括食品、轻纺、造纸、机械、化工等颇具规模的工业门类,产品结构不断改善,红曲、食用菌机械等名优产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四年间共吸引外资768.3万美元,发展外向型企业34家。199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71亿元,比1990年1.85亿元增加2.9倍,年均递增40.8%。乡镇企业崛起。继1984年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后,经过几年努力乡镇企业步入迅速发展阶段。1994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从1990年3960家增至11407家,总产值达8.81亿元,比1990年1.34亿元增加5.6倍,年均递增60.2%;并以灵活多样形式发展合资、合作经济,增进乡镇企业活力,诸如凤埔乡建筑公司与香港鸿兴行合资兴办的鸿兴纸品有限公司,黄田镇经济开发公司和台湾吴先生合资兴办的大世纪精密铸造有限公司,鹤塘镇与香港三利贸易公司合办的鹤塘石料厂等。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4年,上交国有税金2309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1.8%,比1990年增加3.3倍;利润2654万元,比1990年增加2.6倍。乡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3亿元,占县属工业总产值的67.7%。 2012年工业总产值140.5亿元,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3亿元,增长30%。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亿元,比增63.5%,农户投资2.8亿元,比增10.8%。2014年全部工业实现产值1982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增加值5062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57409万元,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0164万元,增长15.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实现产值934867万元,增长23.7%,快于轻工业16.9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81.0%,比上年同期提高19.1个百分点;轻工业实现产值722542万元,增长6.8%。七大传统产业实现产值1224945万元,占规模工业的73.9%,增速低于全县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69.5%。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4.3、4.8、4.1个百分点;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低于全县平均水平21.6、7.2、54.6、22.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98.76%,比上年提升0.32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用电量71257万千瓦时,增长12.8%。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5949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县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62852万元,增长9.5%,其中,在省内完成的产值为51161万元,占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1.4%,增长17.3 %;在省外完成的产值11691万元,下降15.1%。
第三产业
2012年古田县共签约项目31项、总投资60.2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57.9亿元;已动工18个、动工率58.1%。 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2458万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635742万元,增长37.0%;农户投资36716万元,增长9.4%。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7625万元,增长113.1%;第二产业投资227184万元,增长56.4%,其中制造业投资159617万元,增长64.3%;第三产业投资250474万元,增长3.4%,其中高铁高速投资120920万元,下降37.0%。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0459万元,增长103.8%。其中,住宅投资99063万元,增长154 %;办公楼投资27万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659万元,增长126.8%;其它投资10710万元,下降30.5%。商品房销售面积91399平方米,增长9.2%;销售额57156万元,下降2.3%。全年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488套(户),其中,100套限价商品房,29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98户垦区改造,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98套。全年在建重点项目127个,总投资211.6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50.7亿元,其中,9个项目列入省在建重点项目、14个项目列入市“双百”项目。全年在建重点项目开工68个、竣工34个、续建92个。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6714万元,比上年增长12.7%。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84500万元,增长19.8%,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39.5%,其对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58.1%。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2214万元,增长8.5%。全年进出口总值112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外贸出口总值11230万美元,增长45.2%。主要出口食用菌、精密铸件、竹木制品等,其中食用菌出口5034万美元,增长87.8%,随着税负预警值的降低,食用菌出口将逐渐增多;精密铸件出口1937万美元,增长15.8%;竹木制品出口1040万美元,增长20.1%。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501万美元,增长0.2%。
社会编辑教育
古田于五代南唐(约955年)创办蓝田书院,为民间办学之始。宋景德二年(1005年)首建官办县学。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避难古田,先后在城乡书院讲学,尊儒尚学之风日盛。宋代考中进士者达161人。元、明、清三代有史籍可考的有私办社学5所,书院20所,私塾开设更为普遍。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英美教会先后在古田创办6所教会学校,光绪二十七年起,县署及地方人士先后创办4所两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年),有两等小学堂10所,学生600余人。其间,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继起步。
民国初期,推行新学制,各乡镇普遍办起小学,原6所教会学校发展为附设小学的初级中学。民国15年(1926年)创办县立中学,民国18年创办聋哑特教班,为全省第一所聋哑学校。民国36年,华侨和地方人士集资创办玉田高级中学。至解放前夕,全县计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101所;中小学教师224人,中小学生5005人,平均270人/万。有赴美、日等国留学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30多人。解放初,县人民政府接管原公办私立及教会学校,予以整顿,重新命名。并兴办冬学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大批工农子女得以入学。1953年,扩大原有学校规模,兴办许多小学,成立小学辅导区,改变管理体制。1958年,古田迁城,对中学再度调整,重新布局。至1966年夏,全县计有中学6所,小学664所;中小学教师1638人,中小学生47945人,平均1957人/万。同时大力发展工农业余教育,扫盲工作成果显著。古田秀峰乡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无文盲乡。“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一度停课,1969年复课后,学制缩短为4年;小学教学秩序被打乱。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推行“斗、批、改”,“开门办学”,强调劳动,轻视文化知识。教育质量下降。
1977年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古田教育事业取得明显进展。1985年3月,古田县获得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1986年,国家教委授予瑞岩小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86年1月,经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派员检查验收,确认古田为扫除文盲县。各中、小学致力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四有”新人,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至1990年,全县计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4所,完全小学280所,初级小学407所;中小学教师3649人,中小学生60965人,平均1519人/万。全县幼儿入园率达47.84%。1977~1990年,中学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2790人,考入中专的3766人,合计6556人。 2014年3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50人,在校生785人,毕业生402人,专任教师99人;2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招生18人,在校生197人,毕业生11人,专任教师60人;25所普通中学校共招生4324人,在校生13655人,毕业生4947人,专任教师1662人;38所(教学点35个)小学校共招生3641人,在校学生19077人,毕业生3011人,专任教师1434人;49所幼儿园共招生4053人,在校生10214人,毕业生3858人,专任教师50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02%;初中入学率97.9%。
科技
2014年依托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开展“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20个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攻关,推广“五新”技术5项,高压灭菌、自动拌料装袋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组织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项;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已成功立项国创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市级计划项目4项,共获得上级科技部门项目扶持资金205万元。征集食用菌、茶叶、水果、节能环保新技术等各类县级科技项目20多项。全年专利申请为91例,其中:发明25例,实用新型32例,外观设计34例。授权为42件,其中:发明5例,实用新型23例,外观设计14例。
文化
古田县举办第四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古田县闽剧团编排的《临水夫人陈靖姑》剧目赴马来西亚巡演取得圆满成功。古田县杉洋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清末抗英民族英雄林朝聘、近代书法家李若初、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讲学于此,所有这些都给杉洋涂抹上一笔厚重浓墨的文化色彩,而民间艺术更是璀璨耀眼。杉洋中心小学陆江建校长提出“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思想,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剪纸民间艺术引进课堂,给这所悠悠古校增添了一曲耀人的华丽乐章。 溪山书画院书画院创办院刊《溪山论坛》进行内外交流,开展经常性的书画创作和交流、展览活动,先后举办了宁德市、福建省知名书画家笔会、联谊会、讲座等,还举办了已故著名书画家李若初先生精品展、中国首届“圆瑛杯”书画展、百位共和国将军书画展等。 2014年末全县文化系统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5个,电影院1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8个。举办“文体活动进社区,欢欢喜喜盛丰年”新春系列、“庆祝五一晚会”、卢捷油画作品展、黄祖湖书画篆刻展、清廉颂书画摄影展等文艺演出与展览22多次。县闽剧艺术中心创排《仕女图》、《相思曲》等3部新戏,组织各类演出近300场。青少年艺术中心全年办培训班25期,培训人员1400多人次。组织县文化馆、图书馆、闽剧艺术中心到下洋、罗华等5所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扶贫,到凤埔等乡开展送书下乡、到杉洋、水口等开展送戏下乡等活动。全年借阅图书71350多人次,76330册次。2014年末县级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3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县级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66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5.1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3万户。
卫生
2014年未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6个,其中县级9个,省属企业职工医院1个,民办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年未共有卫生医疗机构人员数1448人,其中执业医师302人,助理执业医师65人,注册护士532人。年未共有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1313张。
保障
2012年福建省市涉及古田县的5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县级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转移农村劳动力5588人,新增城镇就业36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4%。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农村低保标准从1200元提高到180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9.9%,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率分别达91.6%和65%,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应发尽发。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启动实施,新建农村敬老院3所、“五保幸福园”1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6个。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428套。再次荣获福建省省级卫生县城称号。2012年初古田县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古田县实施第一批扶贫项目19类53项,总投资35.3亿元。已完成或竣工4项,启动建设33项,开展前期16项,争取上级补助1.2亿元。 2014年全县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160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4740人。全年发放城市低保金611.83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1882.18万元;发放城乡低保电费补贴71.58万元;发放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金139.81万元,补助3161人。城乡医疗救助6646人次578.79万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483人,救助金8.98万元;临时救助307户,救助金12.61万元。年末全县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2个,床位数534张,收养194人。
体育
2014年向省体工队输送1名队员,省体校输送2名队员,市体校5人。组织参加宁德市少年儿童举重锦标赛,获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团体第四名;参加福建省少儿游泳冠军赛暨十五届省运会选拔赛,22名运动员全部入围省运会决赛;参加第十五届省运会体操比赛获得2金6银5铜的较好成绩,谢宇聪获得男子个人小鞍马第一名、吊环第二名、自由体操第二名。古田籍运动员翁巧珊获得亚运会、亚州沙滩运动会比赛帆板金牌。
环保
2012年出台“两江一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整合改造塑料造粒企业12家,拆除畜禽养殖场19家,建成8个水质远程在线监控站,完成年度闽江流域古田段网箱养殖削减任务。完成4个乡镇总规修编和29个村庄规划编制,开展宁古路、古谷水等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完成5个乡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33个村家园清洁行动,新建8个村级骨灰楼(塔)。严厉打击盗采稀土等矿产资源行为,捣毁稀土盗采矿点18个,盗采现象全面制止。编制地灾防治“十二五”规划,完成“造福工程”、地灾点搬迁1433人。开展土地整理8651亩,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扎实推进生态创建,造林绿化5.1万亩,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福建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村140个。社会管理有效加强。
交通编辑概况
古田县交通环境全面升级。宁古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合福高速铁路古田段已经通车,省道202线古田高头岭至局下公路动工建设,京台高速古田段全线开工,并增设翠屏湖落地互通口,2012年完成投资13.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占总投资的41%。合福高铁古田段2012年完成投资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1亿元,占总投资的43.2%。宁德至古田高速公路、屏南至古田高速公路联络线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善宁古路附属设施,城东西山至平湖赖墩、凤埔旧镇至筹岭道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杉洋至善德、局下至林场道路改造工程和鹤塘镇区至宁古路连接线开工建设。硬化农村道路6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66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5.6%。京台高速、合福高铁与城关连接线、海西高速网屏南至古田联络线,宁德经古田至南平高速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古田县改建省道202线古田城关过境线、拓宽改造省道304线高头岭段,快速链接合福铁路、京台高速,完成省道202线高头岭至局下公路改建和高头岭路段拓宽改造前期工作,滨河路一期、二期全线贯通,同步完成景观、慢道等工程建设,林业局至前山桥路段雨污分流及沥青路面改造即将完成,城市夜景工程以及沿街立面、广场公园、护城河等景观改造提升,新建公交站台10个,新增公交车18部。
湖城一体
2013年,古田县委县政府提出“湖城一体”战略。通过在翠屏湖极乐半
古田县湖城一体岛与龟山半岛之间建设亲水步游道,破解翠屏湖与城区的交通瓶颈,从而形成“湖城一体”框架格局;以高头岭片区8000亩土地开发为重心。“湖城一体”旅游文化综合开发项目获得宁德市发改委批准立项,并被列入2013年福建省预备重点项目。2013年3月16日,“湖城一体”的关键性、控制性工程——长468米、顶宽36米的亲水步游道全面顺利合拢,主体工程也于2013年5月中旬完工。“湖城一体”基础设施的所有子项目,经过公开招投标,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以BT模式投资33.15亿元中标。[17-18] 名胜古迹编辑临水宫临水宫坐落在古田大桥镇中村,福州至古田公路114公里
古田临水宫处,距县城39公里。临水宫是一座风格别致的仿唐代宫殿建筑,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后经元明清历代重修扩建,占地面积911平方米,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分布国内外各地临水宫的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仙山牧场位于古田、建瓯两县交界处,离县城60多公里。牧场现有面积3万多亩,可发展至10万亩,被誉为“北方少有,南方仅有”的高山牧场。仙山牧场属山地缓坡稀树草场,平均每亩有黄山松15棵左右,千姿百态,令人称奇。仙山牧场海拔941-1472米,场部海拔1260米,坡度15-30度,年平均气温13°C,极端高温31.5°C,极端低温-12.5°C,无霜期220天,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相对湿度58%-90%,常年流水的山涧有20多条,素有“花溪”之称。山上云雾天气多,湿度大,水源充足,牧草丰茂,盛产竹笋、蘑菇、蕨、草莓、棘胸蛙、“坑头婆”鱼等山珍,为江南难得的草原旅游胜地。溪山书画院溪山书画院:五十年前,古田旧县城东北郊外两溪交汇处的沙坂高地处有座建于宋淳化二年(991)的溪山书院,朱熹曾在此讲学,并题匾曰“溪山第一”,曾圮于水,明清两代曾重建、重修,清代每年盛夏这里是诗人雅士吟哦之所,1952年为大水冲毁,1958年建古田溪水库,溪山书院旧址亦随之沉入湖底,人们总是念念不忘。2002年在原溪山书院不远处的翠屏湖后垅后岛建起溪山书画院,真是令人欢欣鼓舞。从湖滨码头乘溪山号轮船航程20分钟,就可望见后垅后岛上一座巍峨耸立的主楼和卫星拱卫式的别墅群点缀掩映在绿水青山之中。
溪山书画院 (2张)
吉巷乡文物兰溪石拱桥位于吉巷乡兰溪村西北约2000米处,始建于大宋嘉定年间,桥长约20米,宽约2.5米,用青石垒砌,路面的石板条上刻有造桥的年月,桥面离水面约15米,没设栏杆,显得十分险峻。八闽第一湖古田翠屏湖位于福建省会福州的“后花园”古田县城东郊,距城区3公里,距福州2小时车程。
旅游图1958年,国家在此兴建“一五”计划重点工程、中国第一座地下水电站-古田溪水电站,筑起长412米、高71米的大坝蓄水,淹没了逾千年历史的古田旧县城,形成了水域面积达37.1平方公里、蓄水量为6.41亿立方米的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因湖背靠翠屏山,遂名“翠屏湖”。
古田翠屏湖 (6张)
千年古刹古田极乐寺坐落于翠屏湖畔的极乐寺,始建于742年(唐天宝元年),明天顺年间重修,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毁于倭寇。1570年(隆庆四年)建法堂山门,1625年(天启五年)建方丈室。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福建兵变”十九路军抵御蒋军的指挥部,1932年毁于战火,1937年经爱国高僧圆锳法师(中国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古田平湖人)募缘重建。寺内有放生池、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地藏殿、方丈室和新建的圆锳法师纪念堂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寺门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的“极乐寺”三字,两旁有“得到此中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对联,为圆锳法师墨迹。大殿门顶悬挂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极乐寺”牌匾,寺内藏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三尊佛门中罕见的古铜佛像和一尊由缅甸佛教届领袖于20世纪初赠送的白玉释加牟尼佛像,镌刻精致,保存完好。
古田吉祥寺塔福建十大名塔古田吉祥寺塔位居福建十大名塔之一的古田吉祥寺塔原在旧城吉祥寺门前,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电站蓄水库,按原形迁建于新城松台狮公山。该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两度重修。后因雷霆震撼,塔身欹斜,民国24年雪峰寺主持圆锳法师捐募重修。塔为实心石构,通高25米,基宽7.7米,八角9层楼阁式须弥卒底,基层八角雕有八尊武神,2-9层第层八面均设佛龛,内雕座佛,佛龛两边石雕各种花草鱼虫,飞禽走兽,造型淳厚古朴。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保护碑一块。1984年福建省政府拨款增建八角石构护栏,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