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汉中政府网 > 留坝政府网
中文名:

留坝县政府网

官网:
www.liuba.gov.cn
地址:
车牌:
陕F
区号
0916
百度分享
分享到:

留坝县政府介绍

留坝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北部。地处秦岭南麓,汉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地质地貌特征独具特色,历史悠久,资源丰饶,交通便利,历代为栈道交通要道,素称“秦汉咽喉”之地。东西长46.4公里,南北宽67.2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距西安367公里,距汉中85公里,其林业用地272.5万亩,农用地8.9万亩,为陕西省林业县之一。

夏商时,境域属梁州;周并梁于雍,境域属秦地雍州。春秋留坝县全景时期为羌人所居;战国时期属白马氐管辖。秦代,境域隶属汉中郡。后划归陇西郡,统属“故道县地”。西汉时,境域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地,北部及西部属武都郡故道、沮、河池三县地。东汉时期,境域仍之。张鲁据汉中,改汉宁郡,本境南部属之。三国时期,本境为蜀魏相争的重要地带。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将钟会率兵入汉中。264年,蜀国灭亡,本境归魏,属武都郡故道县地。两晋时期,本境归益州,属武都郡河池、沮、故道三县地。其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南北朝时期,境属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属南岐州故道郡凤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故道郡为归真郡,改南岐州为凤州。本境南属汉中郡褒中县,北属归真郡梁泉县(凤县)。北齐废帝乾明元年(560),本境北属梁泉县(凤县),南属褒中县。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属两当郡梁泉县地,后属顺政郡灵道县地。隋代,大业三年(607),废凤州置河池郡,治所梁泉县,本境属之;大业十三年(617),河池郡太守萧瑀以郡降唐,本境随之归唐。北部属河池郡梁泉县地,南部属顺政郡褒城县。唐代,初期和中期,境域均属河池郡梁泉县地。乾元元年(758),改河池郡为凤州,境域属之。南部属山南西道兴元府褒城县。

留坝县夜景五代时期,境域属凤州梁泉县地。后梁贞明元年(915),蜀主以王宗瑶为东北招讨使,攻克凤州,本境归蜀。后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滔为招讨使,率兵伐蜀,本境归后唐。后汉天福十二年(947),蜀主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孙汉韶攻克凤州,设行营,本境复归后蜀。后周显德二年(955)十一月,本境又入后周之梁泉县地。北宋时,本境北部属陕西路(后改为秦凤路)凤州梁泉县地。南部属利州路兴元府褒城县地;南宋本境归兴元府(今汉中)管辖。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攻克武休关,本境归元。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本境遂为兴元路沔州所管。至正二十三年(1363),境域由兴元府凤州管辖。明代,洪武三年(1370),设留坝巡检司,地属凤翔府凤州。洪武七年(1374),归汉中府凤县辖。弘治年间(1488~1505),迁留坝巡检司驻废邱关(留凤关)。正德年间(1506~1521),移留坝巡检司驻柴关(柴关岭),县地北属凤县,南属褒城县。清代初,境沿用明代建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汉中府水利通判迁驻留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十二月,设置留坝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正月,将凤县南星(留凤关为界)以南,褒城县武休关以北,划归留坝厅管辖,东与洋县松坪子交界,西以沔县黑河为界,改汉中府水利通判为抚民通判。乾隆三十九(公元1775年)十二月,升汉中府抚民通判为总捕水利同知,主理留坝厅行政事务,兼理凤岭(酒奠梁以东)、柴关驿务,隶属汉中府。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治所移至留坝。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留坝厅为留坝县,隶属陕西省。民国3年(公元1914年)1月,废汉中府,设汉中道,留坝县属之。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汉中道,直属陕西省。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汉中设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留坝县属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2月2日留坝县成立人民政府,隶属陕南行政公署。1950年1月,将褒城县的铁佛殿镇划归留坝县。1951年,设南郑专区,留坝县属之。1954年,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留坝县属之。1958年12月29日,撤销留坝县置,划归凤县管辖,隶属宝鸡专区。1961年1月15日,将留坝县辖区划归汉中市管辖。1961年9月2日,恢复留坝县置,隶属汉中专区。1968年,改汉中专区为汉中地区,留坝县属之。1996年6月,改汉中地区为汉中市,留坝县属之。

地理环境编辑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地处陕西省西南,汉中市北部,东连洋县、城固,南接汉台,西邻勉县,北靠太白、凤县。东经106°38′05〞至107°18′14〞,北纬33°17′42〞至33°53′29〞。东西长46.4公里,南北宽67.2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距西安市367公里,距汉中市85公里。县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610米,最低海拔585米,平均海拔1547米。有耕地2897.5公顷(43462.5亩),占总面积的1.48%,其中旱地32741亩,占75.3%,水田10721亩,占24.66%。留坝县属亚热带北缘山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系长江流域汉江支流。年平均日照1804.4小时,年降雨量为886.3毫米,平均气温11.5℃,无霜期为214天。境内山岭陡峭,垂直高差大,地貌复杂,气候多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天然氧吧”、“绿色宝库”之美誉。

行政区划编辑留坝县辖8个镇:青桥驿镇、马道镇、火烧店镇、武关驿镇、城关镇、留侯镇、玉皇庙镇、江口镇,98个行政村。 名称

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光宜人,两汉三国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独具魅力。位于县城西北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良庙,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集南方园林之秀丽与北方殿堂之宏伟于一体,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张良的古建筑群;省级风景名胜区紫柏山为陕西三大名山之一,其独特的天坑地质奇观,世所罕见,构成了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目前全县正在全力创建张良庙—紫柏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境内栈道遗迹星罗棋布,褒斜栈道、连云栈道、陈仓古道穿境而过,历史典故众多,文化源远流长,故有“栈道博物馆”之称,依托古栈道遗址打造的漂流项目—中国栈道第一漂,目前已初具规模,成为蜀道文化之旅的重要节点。此外,我们正在积极打造的县城商务休商中心和风云寺、寒溪夜涨、狮子沟国际狩猎场、农业观光园等重要节点,也将成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植物资源

生物资源得天独厚。林产品极为丰富,盛产板栗、核桃

紫柏山风光、猕猴桃、天麻、生漆、杜仲、食用菌等林副产品。特别是以留坝命名的“留坝香菇”被列入陕西省优质产品名录。天然中药材和生化植物品类繁多,人称“绿色宝库”、“天然药库”。留坝县可供药用的动、植物药材有1320多种,盛产党参、当归、猪苓、杜仲、天麻、金银花、生地、西洋参、枣皮、灵芝、九节菖蒲、黄姜、柴胡、茯苓、山药、川芎等稀有名贵药材,尤其是黄姜、西洋参、党参、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品质极佳。俗称“山珍”的菌类资源有乳菇、柳针菇、平菇、红菇、冬菇、裂褶菇、侧耳、金线菌、猴头菌、木耳、羊肚、多孔菌、口蘑、喇叭菌等21属300余种,极具开发价值。留坝县林地面积181673.71公顷(272.5万亩),占总面积的92.8%,森林覆盖率86%,人均林地4公顷。树种以红桦、栎类、山杨、冷杉、华山松、油松为最多,大部分为天然林。现有马道、火烧店、闸口石、桑园、庙台子5个国营林场和9个天然林管护站,负责留坝县森林的管护和营造。留坝县现有天然牧草场2312.32公顷,占总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

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达410余种,其中常栖飞禽类270多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毛冠鹿、金钱豹、羚羊、苏门羚、林麝、鬣羚、豹猫、熊、灵猫、大鲵、蝾螈、白冠长尾雉、血雉、大鸨、白肩雕、红腹角雉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储量大,发现的矿藏有50余处,主要有铁、铜、镍、铬、金、银、铝、锌、锑、煤、硫、水晶、石

留坝水钙铝榴石(紫柏翠) (4张)

墨、石英石、大理石、冰洲石、花岗石、石榴子石、石棉、滑石、水钙铝榴石(紫柏翠)、蛇纹石等,其中以铁、铜、铅锌、煤类、大理石、蛇纹石蕴藏量大,极具开发价值。铁矿总储量约490万吨,含铁量35%左右,现有18处28个开采矿点;矽线石储量约170万吨,其主要成份Al2O3含量达56.32%;铬矿品位在35%以上,储量3万余吨;大理石储量2.3亿立方米,尤其以雪花白大理石最为珍贵,石体洁白无瑕,高雅华贵,通体晶莹,是现代建筑装潢的最佳之选。被视为石材珍品的大花绿蛇纹石,总储量3.3亿立方米。

水资源

本县以光华山为分水岭,东为褒河水系,西为黑河水系。褒河水系流域面积1758.03平方公里,占留坝县水域总面积的89.8%;黑河水系流域面积198.63平方公里,占水域总面积的10.2%。有大、小河流20余条,总径流量6.78亿立方米,其中褒河水系流量占绝对优势。径流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5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条,水资源总量1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1.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3.5万千瓦。全县大小河流共223条,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1.5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达13.5万千瓦。

人口编辑1950年,留坝县人口26042人。1951年,留坝县人口为26929人,净增887人。1966~1974年,人口出生率最高。1966年出生1155人,除死亡533人外,净增622人,出生人口占总人口3.1%;1974年出生1185人,除死亡496人外,净增689人,出生人口占总人口3.3%。1980年以来,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1990年,留坝县人口出生率为2%,人口死亡率为0.9%。1996年,留坝县人口出生率为-2%,人口死亡率为0.8%。 2000年,留坝县辖5个镇、5个乡,总人口462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城关镇11065 、马道镇5381、武关驿镇5727、 留侯镇3196、江口镇7713、青桥驿乡2388、火烧店乡3511、石门乡1735、玉皇庙乡3520、桑元乡2058。境内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满族、黎族。

经济编辑农业

民国30年(1941)统计资料,留坝县牧草面积41.5万亩,牲畜

留坝县风光存栏为:牛743头,马13头,羊152只,猪7600头,蜂3078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和油料作物种植仍居首位。粮食种植,以秋粮为主,秋季农作物品种以玉米水稻为主。1949年,留坝县粮食播种面积11.3万亩,总产量841万公斤。1983年,农业资源调查,留坝县有草坡31.5万亩,占总面积10.8%;可利用面积为26.8万亩。占草场面积的85%,其饲草、饲料资源丰富,草食家畜、家禽发展迅速。1990年,粮食播种面积降至7.9万亩,总产量1647万公斤,较1949年增长1.9倍。1995年留坝县牲畜存栏:牛6090头,羊609只,猪1.41万头,蜂5179群,家禽(鸡)5.59万只,池塘养鱼12亩。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为9.5万亩,总产量1853.3万公斤。 2003年,留坝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西洋参、食用菌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西洋参累计留床面积达到2600亩,比2002年翻了两番。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达1万亩,总产达9500吨。核桃、板栗、银杏种植面积累计达到3万亩,发展梨、李、桃等小杂果3500亩,被中国林学会银杏分会授予“全国银杏示范基地县”称号。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猪、禽、蜂为主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留坝县猪、牛、禽、蜂饲养量预计分别达5万头、7000头、12万只和2万箱。西洋参、蜂蜜、花粉绿色认证以及香菇、木耳无公害产地认定顺利完成。以大鲵、林麝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留坝县已建成大鲵养殖场84个,养殖林麝140余头。

工业

中华民国时期,留坝县工业以庙台子铁厂冶炼铸造最为知名,其产品远销西北各省。其他工业门类较少,规模较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实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有的企业在整顿中并、转。1958年,在“大跃进”中组建全民企业,掀起了“大炼钢铁”的高潮,然而因其盲目发展,缺乏技术,不久即停业。1963年,调整工农业生产关系,向农业倾斜,工业生产基本停顿。1970年,兴办“五小”工业(小铁厂、小煤矿、小农械厂、小木材加工厂、小酿造厂),引进技术和设备,扩大基建投资,招聘技术人才,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采取综合开发,加工增值,工业初露生机。1979年后,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名优产品相继问世。1981年,县人民政府确定县办工业以建材工业为主体,依靠当地石材、木材等资源优

张良庙势,重点发展石材、木材等加工业。1984年,乡镇企业发展,成为留坝县工业生产的一大支柱,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迈步,虽然规模效益尚不显著,但工业产值逐渐上升。1996年,留坝县工业企业达229家,产值为7264万元。 2008年至2013年五年内,建成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达1720千瓦。非公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累计发展“省级成长型重点企业”1户、“市级成长型重点企业”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户、规模以上企业4户。2011年,留坝县新发展私营企业14户、个体工商户17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是2006年的2.3倍。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42亿元,增长12.1%;完成财政总收入6774万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46万元,增长23%;财政支出6.15亿元,增长1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7亿元,增长114.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增长13.5%;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930元、7065元,增长13.1%和1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9‰。交通概况编辑1954年以来,留坝县除恢复和拓展公路运输线外,继而在城乡修建了数条公路。至1995年,县、乡公路畅通,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1996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环境也不断改善。宝汉公路(316国道) 铁佛殿至青桥驿20公里首险路段,将其油路拓宽后铺筑成二级水泥路。 姜眉路、高桑路建设工程陆续完成,庙二

留坝县公路路、西坪路等县际公路相继完工,截至2013年累计新建、改建公路442.2 公里,留坝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68公里, 40 多个通行能力较差的行政村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乡乡通三级以上柏油路或水泥路, 87% 的行政村通公路,以316国道、姜眉路、高桑路为骨架的环形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先后完成河滨路上段、紫柏路及厅城路、桥等新建和改建工程,硬化路面1.9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