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广西政府网 > 梧州政府网 > 蒙山政府网
中文名:

蒙山县政府网

官网:
www.gxmengshan.net
地址:
蒙山镇民主街41号
车牌:
桂D
区号
0774-6285708
百度分享
分享到:

蒙山县政府介绍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县,位于自治区东部大瑶山之东,东经110°19’-110°45’,北纬23°52’-24°23’,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藤县,北接荔浦。县城蒙山镇陆路距首府南宁市460公里,北上距桂林市146公里,南距梧州市186公里,西距柳州市186公里,东距贺州市180公里,国道321线贯穿县境南北6个乡镇。全县面积1279平方公里,辖6镇3乡,总人口22万人,其中有瑶、壮、侗、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3万余人。是中国近代农民革命所建政权──太平天国开国之地,通过中国老年学学会专家组评审,正式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城市风景隋开皇十年(590年)分荔浦县置隋化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立山县,观八年改置蒙州,因州东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民多蒙姓,故名蒙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蒙州属岭南西道——桂管。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蒙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蒙州,领纯义等3县。永贞元年(805年)避宪宗皇帝讳,改纯义为正义。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正义县为蒙山县。熙宁五年(1072年)废蒙州,以东区、蒙山两县并入立山县,隶昭州。元朝属平乐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废立山县为立山乡,属荔浦县。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置永安川取永久安宁之义),属桂林府。并开始编村设里。弘治三年(1490年)九月,改为长官司,五年复为永安州,属平乐府。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安州设3里。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分5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辖5里326村街70堡。民国元年(1912年),永安州改为永安县。3年,因国内有3个地方同名,故复称蒙山县至今。先属桂林道,后属平乐区。14年,撤里设区,全县辖5个区。解放后,蒙山县属平乐专区。1958年7月,平乐专区撤销,复设梧州专区,蒙山县改属梧州专区,即今梧州地区。1997年4月,属梧州市。 区划人口编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安州设3里。清嘉

县城风景庆十七年(1812年)永安州分5里,有人口61269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辖5里326村街70堡。1925年,撤里设区,全县辖5个区。1928年,全县12209户,总人口81423人。1939年,全县18133户10。02万人。此后至1947年,全县人口均维持10万人左右。1949年,全县人口97008人。1950年4月,全县辖3个区。1963年24535户110813人。1975年,28345户151383人。1985年,33625户171004人。1995年48383户19390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51。6人,少数民族占县总人口的16。1%。1996年,全县人口19。63万多人,汉族居多,瑶族占11%,壮族占7%,此外还有苗、侗、回等少数民族。1996年,蒙山县面积1260平方千米,辖6个镇、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蒙山镇、新圩镇、西河镇、文圩镇、黄村镇、陈塘镇、汉豪乡、夏宜瑶族乡、长坪瑶族乡。县政府驻蒙山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蒙山县总人口187918人。其中:蒙山镇44548人,西河镇29981人,新圩镇21127人,文圩镇31362人,黄村镇20086人,陈塘镇21056人,汉豪乡11325人,长坪瑶族乡2820人,夏宜瑶族乡5613人。2001年,全县有54137户19。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8661人。2002年,全县人口197175人。辖新圩、蒙山、文圩、陈塘、西河、黄村6个镇,汉豪乡、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3个乡,共78个行政村、5个街委会,1660个村(居)民小组。

蒙山县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湄江纵贯其中。县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70公里。北部的新圩镇、文圩镇、蒙山镇及西河镇为盆地。南部的黄村、汉豪、陈塘为峡谷地。县境西连大瑶山。西北部的骛山,属萌诸岭山脉,海拔1104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东北部有鸡冠山脉,从荔浦县的猪头山起延伸经蒙山、昭平两县,成为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北部有白面山,西南部有百崖顶、大道岭,南部有高山岭。

水文状况

地貌县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均发源于金秀大瑶山山脉和鸡冠山山脉等山系,其中较大的江河有24条。湄江是蒙山江河的主流,属西江水系,是西江支流蒙江的上游,发源于大瑶山,从县西北新圩镇的坝头村入境,流经新圩镇、西河镇、蒙山镇(县城)、黄村镇、汉豪乡、陈塘镇,下经藤县在蒙江镇汇入浔江,全长107。50公里,县内流程86。86公里,水位最高为112。61米,最低为106。61米。主要的支流有壬山河、茶山河、瓦冲江、百合江、夏宜河等河流。

气候特征

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季长,酷热;冬季短,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9。7℃,平均最高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8。5℃(1971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5℃(1955年1月12日)。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2。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日照总量为15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7毫米,最多为2529毫米(197年),最少为1138。3毫米(1958年)。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一般始于4月中旬,终于8月下旬。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冰雹、狂风。暴雨、寒露风、霜冻等。

土壤状况

全县分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3个立类。水稻上有7个亚类,18个上属,43个土种,均宜种植水稻。旱地土多分布在村庄前后及河流两岸、河谷地带,是多种农作物适生地。但大部分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力差。一般山地上以山地黄红土、山地紫色土、山地红土3个上属为主。

自然资源编辑矿藏:有金、银、铜、铅、锌、硫铁矿、石英石、石灰石、重晶石、金刚石等。以重晶石、黄金、铅锌、红石、硫铁矿储量最丰富。

风景水产:鱼类有鲢、鲤、塘角、草鱼等10多种。野生动物:较为珍贵的有山猪、果子狸、穿山甲、竹鼠、獐、獭、蜕、鹿、相思鸟、翡翠、鹤鸽、春丝鸟等,其中大鲵、穿山甲、白鹇、原鸡、大灵猫、小灵猫、水獭、麝、毛冠鹿等为国家级保护动物。植物:森林植物有40个科72个属80个种,马尾松遍布全县,以松、杉为优势树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山碴、金银花、罗汉果、绞股蓝等90多种。食用真菌类有木耳、香菇。草菇、凤尾菇、猴头菇等。药用真菌类有获警、灵芝等。土地:2001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2。79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2。26万公顷,占总面积问%,林地10。10万公顷,占79%;宜林荒地4000公顷,占3%;宜牧草地22327公顷,占1。82%;水域3707公顷,占2。9%,城镇、村庄、道路、工厂等用地2500公顷,占1。96%;石山44公顷,占0。03%。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为5。62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8万千瓦。已开发13930千瓦,占可开发量43。8%。可供利的水源年均总量为14。99亿立方米,耕地面积年耗水量只占19。5%。

经济编辑农业

蒙山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占居首位,经

农业济作物次之。民国期间,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生产条件差,农业技术落后,各种农作物产量低下。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农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水稻和玉米种植推行一造改两造以后,产量成倍提高。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9613。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58。3%;农业总产值4950万元,比1949年增长63%。1958年“大跃进”期间,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比上年减产2173。5万公斤,产值下降977万元,畜禽饲养量和渔产量锐减。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导致农、林、牧、副、渔5业生产失调。1972年粮食总产1983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669万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业占79。34%、林业占2。25%、牧业占9。77%、副业占7。61%、渔业占1。0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结构,加大投入,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各业,农业才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1952—1990年县财政支农拨款总额达2908万元,其中1990年为1393万元。1990年粮食总产量25970。4万公斤,比1972年增长31%,获国务院表彰;农业总产值23155万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业占67。02%、林业占2。19%、牧业占19。83%、副业占9。09%、渔业占1。87%。 2001年,粮食总产量83540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847万元。2000-2001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5。654万吨。蔗糖生产成为蒙山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7。02万亩,总产量68973吨,亩产405斤。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1。34亿元,增长11。2%,其中畜牧水产产值比重达到51%,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桑蚕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桑园面积达到了6万亩,全年养蚕12万张,养蚕收入1。09亿元,蚕农人均收入1200元;木薯产业继续推进,全县木薯种植9万亩,带动农户近3万户;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万亩,粮食总产量6。5万吨;造林3。1万亩。 2012年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完成投资7600万元,整村推进土地整理完成投资4480万元。成立了蒙山特产国际运营中心,在南宁、桂林、梧州等地设立区域营销机构,营销品种达30个;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6家,一批合作社分别被评为自治区级和市级示范社。粮食良种覆盖率达96%,粮食总产达到6。3万吨。完成桑园品种改良3560亩,高产高效优质示范基地亩平均综合收益达5000元;全县养蚕户养蚕收入1。2亿元,户均增收1。6万元。全县种植蔬菜8万亩(含复种面积),品牌蔬菜基地达到5000亩。全市品牌蔬菜建设基地现场会在该县召开。

工业

解放前,蒙山县的工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有纺织、

县城车缝、粮油加工、酿酒、制糖、铁器、木器、竹器、造纸、蓝靛加工、修理、印刷、织席、豆腐等,产品主要在县内市场销售,部分犁头、菜刀、蓝邦销往荔浦、昭平、藤县、平南等邻县。民国38年(1949年),全县的小手工业有458户,从业人员763人,总产值41。5万元。解放后逐步兴办集体工业和地方国营工业。1952年,县工商科成立,着手对个体户进行生产方向、技术力量、生产规模、劳动力等项调查。1954年设立手工业科,以行业组成社。1956年手工业联社筹委会成立,至当年2月9日,全县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1957年,组成缝纫厂、日用品厂、纺织厂、单车机械修理厂、食品厂、陶瓷厂、铁木农具修造厂、日用品加工厂、印刷厂、酒厂等31个单位。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5。7万元。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设立工业交通工作部,蒙山县工业“一哄而起”,全县办起了各种厂矿518个。1959年,工交部改为工业局,县手工业联社同时成立,工业仍在冒进。至1962年地方国营工业只剩下电力厂、农机厂、印刷厂、大米厂、酒厂,集体企业只剩下被服厂,其它县办厂矿相继下马。1963年,县工业局改为经济委员会。1968年,县成立工业领导小组。1969年,将原县手工业联社撤销,1971年设手工业经理部革命委员会,1974年改称手工业局。1975年,工业领导小组改称县革委工交部。1976年,手工业局改称二轻局。1981年,县革委工交部改称经济委员会。1970年至1977年,国营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企业个数明显增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蒙山县工业经过几年调整整顿后,从1985年以来得到较快发展。至1989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有:糖厂、制药厂、造纸厂、农机修造厂、县酒厂、大米厂、副食品厂等21个;二轻工业企业有染织厂、被服厂、五金厂、民族炮竹厂、木器厂等5个。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2633万元,为1949年的63。45倍。国民收入中的工业净产值为15%(当年价),比广西的33。78%和梧州地区的22。26%分别低18。78和7。2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300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同梧州地区的12196元基本平,比广西的16341元低4000多元。 2006年巩固和加强了工业主导地位,丝绸、水泥、水电、淀粉、制药、制糖、纺织等几项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县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42亿元,增长57。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46万元,增长128。1%;实现增值税2486万元,增长51。5%。全县税收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了12家。列入市工业项目大会战的项目19个,建设进展顺利,已有17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进一步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后劲。 2012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新突破,达到55亿元,同比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突破,达到50。1亿元,同比增长12。5%。县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达到 4。04亿元,同比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2亿元,同比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元,同比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83元,同比增长17。4%。全县工业总产值达75。2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9%。52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新征建设用地1630亩,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华虹公司和西普南雁水泥公司等10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利润7300万元,完成税收6370万元,同比增长20%。西普水泥厂成功整体转让,玉兰制药厂顺利进行资产重组,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丝绸产业园区基础建设累计投入4170多万元,园区规划规模扩大至4000亩;园区为企业共争取项目资金2800多万元,以及为期5年、每年2亿元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贴息贷款;广西丝绸产业工程院落户蒙山;进驻丝绸园区的织绸、家纺、绢纺和丝绸贸易、仓储等企业共12家,园内现有高档剑杆织机184台(套),有梭织机320台(套),年产丝绸1000万米,年产值达到3亿元,初步形成了茧、丝、绸及家纺产品加工产业链。园区招商引资取得新发展,先后有7家新企业落户丝绸园区。全县已签约的有欧蒙年产15万立方米纤维板和微生态药剂等19个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欧蒙年产15万立方米纤维板和微生态药剂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5。1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 107。5%。

林业

蒙山为山区县。解放前,林业资源丰富,县内各地

青山绿水的低矮近山,林木茂密,一人合抱不过的大松树,到处可见。边远的山岭,亦有较多成片的天然野生林木,以阔叶林占多,时有虎豹出没。在县城,开办有“三合昌栈”、“同和栈”、“同发栈”、“洪兴栈”、“新兴栈”等6间专营木材的店铺,新圩、文圩、黄村、陈塘等乡村集镇,也开办有一定规模的木铺。民国期间,全县生产的杉木商品材每年2500多立方米,松木商品材1000多立方米,并有近200条木船常年向外航运商品柴。解放初期,县内仍林茂水丰,县城至濛江河段,常有100多艘民船行驶。1958年,大放木材卫星和大炼钢铁,无节制地大量砍伐林木,森林资源遭到第一次大破坏。为恢复县内林业资源,县人民政府于60年代、70年代不断组织群众发展林业生产,先后办起了社队林场24个,联办基地41片。同时,进行1次飞播造林,使县内林业资源有所恢复。1982年后,农业体制变革,山林管护权属落实到户,县内林木再次遭到不同程度的乱砍滥伐,特别是村庄附近低矮山岭及公路两旁山头的林木,几乎被砍光。为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封山育林、制止乱砍滥伐,组织群众及干部职工开展较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使林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1988年10月至1989年3月全县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林业用地154。5万亩,有林面积76。28万亩,占林业用地的49。37%。林木总蓄积量为241。04万立方米。与1960年第一次森林资源普查时相比,有林面积增多9。9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增加155。5万立方米。解放后的1952年至1989年,全县累计造林面积180。96万亩(其中飞机播种造林61。61万亩);为国家提供商品材41。05万立方米,年均1。08万立方米;生产松脂5631万公斤,年均148。2万公斤。1989年全县林业产值69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1。27%。 2012年林下经济实现产值1125万元。惠丰公司屯巴山水果基地、玉峰茶厂茶叶获得有机认证。

畜牧渔业

蒙山县群众历来有饲养畜禽、水产养殖的习惯。畜禽以猪、牛、鸡、鸭、鹅为主,尤以猪花较有名气,畅销区内外50多个县、市。渔业以池塘养鱼为主,常有捕捞。1989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51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4。60;渔业总产值4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0。77%。畜牧、渔业总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1。32倍和6。83倍,全县肉类总产量869。79万公斤,人均占有肉47。8公斤。 2012年特色养殖初具规模,黑土猪、肉兔、竹鼠、白鸽、鹊山鸡等畜禽肉产量1。8万吨;鱼、龟、鳖等水产养殖1086公顷,水产品产量达到1。02万吨。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6。1亿元,水产畜牧产值比重达到36%。

交通运输编辑解放前,蒙山县的交通运输以湄江水道为主,外埠物资

蒙山汽车站的输入,县内土特产的输出,绝大部分用民船水运,直通太平、濛江、梧州、广州。陆路交通方面,原主要线路均系羊肠古道,运输靠肩挑,少数路段用人力车。民国15年(1926年)始修荔浦县至蒙山路段,至24年,县道公路有31。68公里。28年,始有汽车货运。解放后,蒙山陆路交通逐步发展,321线国道穿县境而过,路面铺上了柏油,公路质量不断提高。县内公路可直通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货物运输,旅客往来,较为方便,全县交通运输逐步转向以陆路为主。而水运方面,因森林被大量砍伐,水源减少,加之湄江沿河拦江筑坝、建电站,使县城至濛江的河段渐无船只通行,湄江水运基本已不复存在。 2012年湄江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湄江街风貌改造一、二期工程已完成;古榕公园已完成第一阶段合同工程量的80%,永安古城及配套设施项目顺利推进;长坪瑶族乡生态休闲旅游示范点已完成规划设计;新圩、汉豪等4个乡镇新区建设已正式开工。推进通乡通村公路、桥梁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