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古称“眉坞”,是“中国猕猴桃之乡” ,隶属于宝鸡市,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北跨渭河,属秦岭北麓半丘陵地带,总体呈现“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特征。眉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多次出土西周青铜器、战国编钟等国宝重器,2003年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重器,被誉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眉县也哺育了先秦大将白起、三国蜀汉名臣法正、唐代医学家王焘、宋代理学家张载(因其在关中创建,又称关学)、共和国上将李达等一代名流。
眉县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一年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截至2011年,全县已种植猕猴桃27万亩,是全国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认证。先后荣获 “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省一县一业建设示范县”和“全省果业先进县”。
截至2012年,全县总面积863平方公里, 居全省第80位,其中农耕地374668亩,全县辖8镇123个行政村。
2014年8月9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设立眉县省级经济开发区,隶属宝鸡市,享受省级开发区相关优惠待遇。
旧石器时代,今眉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常兴镇杨家村多次出土的铜鼎、编钟、陶瓷酒器,说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悠久;遍及全县的32处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
眉县卫星影像图
址,证实远古人类在此活动的足迹。
县的建置,始于春秋。 原名郿县。今眉县,在夏商时,渭水南为微国,渭水北属邰国(系炎帝之后,姜姓所封)。
西周时,微地为陆浑戎(允姓之戎);渭水北,东属邰国,西为郿邑;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西巡时,叔齐子孙协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侯爵,因称申侯,史称其为“西申国”,为最早的申国。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后又被称作“申戎”,亦称“姜氏之戎”。
战国时代,正式设立郿县,境内有白起城。今眉县渭水南,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即设为武功县。
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在今眉县渭水北先设荣县(一说未设),后改为郿县,治所一说在今常兴镇西,一说在今车圈村。
西汉因之,渭水南仍为武功县。新莽元始五年(公元5年),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改名曰汉光邑,渭水南依旧。
东汉初年(25),撤销武功县和邰县。永平八年(65),于渭水北之故邰城(今杨凌区杜家坡和扶风县揉谷乡法禧村、疙瘩庙一带)复设武功县。献帝中平元年(189),改汉光邑为安汉县。
西晋太康八年(287)今眉地称秦国,后复为郿县。西晋亡于汉(前赵),今眉地号曰郿城。
“自东晋元帝渡江(317),郿地虽属前赵,但因秦雍流民多南出樊沔,孝武帝(373—396)曾于襄阳侨立雍州,以郿、筑、凡阳三县隶扶风,皆遥领,非实有其地”。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改郿城县曰平阳县(一曰太延三年〔437〕)。
西魏大统四年(538),又改平阳曰郿城县。
北周保定元年(561),设温汤县,辖地为今周至县西部,眉县渭水南东部地区。天和元年(566),于县境西南斜城(今第五村乡境内)置云州。建德三年(574),撤销郿城县(渭水北)、温汤县(渭水南),县地并入周城县;是年,周城县城由今岐山县京当周城镇迁至斜城(故址在今第五村乡境内);是年撤销云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周城曰渭滨县。大业二年(606),改渭滨曰郿县。义宁二年(618),于郿县东部设凤泉县,并于郿县境内设郿城郡。
唐灭隋,于武德元年(618)改郿城郡为郇州,三年(620)州废,将郿县城迁今址。贞观八年(634),撤销凤泉县,其地并入郿县。
北宋景祐三年(1037)正月,翰林承旨,评定三等国,郿城属小国。
金因北宋制。
蒙古于1234年灭金,辖郿县。元初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升郿县为郿州,于东部设柿林县。顺帝至元元年(1335),复改郿州为郿县,并废柿林县,其地复归郿县。此后近700年间,一直称郿县。
清代郿县属凤翔府辖地,民国初属关中道,不久重新划定全国区划,取消道治,郿县为省辖92县之一,1938年,改隶陕西省第九督察专员公署。
郿县,唐、宋为次畿,金称中县,明称小县,清称中县,民国曾为丙等县。
1949年7月郿县解放,亦称郿县。先后隶属于宝鸡分区、宝鸡专员公署、宝鸡地区,今属宝鸡市辖县之一。
1958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调整县市规模的通知,撤小县并大县,郿县被撤销建置并入周至县。1961年9月,周郿分县,恢复郿县建置。
1964年9月,依据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和上级通知,将“郿”字改为“眉”,从此遂为眉县。
行政区划编辑
自秦至宋,文献对县以下的政区,皆有统一规定,曾长期隶属于
行政区划图
京畿的郿县,决不会例外。兹逐代考述,弥补缺漏,以“全史”、“资治”。
西汉沿秦制。《汉书》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秩、啬夫、游击等官。其职能是:“三老”掌教化;“啬夫”管诉讼、收税赋;“游击”捕盗贼。(当时,全国有6622乡,29635个亭。)
东汉时,县以下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里上为亭,亭上为乡。
三国曹魏时,仍继汉制。
南北朝时,郿县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辖地。西魏时,县以下建置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隋代建置,以五家为保,设保正一人;五保为闾,设闾正一人;四闾为族,设族正一人。百户为里,设里长。五百户为乡,设乡正。
唐时又恢复“乡里制度”,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百户为乡,设乡耆老。里以下三家为保,四家为邻。在城邑内设坊,坊设坊长。
宋初,沿袭唐制,以乡统里。在县城设衙前里正,管街道。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郿县有三乡28社。
顺治时(1644—1661),以十家为牌,牌设牌头,又称为甲长。十牌为甲,甲有甲头,又称总甲。十甲为保,保有保长,又名保正。康、乾时(1662—1795),眉县仍为“乡里制”。全县设三乡19个里。
民国元年(1912)3月,全县仍为19里。2年(1913),在县以下设8个保家局办事处。
民国30年(1941)底,全县有7乡镇,61保,1292甲。
民国35年(1946),县设3乡、4镇,下辖56个保:首善乡辖7个保,渭北乡辖10个保(有1户临时保),鹦鸽乡辖2个保,齐镇辖10个保,金渠镇辖10个保,槐芽镇辖8个保,横渠镇辖9个保。
民国36年(1947),首善乡辖保由原7个增至9个,齐镇辖保由原10个减为8个,其他乡镇辖保数直至1949年5月未变
1949年5月2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二军六师解放了郿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驻首善(今城关镇),全县设7个区公所。
1958年根据国务院通知,12月1日撤销郿县建置,原郿县渭河南的太白、东风、金星、红旗4个人民公社并入周至县域;原渭北的卫星人民公社(即今常兴镇、马家镇)并入凤翔县域。同时,将原红旗人民公社改名首善人民公社,从齐镇移驻首善镇(今城关)。郿县并入周至大县时期,原所属其他公社、管区、大队、生产队均未变动。
1961年9月1日,恢复郿县建制,县城仍驻首善镇(今城关),全县分13个人民公社,辖154个生产大队、884个生产队(不久,安乐公社重归岐山县)。
1984年初,改公社为乡镇,原城关公社与城关镇合并,称城关镇,全县分设5镇(城关、齐镇、槐芽、常兴、马家)、7乡(营头、金渠、第五村、小法仪、汤峪、横渠、青化)。
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眉县撤销原马家镇并入常兴镇,撤销青化乡并入横渠镇。
经过2011年陕西省行政区划改革后,县辖8个镇:首善镇、横渠镇、槐芽镇、汤峪镇、常兴镇、金渠镇、营头镇、齐镇,完全撤销了乡级行政编制,共有123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882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
眉县地处东经107°39′—108°00′,北纬33°59′—34°19′。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属黄河中游川塬沟壑区。东接周至县,西邻岐山县,北与扶风县接壤。县城东距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5公里,东距西安市125公里;西距宝鸡市65公里。
地貌
眉县地形地貌复杂,大体为南北高中间低的不对称“U”型地形,东西向延伸略长,南北向起伏较短。全县最高点为太白山次高峰,海拔3771.2米;最低点为位于青化与扶风交界的渭河东流出境处,海拔442米。依照地貌特征,全县可分为秦岭山地(海拔700米以上)、黄土梁原、山前洪积平原、渭河冲积平原、渭北黄土台原五种地貌类型。概括而言,全县呈现“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形态。
气候
眉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海拔高度在442—3767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9℃,平均降水609.5mm,平均日照2015.2小时,无霜期218天。每年3-5月,回暖较快,秋季受冷空气影响,昼夜温差较为明显,是关中地区秋雨最多的区域之一。
水文
眉县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有大小河流19条。境内最大河流为东西向渭
眉县风景
河,流长25公里,水域面积79.13平方公里,河面东宽而多夹心滩,西窄而少弯曲,最窄处仅100米,最宽处达1.5公里,年平均流量为124.2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为6400立方米/秒(1933年)。以石头河、霸王河等五条渭河一级支流为统计口径,总流域积水面积为795.34平方公里,总流长为241.15公里,南北向流入渭河。
眉县地下水分布广泛,水量充裕,在洪积冲积平原的陡崖脚下和渭河一级阶地处多有出漏排泄,最为明显的有横渠的街北村、槐芽的东、西柿林、金渠的教坊、河底、首善的北兴、五会寺等,出露流量在10—70立方米/小时之间。清代县志载:县内有鱼龙泉、一湾泉、槐芽泉等几十处,水质甘洌,绝少杂质。尤其是汤峪地下温泉,久负盛名,属低矿化弱碱性硫磺钠型高热水,水温高达50—70℃,日均出水量500—600立方米,年产地热水23.7万立方米,富含钾、钠、镁等元素,是县内一处宝贵的地热水资源。
自然资源编辑
土地资源
明清以来,眉县有稻旱地322522.89亩,荒地94210.12亩。
秦岭北麓缓坡带
清顺治十一年(1654)垦辟报地28052亩。十四年(1657),计实稻旱地269177.57亩。民国35年(1946),全县有耕地388549亩,其中水田45200亩,旱地343349亩,村落占地6760亩。
1988—1990年全县土地资源详查,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286774亩,其中耕地面积484760.4亩,占总面积37.7%,与1980年土壤普查面积相比,增加了4951.8亩,将详查中覆盖度小于50%的果园调绘为耕地这个因素取掉,1989年较1980年耕地实际减少25081.2亩。其中水田减少2944.2亩,旱地减少5383.3亩,水浇地增加13658.8亩。
矿产资源
眉县南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总储量8000多万吨,金属矿藏品种有铜、铅锌、铁、钛,非金属矿藏有石英、石墨、红柱石、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滑石、钾长石、蛇纹石、绿罕石等,据省地质矿产局八队勘探证实,眉县四沟矿点富含特种矿种——红柱石,预计总储量达66万吨。
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有数千种。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54000公顷土地上,
眉县风光
有种子植物1550多种,分属121科,640属。苔藓植物有300余种,分属63科,142属。各类植物中,属于首位的是菊科172种;其次是禾本科138种;蔷薇科132种;豆科87种。占秦岭植物总数的60%。另外,还有60余种特有植物,其中反萼银莲花和独叶草在植物分类上有着珍贵的科学价值。野生植物中具有经济价值的,一是野生药材,有400多种。以党参、黄芪、丹皮、五味子、苍术、猪苓、毛柏子、柴胡、茵陈、金银花、太白米等为主。二是野生油料,主要有柏树籽、椿树籽、五角枫、野生大豆、苍耳籽等。三是野生淀粉,主要有百合、橡籽等。四是野生纤维,主要有葛藤、枸皮、皱丝麻、蝙蝠藤等。另外,还有野生牧草类植物数百种,主要以禾本科类为多,营养价值较高的野生大豆、野生黑豆、野生豌豆类也有分布,但比重较少。
动物资源
野生兽类品种繁多。主要有黑熊、云豹、金毛扭角羚、麝、鹿、野猪、刺猬、獾、豺狼、岩羊、狐狸、山兔、松鼠、黄鼠、各种蛇类等。多分布于秦岭山地和太白山中。其中云豹、金毛扭角羚、麝、锦鸡等系国家保护动物。野生鸟类颇多。主要有山鹰、啄木鸟、白脸山鹊、灰喜鹊、灰顶伯芬、黄鹂、白鹤、画眉、锦鸡、绿头鸭、大雁、鹭鸶、斑鸠等。
初步普查,昆虫类中属捕食性天敌有14科56种,以瓢虫科最多,有34种,草蛉科的有大草蛉等4种;属寄生性天敌有8科17种,主要有螟蛉瘤姬蜂、稻苞虫金小蜂、澳洲赤眼蜂等。蜘蛛类有草间小黑蛛、丁纹豹蛛等10种,药用昆虫有土鳖虫、蝎子等。水生动物有野生鲤科、鳅科、鲶科等鱼类10余种,龟类3种,其余水生小动物上百种。
人口编辑
眉县人口在历史上有确切记载始于明代中期以后。万历五年(1577),全县军民杂役1822户。二十五年(1601)11910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23306人。
民国12年(1923)90746人。18年(1929),陕西大旱成灾,眉县尤惨,全县原有90746人,死亡31020人,外逃5021人,灾民47843人。
1949—1959年,全县人口增加51643人,增长率为1503.3‰,年平均增加5164人,增长率为150.33‰。
1959—1969年,全县人口增加48756人,增长率为1316.08‰,年平均增加4876人,增长率为131.61‰。
1969—1979年,全县人口增加38726人,增长率为1190.76‰,年平均增加3873人,增长率119.08‰。
1979—1989年,全县人口由241732人增加到269807人,共增加28075人,增长率为1116.14‰,年平均增加2808人,增长率111.61‰。
2011年末,全县共有320105人,其中男性165519人,占51.7%;女性154586人,占48.3%。其中,非农业人口3.7万人,农业人口26.6万人,农业劳动力15.6万人。2011年出生3331人,出生率10.4‰;死亡1864人,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3.14‰,计划生育率达到98.9%。在总人口构成中,按分年龄段统计数据表明:眉县老年人口量不断上升趋势,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12%,100岁以上老人共有4人。
按民族分:汉族31.9903万人,占99.93%;其余少数民族有,蒙古族18人、回族67人、满族49人、藏族3人、彝族5人、白族4人、苗族6人、傣族4人、黎族6人、朝鲜族2人、维吾尔族2人、哈尼族2人、壮族29人、土族2人、拉祜族2人、土家族2人,以上16个少数民族合计占到总人口的0.06%。
经济编辑
农业
据古农书记载,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中人已实行“茬、新余(积蓄地力)”轮歇耕作制,后来发展到“息、劳更替”轮作倒茬耕作制。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知道了“黍花种豆,亲如娘舅”的自然规律。直到明、清和民国时,仍把豌豆作为倒茬作物,以恢复地力。全县推广豌豆417亩,在首善、齐镇等地示范种植102户。
农业合作化后,耕作制度始由自由轮歇迈上有计划地倒茬。主要有四种方式:(1)小麦、豌豆六年六熟制。(2)小麦、苜蓿七年八熟制。(3)小麦、油菜、玉米五年六熟制。(4)小麦、糜谷、高粱四年五收制。几种耕作制体现了用地养地相结合,但仍带有轮作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的自然农业痕迹。
60年代后,随着纠正“大跃进”失误和水利、肥料、良种等生产条件的改善,由旱作轮歇制向以水浇地为主的耕作制转化。主要有三种种植方式:麦豆三至五年轮作型;小麦、玉米、油菜或棉花、豆类四到五年倒茬型;水肥地小麦、玉米、油菜回茬型。较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70年代后,全县水浇地面积扩大到30.25万亩,有了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条件,但在“左”倾思潮冲击下,粮、棉、油、猪上“纲”上“线”,县上先后成立“学大寨工作站”、“5126办公室”(粮食亩产500斤,棉花亩产100斤,油菜亩产200斤,户均养猪6头)、“棉花办公室”等。村村修起“语录亭”,地头搭起“学习棚”,处处是“大批判专栏”,在阵阵“学习大寨促大干,5126定实现”、“平整土地夺高产,为的消灭帝修反”、“耕地不能闲,多种多贡献”、“杀西瓜,促棉花”等紧锣密鼓的“运动”下,1972年全县棉花增种到6.41万亩,玉米达17.41万亩,拔掉西瓜苗4000多亩,复种指数上升到176%,比60年代增46%,比50年代增63%。出现了盲目扩种高产作物,粮棉硬过关,“锅盔”换“搅团”等种植结构不协调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农、林、牧、副、渔等大农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种植业内部也在调整中不断走向合理化、科学化。其主要特点是:
因地制宜,用地养地结合浅山丘陵区,以粮经单作、生物养田为主;黄土台塬区,作物布局以粮食为主,粮食中以小麦为主,小麦中以正茬为主;河谷阶地区,实行粮、经并重布局。
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有限的耕地上,投入较高水平的水、肥、种和作务技术,充分利用土地潜力。80年代全县实灌水浇地达30125万亩,较70年代、60年代、50年代分别增加27.3%、48.9%和3.8倍;复种指数提高5%至19.5%;化肥施用实物量增加32%至89%;夏玉米产量增加66.3%至162%;秋粮产量增加37.5%至110%;油菜产量增加26.2%至137.8%。
工业
眉县非公经济活跃,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71%,排名全省第一,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工业已形成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建材、纺织四大产业集群。特别是砖机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产品远销俄罗斯、南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已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砖机制造业基地,正倾力打造“中国第一砖机城”。先后引进了农夫山泉、华泽集团等众多国内外著名企业。2011年,成功引进深圳东部集团合作开发霸王河工业区,开创了全省企业化开发县域工业园的先河。
交通编辑
国道310线(西宝南线公路)原名长(安)益(宝鸡益门镇)公路。东起西安市钟楼,西止宝鸡市汉中路北端,全长219公里。为沟通陕、甘、川三省及连接西安、宝鸡二市的主要干线。越眉境37.7公里。民国20年(1931),省政府征集民工修成西安至周至段土路,28年(1939)延伸到眉县,30年(1941),长益公路全线修通,土路基宽5—7米,坡陡弯急,缺桥少涵,路面恶劣,时通时阻。
1950年起,县人民政府对县境内路面逐年整铺、绿化。1957年,投资3.2万元,修建霸王河桥(长71米)。1958年底,西眉间实现晴雨通车,更名为西宝公路。1967年,省交通厅投资5万元,改善西宝南线路基并新铺路面20公里,1969年完成上述任务。1972至1973年,完成县境内该干线铺油任务。1974年,完成该干线秦皇岭、清湫两处降坡工程1.57公里,增设涵管11处。总投资46500元,共用工日237364个,料石18923立方米,渣油700吨,铺路37.7公里。
1990年,全县公路59条1152.5公里,干支公路通车里程总计780公里,干支专用公路大中小桥梁78座、1081米,通客运班车公路17条、780公里。
教育编辑
幼儿教育
民国28年(1939)秋,中华慈幼协会委派回国抗战的留美学生王文光来眉,创办了眉县清湫难童教养院,收难童50名,多系慈幼,救济组织从沦陷区收容送来的幼儿及失学学生,少量当地儿童亦有入院就学的。幼儿教育与小学一年级教育融为一体(初办,设小学部和初中部共7班,教师11名)。教养院实行教养并重,供给衣食,供给学习用品、用具,开展力所能及的生产自救,宣传抗日救亡道理。经费来自慈幼协会从各方面募捐的钱和实物,以及上级政府的部分资助。抗日战争胜利后,教养院停办。民国33年(1944),创办眉县首善幼儿园(附设在首善完小),有幼儿50名、教养员2名,两年后,经费无着停办。
1952年以后,农村出现了农忙中亲邻相帮、换工看娃简单形式的幼托组织。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农村办起常年性、季节性幼儿园449处,收幼儿9058名,因发展过猛,基础薄弱,无教材、无经费,1961年农村幼儿园全部停办。1963年5月,县设公办“眉县幼儿园”,收幼儿20名,幼教2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1979年复办,改名“眉县机关幼儿园”,1984年更名“眉县示范幼儿园”,设大、中、小三班,收幼儿90多名,有幼教7名。
自1973年起,眉县企业办幼儿园有:秦华制线厂幼儿园(1973年建),县胶鞋厂幼儿园(1975年建),县东关联办幼儿园,县水泥厂幼儿园(1984年建),槐芽联办幼儿园,齐镇购销社幼儿园(1985年建),渭河玻璃厂幼儿园(1986年建),驻眉单位办起的有省水电工程局幼儿园(1974年建),省眉县氮肥厂幼儿园(1976年建),解放军铁道兵疗养院幼儿园(1977年建),电子工业部1039所幼儿园(1978年建)。1980年,县文教局配备一名幼儿教育教研员,专管幼教业务。县和乡镇多次举办培训班,全县85%以上幼教受到了1—2次培训,幼儿教育逐步得到提高和发展,1981年全县幼教步入正轨。到1985年,县办、企办幼儿园7所15班,有幼儿305名、幼教22名,驻眉单位幼儿园4所18班,有幼儿440名,幼教62名。1986年秋,县城南街私办一所新苗幼儿园,收幼儿70余名,请幼教4名。1989年县办示范幼儿园设大、中、小三班,有幼儿86名、幼教9名,私办新苗幼儿园设大、中、小三班,有幼儿106名、幼教5名。始增幼托一班(2.5—3.5岁)10名。
小学教育
民国元年(1912),奉令将“学堂”改为“学校”,民国5年(1916),全县有高等小学1所,学生20余人,公、私立初等小学14所,学生700余人,民国7年(1918),在县城东关基督教会堂(今文教局址)内设育英小学,学生近30人(办学约30年)。
民国9年(1920),在县城学道巷创办私立恒义小学。民国11年(1922),全县有高等小学两所,第一高等小学共有学生105人,毕业18人,公、私立初等小学25所,有学生910人,民国17年(1928),公私立小学发展到52所,民国18年至21年(1929—1932),眉县年馑,学校停办。民国22年(1933)恢复小学36所。民国23年(1934)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改称“中山街”小学。民国25年(1936),设齐家寨中心小学和鹦鸽、汶家滩、第五村、教坊、金渠等保初级小学。是年,全县有高级小学(含初、高两级)3所,学生402人,保初小及分校110所,学生1886人,还成立24所短期小学,旨在普及初小义务教育,但不久相继自散。29年(1940),以初等教育为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每乡镇设一所中心国民学校,每保建立一所保国民小学。
民国30年(1941),原在西安实验小学任教的眉县河底人王舒荣(女),创办了“眉县西大街女子小学”,招初、高级各两班学生104人。是年,全县有中心小学8所(中山街小学改称首善镇中心小学),高小设14班,学生433人(女39人),高小毕业生169人(女4人),保初级小学109所、159班,学生4594人(女135人),初小毕业生1185人(女73人)。19年至34年(1920—1945),全县增设学校70余所,其中梅惠渠灌区增设学校28所。
民国中后期学校发展缓慢,民国37年(1948),全县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及分校(亦称高小)14所(横渠、凤池、槐芽、屈留堡、金渠、河底、齐家寨、上龙王庙、鹦鸽、首善、第五村、常兴、汶家滩、魏家堡)均含高小,有保国民学校(亦称初小)119所,全县高小、初小共有学生5350人。
1949年7月12日眉县第二次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全部中小学,决定开办金渠、横渠、槐芽、齐镇、常兴、马家镇、首善7所完全小学(初高两级),乡村初小(普小)开办了110所,小学在校生总计2244人。1950年全县完小有43班,在校生与建国前基本相等。1952年全县完小有学生51班,普小增设9所,为提高农村普小教学质量,成立乡小本部(中心小学)28所。1955年提倡群众集体办学,1956—1957学年度,小学发展到154所,其中民办小学发展到23处,联小(乡小本部)戴帽(设高小班)16处。90%以上的大、中村庄都有了学校,在校学生13870人(女3587人)其中初级11322人、高级2548人。1956年秋,初小毕业生1495人,高小毕业生449人,比1952年在校生增加45%。
1958年,学校比上年增加30所,学生增加4048人,1959年,在校生增加到21255人,学校发展过快,师生参加劳动过多,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62年裁并了3所完小,并将4所公办小学转为民办小学,处理中小学超龄生1159人,调整后有完小24所(含民办4所)。学校确定“以教学为中心”,基础教学有所加强,1963年民办小学发展到169所,翌年,兴办耕读小学。至1965年秋,全县办各类小学(含全日制、半日制、巡回班等形式的耕读小学)389所,学生27421人,在校生是1957年的1.86倍,入学率81.3%,据年底统计,全县学龄儿童28786人,办耕读校(班、组)307个,入学8380人,其中学龄儿童7024人,加上全日制公、民办学校学龄儿童,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3.6%。
中学教育
当前有全日制中学四所。其中槐芽中学和眉县中学是省级示范中学。
槐芽中学创建于1956年,是全省唯一一所地处农村的省级示范高中,2011年10月我校又被评为陕西省示范学校。校园占地106亩,农林实践基地120亩。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00余人。学校共有教职工189人,其中专任教师156人,省、市、县三级教学能手52人,学科带头人24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0%,其中有39人完成了研究生学历教育,26人在各级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理事长等职务。
眉县中学位于眉县县城东社区,创办于1940年,眉县中学有很强的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幽雅,布局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一流,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为办学理念,以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所拥有61个教学班,4700名学子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2013年,眉县中学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
文化编辑
皮影戏
眉县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众多的手工艺制作如脸谱、剪纸、刺绣、皮影、泥塑等,栩栩如生,无一不闪现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尤以眉县下河寨道情——这一中国最古老的唱腔艺术至为珍贵,由她衍生、变化、发展而来的眉户戏脍炙人口。其中著名眉户剧《梁秋艳》的演出曾轰动一时,影响、促进了几代中国妇女的婚姻自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演的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荣登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自1998年问世至今,已演出400多场,观众累计达百万人次。并荣获“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近10年的辉煌历程彰显并诠释了它强大的生命张力。
青铜酒樽
眉县是中国公认的“三乡”,即中国酒文化之乡,因为眉县太白酒场址出土了距今6000多年的酒器,将中国酒文化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中国猕猴桃之乡,宝鸡市眉县和邻近的周至县因盛产猕猴桃共同被誉为猕猴桃之乡:中国青铜器之乡,2003年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出土了大批青铜器,江泽民在北京参观了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之后挥笔给宝鸡市写下了“青铜器之乡”。
眉县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砖机城,市场占有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眉县常兴镇是有名的西部纺织重镇,正在向西部纺织第一镇奋进,金渠镇社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省最大的民办水泥企业。眉县被中国农业协会等誉为果菜十强县。
旅游编辑
红河谷
红河谷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眉县境内,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
红河谷 (5张)
红河流域,东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南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公园设计2341公顷,园内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达91.7%以上,最高海拔3666.6米。
园内山势险峻,森林植被丰富,垂直地带明显,被誉为“动物园的基因库”。斗母瀑布垂直落差八十米,堪称陕西第一瀑。红河谷是登太白山古道之一,公园己开发景区四个,景点80
太白云海
多处。入园即可看到静林寺、显洞寺、玉皇阁、观音崖等宗教文化古迹。公园具有秦岭北麓典型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幽、奇、峻、秀的景观。红河谷公园有太白山独有的奇特景观第四纪冰川遗迹,不用登高山就可看到冰川石海的奇特。公园还可观赏太白八景的“红河丹崖”、“斗母寄峰”、“平安云海,和关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积雪”胜景。
钟吕坪
位于眉县汤峪口以西4公里的山腰,面积约2平方公里,
钟吕坪
传为汉钟离、吕洞宾等修道成仙之地,故名钟吕坪。坪间有山神殿、老君洞、湘子庙、关帝庙、玉皇宫、太白殿、斗母宫等庙宇建筑。被称为眉县八景之一——雨云玉带,三坪间有二涧,飞流直下,冬季凝为百丈冰,远观如玉柱,奇特景致构成“玉柱擎三坪,玉屏映太白”的绝佳画面。
净光寺
净光寺
始修于唐代元和十一年,重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原址位于眉县平阳街中段,县人民政府院内机关食堂北,旧时有前、中、后三座大殿,西侧有僧人禅房数间,东院古树参天,香火缭绕,朝佛弟子终年络绎不绝。1993年2月易地重建,迁于县城美阳街中段南侧86号。寺内最珍贵的遗存有2处:一为净光寺七级浮屠,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是历史的有力见证;二为竖立在院中的六棱汉白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该碑立于唐元和十一年(816),通高2.18米,周长1.65米,汉白玉八棱柱体,八面楷书,字迹遭风雨剥蚀严重。
西部兰花生态园
位于陕西省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北5公里,总面积273公顷,已建成水上娱乐垂钓园、高科奇观园、珍稀树种观赏园、百果采摘园、花卉盆景园、疏林休闲娱乐园和科普教育基地7个园区9个观光景点。有中国一流的全自动电脑控制温室10000平方米、植物组培楼2300平方米,年可“克隆”植物6000万株;水上垂钓娱乐园35万平方米;引进、繁育世界各国名优树种420多种2000万株,拥有蝴蝶兰、大花蕙兰、红掌等名贵珍稀花卉160余种100万余盆。驱车园区林荫道,420余种名优花卉苗木错落有致的分布于园内,有“中国西部绿色明珠”的美誉。
太白山漂流
太白山漂流位于眉县汤峪镇太白山脚下,上码头距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仅500米。与中国海拔最高的国家
森林公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毗邻。以秦岭主峰为背景,以太白山融雪为水源,高山流水、天然河道,山水环绕,急流湍湍,蜿蜒交错,滩涂延绵。太白山水流经于此,全长9.6公里,落差166米,漂流时长2—3小时,日接待量可达两万人次。被誉为“西北第一漂”。
太白山漂流基地地处眉县汤峪河流域,南起汤峪口,北至310国道,以秦岭主峰太白山为主背景,以太白山融雪为主要水资源,以大自然巧夺天工孕育而成。漂流东距西安86公里,西距宝鸡60公里,东北距咸阳66公里。西宝高速、310 国道、环山旅游道均可直达码头。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漂流两岸,水肥田美,茂林修竹,仿似人间仙境,游客可以一边浪遏飞舟,一边欣赏多娇美景。
眉县渭河湿地公园
位于眉县(国家级)猕猴桃交易中心南侧,渭河之滨,是眉县新建的旅游景点之一。该湿地公园的建成,使眉县人民有了第一个风景园林休闲场所,提升了山水眉县,田园生活的境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张)
著名人物编辑
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率军征战出奇无穷,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法真,扶风郿(今陕西眉县金渠镇八练村人),东汉时期名士,儒学家。以清高而著称,有“玄德先生”的称号。
法雄(?一117),东汉右扶风郿县(今金渠镇八练村大法仪嘴原头)人,战国时齐襄王田法章之后裔。秦灭齐,子孙不敢姓田,遂以法为氏。
法正(176一220),字孝直,法真之孙。右扶风郿县(今眉县金渠镇八练村大法仪嘴原头)人。父法衍,字季谋,官至司徒椽、廷尉左监。
王珪(570—639),字叔玠,唐岐州郿县(今眉县常兴镇车圈村王家台)人,唐初名臣。先祖在魏改姓为鸟丸氏。曾祖为鸟丸神念,投奔南梁后,复王姓。
王焘(约686—757),唐岐州郿县(今陕西眉县常兴镇车圈村王家台)人,唐名医,著述《外台秘要》等为保存古医籍原貌和总结唐以前的医学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载 (1020-1078) 又称张子。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庙庭与周敦颐、邵雍、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庙。字子厚,汉族,祖籍大梁(今开封),徙家凤翔郿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张戬(1030—1076),字天祺,北宋时关中郿县人。
李达,陕西省眉县人。1925年入平凉第二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西北军排长、连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3年7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杨文洲(1942—2000),眉县青化乡宣窝村人。原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党委副书记。宝鸡市、眉县劳动模范,全国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7月28日14时52分因患脑瘤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58岁。
林纪功(1934— ),发明家。祖籍山东即墨县,现定居陕西省眉县党西村,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协会会员。1972年起致力于砖瓦机械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先后获国家专利54项。他发明的JZK—300型单旋单柱单级真空挤砖机组,实现了对泥料的自动控制,达到了单旋、单轴、单级的目的;JZSK—350型挤砖机采用了他自己发明的自动控料、调速和压力监控专利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这两种制砖机组成功的将单螺旋和双螺旋挤出技术同真空制砖机技术相结合,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技术为一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级“星火计划”。
词条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