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是汉中“双百”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2823.78平方公里,22个建制镇,截至2011年,南郑县户籍总人口为555568人,非农业人口99192人。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南郑是陕西省旅游资源大县和首批旅游强县,境内的景点有南湖公园、红寺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中文名称南郑县外文名称Nanzheng County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中国 陕西 汉中市下辖地区22个政府驻地城关镇电话区号0916邮政区码723100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南部面 积2849平方公里人 口56.66万(2010年)方 言中原官话机 场汉中城固机场车牌代码陕F行政代码610721GDP154.04亿元(2014年)目录1 建置沿革2 行政区划3 地理环境▪ 位置▪ 地貌▪ 气候4 资源▪ 矿产资源▪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5 人口6 交通7 经济▪ 农业▪ 工业8 社会▪ 卫生▪ 科技▪ 教育9 文化▪ 民间艺术▪ 古城遗址10 旅游▪ 南湖风景区▪ 红寺湖风景区▪ 圣水寺建置沿革编辑东周(前770~前256)。春秋时为蜀地;战国时,南郑初属秦——
南郑县城区图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南郑地名始著。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郑叛秦。至秦惠公十三年(前387)伐蜀,夺回南郑。周显王之世(前368~前321年,秦献公十七年至秦惠文王后元四年),南郑又被蜀占据。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派司马错领兵灭蜀,南郑复归秦。后元十三年(前312))秦楚丹阳之战大败楚军后,置汉中郡,辖南郑县。秦(前221~前206)。南郑为汉中郡属县。秦亡(前206),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31县,定都南郑。西汉(前206~公元25年)。时南郑为汉中郡属县,隶益州。新莽时(9~23)因之。更始帝刘玄二年(24),封汉宗室大将刘嘉为汉中王,建都南郑。旋为蜀王公孙述占据。东汉(25~220)。光武帝初年,汉中郡治由西城(今安康)迁南郑,之后,南郑成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直至1949年12月初。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治设南郑。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于曹魏,复改为汉中郡,仍治南郑。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由四川北上攻占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南郑属蜀汉。蜀汉炎兴元年(263年,曹魏景元四年),曹魏灭蜀汉,分益州置梁州,治沔阳。南郑隶梁州。晋(265~420)。武帝秦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太康十年(289)。封阳王之子司马迪为汉王,改梁州为“汉国”,南郑隶属之。成帝咸康中(335~342)。梁州刺史司马勋分县城内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为梁州、汉中郡以及南郑县治所,至南北朝的宋、齐、魏都相沿未变。孝武帝宁康元年(373)。梁州刺史杨亮为前秦苻坚战败,秦将朱彤占据汉中。南郑属前秦。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前秦梁州刺使潘猛弃汉中,奔长安。梁州之地(南郑隶属)复归晋。南北朝(420~589)时,宋、齐沿用晋制,仍置梁州汉中郡,南郑为州、郡治所。同时,境内侨置秦州的部分郡、县(宋14郡39县,齐15郡43县),梁朝改梁州为后梁州,南郑属之。梁武帝天监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南郑地属北魏。延昌元年(512)分南郑北部置“武乡县”(今汉中市武乡镇);延昌中期又分县西南部为“廉水县”(在今濂水乡境内)。均属褒中郡。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南郑复入于梁。梁废“廉水县”仍入南郑。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南郑又入于魏。西魏改武乡县为白云县,废帝三年(554),改南郑县为“光义县”,移理郡东光义府。北周改汉中郡为汉川郡,南郑为其属县。隋(581~618)。文帝开皇初年,改光义县为南郑县。三年(583)撤销汉川郡,保留梁州,南郑为其属县。炀帝大业初年废梁州复置汉川郡,南郑为郡治,同时并入白云县。大业八年(612),将县城迁移故城西南临汉水(即今汉中市)。唐(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县为州治所。武德三年(620),在南郑县北部复置白云县,九年废入城固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梁州属山南西道,治南郑。德宗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辖南郑县,并为道、府治所。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南郑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为山南西道和兴元府治所。后蜀亡,南郑归宋。北宋(960~1127)初年,南郑为峡西路兴元府辖县,并为路府治所;神宗熙宁五年(1072),划归利州路,仍为路、府治所。南宋(1127~1279)。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辖兴元府,南郑县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于绍兴四年(1134)(一说为“光宗绍熙四年”),在县西南部置“廉水县”。理宗绍定年间废,复入南郑县。元(1271~1368)。设陕西行中书省,改兴元府为兴元路。南郑为路治。此为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之始。明(1368~1644)。太祖洪武三年(1370),更兴元路为汉中府;九年(1376)改陕西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汉中府,南郑为府治。清(1644~1911)。南郑属陕西布政使司汉中府辖县。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南郑为陕西省汉中道治所。17年(1928)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4年(1935)以汉中各县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郑县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6日南郑解放。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新划入褒城县的协税镇,时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后改为南郑区专员公署,1954年后又先后更名汉中区专员公署、汉中地区行政公署)。1954年底,将四川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全部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今南郑县实为两省四县(区)边缘地区组成的老名新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
南郑县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地区南部,地处汉江上游谷地、汉江南岸;地理坐标:北纬32°24'至33°7',东经106°30'至107°22'。县境东邻城固、西乡县,南接四川省通江、南江、旺苍县,西连宁强、勉县,北界汉江与汉中市隔水相望。县城汉山镇与各地距离:距城固县城(经汉中)48公里;北距汉中市政府12公里,东北距省会西安472公里。
地貌
南郑县是陕南山地(秦巴山地的陕西部分)的组成部分。辖区大部分在米仓山北坡,小部分在南坡。总趋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最低处是汉江南岸的大中滩,海拔484米;最高点为川陕界山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差1984米。因受构造、气候、水文条件等内外力的制约和影响,县境内地貌轮廓多种多样。由北向南可依次划分为河谷阶地平原区、米仓山北麓丘陵低山区、米仓山中山区三种地貌区。中山、丘陵区占南郑县总面积的88.2%,平原区占11.8%。
气候
南郑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地理因素、季风环流等影响,气候具有以下特征:①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处,包括两个气候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②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经常有干冷气流进入,天气多阴沉,干旱少雨,东北风较多,但风力较弱;时有寒潮侵袭,但气温又不至过低。春季是北方干冷气流与南方湿热气流交替的时令,乍寒乍暖,天气多变,有时“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时则吹黄沙风。夏季东南季风活动频繁,湿热气流进入,雨热同季,多雷雨,伴有狂风;时有干旱发生。秋季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气团相遇,境内往往阴雨连绵,有时整月地皮不干;但有时也出现干旱(俗称“秋老虎”)天气。这一特征,是导致秋季日照时数偏少的因素之一。③受地形影响,气温、降水垂直差异显著:米仓山北坡气温由北向南递减;降水则由北向南递增。④灾害性天气如暴雨、低温、连阴雨、干旱等频繁。
资源编辑矿产资源
境内复杂的地质构造,为多种矿藏的生成提供条件。境内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冶金辅助原料、燃料、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属等20个矿种。共有矿床、矿化点、矿点123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3处,矿点56处,矿化点54处,情报点7处。各种矿产分布以碑坝区较集中。
植物资源
南郑县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区系组成成分复杂,又具独特风格,暖温带、亚热带的植物均可生长。境内已知的经济价值高的乔木近50科、150余种,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米仓山地区。优势树种为松、栎、桦类,尤以栎类为代表的阔叶林最多。境内的荒山野岭及林区的乔木树下,灌木丛生,种类数量甚多。
动物资源
南郑县地当古北界动物区系与东洋界动物区系的交汇处,区系成分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即既有东洋界动物种,又有古北界的动物种,并以东洋界动物种占优势。还有其他一些动物区系的种群在县内栖居,但无本地特有种。其中有经济价值高的动物,每年都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毛皮、药材及肉食,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同时也有较多的有害动物,尤其是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