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隶属甘肃省兰州市,位于兰州市的远郊区,地处甘肃省中部,成立于1960年,因境内享堂峡以东的红古川而得名,地理坐标东径102°50′—102°54′和北纬36°19′—36°21′之间,东接西固区,西临大通河,南濒湟水河与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永靖县相望,北部黄土山岭与永登县毗邻。位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2014年,红古区总面积567.66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14年),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2014年,红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28亿元,比2013年增长15.5%。红古区有109国道、京藏高速公路、兰青铁路、兰铝铁路专用线贯穿全境,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通道,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红古区海石湾镇是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的故乡。 2014年10月,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古园区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行政区划编辑截至2010年,红古区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分别为:海石湾镇、花庄镇、平安镇等3个镇;红古乡1个乡;窑街街道、下窑街道、矿区街道等3个街道;18个社区,38个行政村。 政府驻海石湾镇。红古区是兰州市的远郊区,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兰州市西南部,东接西固区,西临大通河,南濒湟水河与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永靖县相望,北部黄土山岭与永登县毗邻,地理坐标东径102°50′—102°54′和北纬36°19′—36°21′之间,地处湟水下游河谷,部分地区位于大通河下游。是甘肃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要道。辖区总面积567.66平方千米,东西长约54千米,南北宽约24千米。
地形地貌
红古区地貌总特征属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自南向北大致分为一、二、三级阶地,明显呈现出滩、川、台、山四种地形地貌。北部为黄土山梁、台地区,南部和西部为河川谷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海拔高度为1580—2462米。
气候
红古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7.6℃,全年7月份最热,平均27℃,1月份最冷,平均-6.8℃,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327.7-349.9mm,年蒸发量1507.8mm,日照量1762-2769小时,相对无霜期160-173天。
水文特征
大通河红古区位于黄河上游,地处大通河、湟水河左岸,大通河、湟水河为常年过境河流。大通河为黄河二级支流,境内河道长16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90.5立方米/小时,在海石湾汇入湟水河。湟水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在大通河汇入前多年平均流量为56.13立方米/小时,境内河道长62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46.63立方米/小时。红古区境内有大小沟道48条,共长335千米,均为季节性沟谷,部分沟道山大沟深,汇水面积较大,降雨形成洪水后,经沟道注入大通河和湟水河。
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红古区土地面积567.6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15万亩,主要分布在大通河和湟水河河谷地带,区内47个坪台地面积9.75万亩,可开发利用面积6.19万亩。
水利资源
红古区水源丰富,境内大通河和湟水河交汇于海石湾并贯穿全境,年径流量46.31亿立方米,目前,大通河和湟水河规划建设享堂峡、新庄、平安等16 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185万千瓦。
矿产资源
红古新貌红古境内2011年已探明各种矿点、矿床多处,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黄金、蛇纹、坩土、页岩、石英石等,资源丰富,被誉为“八宝川”。2011年窑街和海石湾煤田探明储量为4亿吨,蛇纹岩储量仅享堂峡一处就有3750万立方米,丰富的硅石、石灰石和硅矿石为本地生产水泥及硅系列产品提供了优质资源。
生物资源
红古物产资源丰富,有粮食作物17种48个品种、油料作物和绿肥作物8种、蔬菜作物30种117个品种,还有林果植物、花卉植物、药材植物等其他植物多种。有鸡、鸭、鹅、鸽子的家禽和狐狸、野兔、旱獭、布谷鸟的野生动物多种。
人口民族编辑人口
2010年红古区户籍总人口14.11万人,其中22-35岁青壮年人口30362人(男性15129人,女性15233人)。 2014年,总人口15万人。
民族
红古区境内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维吾尔族、侗族、锡伯族、布依族、土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18个少数民族。
经济概况编辑综述
红古区 (3张)
2014年,红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28亿元,比2013年增长15.5%;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3.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08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9:65.2:26.9。
第一产业
2014年,红古区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投资1.74亿元,建成1000亩新特菜、1000亩优质果品、2000亩竹柳、3000亩核桃等千亩种植基地6个,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9个,罗金台、金砂台2个大型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初见成效;新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14家,新增耕地255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5300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改造加固干渠险段1千米。
第二产业
工业园2014年红古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09家,工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54亿元增加到2015年(预计)的330亿元,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和工业总产值的双翻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为99.5%,规模以下企业占工业比重为0.5%。2014年红古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区和国家“城市矿产”基地。截止到2014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4.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9.3亿元,增速达到19.2%。 截止2015年5月,红古区共有非公企业2400余户,其中:非公工业企业有180余户,占红古区非公企业的7.5%,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有22家。2014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51.06亿元。
第三产业
2014年底红古区共有限上企业及大个体40家,其中批发业8家;零售业11家;住宿业6家;餐饮业15家。2014年限上企业完成销售额及营业额4067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7.94亿元。
社会事业编辑科学技术
2010年红古区拥有各类科研研发和服务机构6家,各类人才12176人,其中女性人才4183人,专业技术人才6638人,经济管理人才1545人,高技能人才2178人,党政领导人才1470人,农村实用人才345人。每万人拥有人才873人,高于全省494人的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
2014年红古区累计投资1.54亿元,将810名失地农民纳入保险范围,提高了城乡居民低保、养老保险、新农合等10个方面社会保障标准,解决了上街、大砂等村2831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600户,新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各4个。
教育事业
2014年红古区有各级各类学校4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独立高中2所、独立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3所、小学31所,幼儿园2所、职业中学1所,有教职工2163人,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8854人。 2014年,投资7638万元,实施了海石二小教学楼、区职教中心实训楼建设和海石湾幼儿园改扩建等项目,完成了18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改造C级危房3.89万平方米;为42所学校配备安保人员65名。 主要学校一览表
兰州市第十八中学坐落于群山环抱、“马门溪龙”恐龙化石的故乡——红古区海石湾镇,学校创办于1995年秋季。2004年秋季由完全中学改为独立高中。学校先后获“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全国第二届小公民道德建设成果展评活动集体一等奖”、“全国‘双有’主题教育活动优秀集体”等
兰州市第十八中学
红古区窑街学校是在原窑街煤电公司第二中学、第二小学2008年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合并新建的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
文体事业
2014年,红古区投资1.65亿元,区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天韵七彩文化城建设和红古民间艺术馆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溪龙谷文化产业园、窑街煤电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加快实施;新建体育惠民工程1个、全民健身场地18个,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红古区运动会。
医疗卫生
甘肃省人民医院红古分院2010年红古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6家,其中有二级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和38家村卫生所,有病床数892张,卫生工作人员1475人,人均医生3.0/千人,人均护士2.9/千人,人均床位为6.3张/千人。形成了以区医院、区疾控中心、区妇保所为龙头,以4家乡镇卫生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以38家村卫生所、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医疗、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三网并行,协同作战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网络。 2014年,甘肃省人民医院红古分院挂牌,改造提升了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12个。 交通编辑
红古区交通图红古区位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通道,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有国道109线、兰青铁路、京藏高速公路、兰铝铁路专用线贯穿全境,一小时内可西达青海西宁,东抵兰州。海石湾站是青藏铁路公司二等车站。
历史文化编辑永宁寺遗址
永宁寺遗址位于平安乡张家寺村“寺洼”果园以北,座北朝南。四周是高达7米的土堡,底宽2.5米,顶宽1.5米。铸铁钟两口(大钟口径4尺,小钟口径2.6尺)。藏文大经24部,小经24部,每部大经重60斤,小经重20斤。寺东槐树处(原名叫“塌方湾”)有五座方形砖塔,塔高1.8米。清顺治年间焚毁,后重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毁于兵燹,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又重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又毁于兵燹,仅存寺前照碑。民国7年(1918年)北大殿原址上修了三间经堂,其规模远不如以前,这次重修改名为“张家寺”。在明、清时期,曾与皋兰“石洞寺”、夏“拉卜楞寺”为三大佛教圣地。
窑街塔儿遗址
窑街塔儿遗址,位于大砂村以西(现红古区建筑公司预制厂厂内)。原窑街塔儿矗立在一个小古树林中,是昔日八堡川里遐迩闻名的一处古迹,建于何年不详,无从考证。
八宝川由来
八宝川位于兰州市西部,由永登县连城镇、河桥镇和红古区窑街镇三镇相连地界组成。西临青海省民和县、乐都县马厂乡,东接永登县七山乡。此地四面环山,连绵不断,遥望田野纵横,风光秀丽,是一座天然大花园。大通河如镶嵌在花园里的一条银带,蜿蜒全境。八宝川古称八堡川。解放前属连城鲁土司管辖。据《兰州市文史资料选刊》第六期记载:“八宝川呈西北东南走向,为一带状形,占地约90平方公里,因该地有连城、河桥、丰乐(今牛站村)、杜家湾、马军、七里店、红山、马庄共八个军事堡子,所以称之八堡川”。
红古川由来
红古川旧称峡外川,川境内以北有条峡谷,叫享堂峡,其峡以北称八宝川,峡以南称峡外川。峡外川长约百余里。包括平安乡、河嘴乡、红古乡和海石湾。川内有条湟水,顺川东下,汇入黄河,南北两面,山峦起伏。湟水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曾有俗语“四马二主拴者牢鳌者装粮库,峡外川是个摇钱树”。年年入春时,桃红柳绿,梨花似雪,民间曾在此举办果花节。说起红古川这个地名,还有一定的来历,在川内红古乡有个小村庄,现称红古城村,旧时为鲁土司管辖的一座古城。据记载,在明代古城以南有座旧古城,因城建在川中心,没有水源,易攻难守,不适应战略需要。故将城迁筑到现红古城。此处原名叫红古土,建城后遂改名新古城,此城四周筑有十多米高的城墙,南面临河,西面挖有壕沟,东面是悬崖峭壁,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外城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护城河。既险要,又好取水。易守难攻的犄角之势。城内有东西一弓形街道,北面建有王土司衙门,南面是贡爷住居地。据村内老人回忆,民国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43至1944年),杨子恒的部队,有一个中队在城内驻扎过。从王氏家谱表上证明,其先祖为王保保。又一说,当年的边陲守将和士兵,百姓多是土人(指少数民族),由于口音上,对“新”字读不准,误读为“红”。这样天长日久才叫成了红古城。1960年4月27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立红古区,就以这座古城为名,故取名为红古区。从此,人们便称这条川为红古川。有小诗一首“雪浪起峡谷,湟水绕平塬,百里红古川,却似小江南”。
著名人物编辑陈富才(1902年-1960年),字贵三,红古区河咀乡河咀村人。陈青年经商,家境富裕,自幼酷爱秦腔,曾求教于永登苦水班的苗兰庭等人。先工小旦,后改唱须生、老生。二十年代起即开始和苦水班子、兰州的一些秦剧班社搭班在永登、红古、青海民和等地演出。 刘万里(1931-1980),兰州市红古区平安乡人。曾任甘肃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市文联常委、副秘书长,“五泉书画学会”副会长。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展获奖,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齐运顺,祖籍窑街。原为窑街卫生院中医大夫,现系窑街下街村个体中医诊所大夫,政协红古区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
名优特产编辑红古区有百合鸡丝、葫芦雕刻、金妈妈杏、兰州砂锅、高三酱肉、东升、兰州烤全羊、麻薯长茄、碧秀、兰州苦水玫瑰等特产。
城市荣誉编辑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连续四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2012年红古区检察院被授予“全省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同时被最高检院授予“全国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称号。 2014年10月,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古园区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