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处在四川盆地东南、沱江下游中段,东汉建县,曾称汉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和内江经济开发区,幅员面积5385.46k㎡,户籍人口4278501人。由于曾经盛产甘蔗、蜜饯,鼎盛时期糖产量占到全川的68%、全国的26%,故被誉为“甜城”。内江是交通运输部规划的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和西南陆路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是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称。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纵横交错、水陆空立体发展的交通网络。随着成渝高铁全面贯通,内江将同时融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内江资源丰富,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和水产产业化试点市。塔罗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萝卜、柠檬等17个品种荣获无公害产品称号,“隆昌素”兰花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资中“塔罗科血橙”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资中鲶鱼”、“永安白乌鱼”获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油页岩。内江既是四川的老工业基地,又是成都、重庆支柱产业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应基地,初步形成了钒钛钢铁、食品饮料、机械汽配等支柱产业,正在加快建设西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节能环保示范基地、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等五大新兴产业基地。
中
据史料记载,内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资阳地区)是一个开发早,历史悠久之地。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其历史演变进程到民国止,大体可分为以下7个时期:远古时期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的沱江中游,土地丰腴,经济开发较早。据1951年出土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标本等文物证实,约在距今3.5万年至4万年前,今内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并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体。故有今资阳、资中地区为尧时资国封地之说华夏历史进入到周王朝,今内江市已分属于古蜀,巴两国,由于蜀国与周王室臣属关系的确立,也推动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区人民同周王朝的联系。春秋时期出生于今沱江之滨王二溪的孔子师、周大夫苌弘便是明证。简阳市1975年─1982年间数次出土的周代铜垒、戈、矛、剑等器具和铜钱,表明了该地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是古蜀国的军事重镇了。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乱,同时派张仪东灭巴国,分别改置蜀郡、巴郡。今内江市随之纳入秦国版图,并成为巴、蜀两郡往来联系的通道。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王朝,今内江市也作为秦帝国在巴蜀地区一部分得到相应的开发。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国复归统一。后经文、景之治,汉武帝继位,开疆拓土,加大了西南边境开发的力度。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东汉顺帝永建年间(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后建置了以今资阳市雁江镇为中心的资中县,以今内江市市中区西化龙山麓为中心的汉安县,今内江市出现了历史上经济第一个发展时期。据《化阳国志》等文献记载和数以百计的汉墓发掘文物证实:今内江市的铁山(威远西北)之铁、牛革卑之盐,资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过资水运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萧何监造的未央宫东阁砖也到资中(今资阳市)落户。元康元年(前105年),特制的“资中城”铭文汉砖亦在资中问世。《华阳国志》还说:“汉安县,郡东五百里,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好,宜蚕桑,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顺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筑汉安栈道,进一步沟通了汉安同益州成都的经济联系。史料表明:两汉时今内江市的农牧渔蚕业和冶炼、制陶、井盐、建材、建筑等手工业都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辞赋家王褒、名臣董钧、治黄水利专家王延世就是当时从这里成长起来的。这种相对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汉景辉五年(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时为止。两晋南北朝时期两晋秦始元年(266年),司马炎称帝,内江市尽入西晋版图。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乱”和关西人起兵么晋,迫使大批关中士人、关西流民入蜀谋生求食,从而引发了牛革卑、资中、汉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迁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据蜀建号,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称帝,国号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机北侵,汉安县全境为“夷僚”所据,县人离家随县衙侨居异地;同时县政荒芜的资中县,亦因战乱频繁,名存实废;极度动荡的牛革卑县,改隶蜀郡,今内江市陷入长达200年的灾祸之中。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权控制力量逐步南进,一面复建地方政权,一面对僚人招抚。当年的牛革卑县(两年后更名阳安县)境西南隅新置资州,负责南进安抚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岳、乐至县增新置普州和安岳、永康、多业诸县。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资州南迁至汉资中县故地新置的资阳县城;武帝保定年间(561─565年)又在今资中县重龙镇置盘石县;天和二年(567)再在汉安故址置中江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更名内江县)。荒废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区,终于又得恢复重建。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称帝,不久灭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奠定了蜀地经济恢复的基础。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实现了贞观之治。饱经战乱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区,终于形成了资州(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治迁盘石县)、简州(隋初新置,治阳安县)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稳定发展局面,并步入了历史上第二个经济特久繁荣时期。从广泛分布于今内江市各区、市、县盛唐、中唐期间开凿的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造像题记和寺庙碑记证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都已达到新的水平。五代前后蜀时期,中原朝代变动频繁,但蜀境还是相对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后,今内江市的经济状况较唐五代时期继续发展提高,今资中、资阳、安岳等县、市多处出土的宋代文物证实,两宋时期,这里制作的陶瓷、建材制品,无论是品种工艺,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筑考究,布局有序,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是不错的。安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批济世的人才,状元许将、许奕、赵逵,丞相赵雄,理学家陈抟、数学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东普(州)”之誉的安岳县,在宋代就出现进士262名。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军分路进攻四川,普州兵乱;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军从南部入川,资州及辖县荒废;普州军民筑铁峰城,据险置治,固守至宝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废。自此,今内江市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荒乱。元明清时期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统一中国,建立了广袤的元帝国。经过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战争,今内江市除简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广人稀,资州、普州建制始终未得恢复。顺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据政权,大批湖广居民随其入川,资州(含内江县)、安岳(含石羊县)恢复州县之治。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将汤和、廖永忠等率师平夏,今内江市随川入明版图。明太祖、成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鼓励外省籍居民入蜀垦殖经营。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开发,今内江市境的经济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到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年),内江、资县(资州改置),资阳、简州(曾一度改简县)、安岳、乐至、威远、隆昌(隆庆元年[1567]新置)等8县(州)的区划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为主体的种植业和以冶炼、采掘、土陶、制盐、制糖、纺织等为主体的手工业又发展到历史第三个高峰期,有的已达历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业也有许多新的成就,一个仅有3.4万人(万历六年[1578]资料)的内江县,在明代就考中进士119名,举人312人,入仕任总督、巡抚以上高级职官者竟达25人,在四川州县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由于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引发的全国性农民起义波及四川。自此时起,明与义军间,明与清之间,清与义军间,清与吴三桂叛军间的战争不断,今内江市又陷入战乱之苦,千里沃土,渺无人烟。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内江市各州县的官吏才陆续到职。在康熙、雍正两朝(1662─1735年)倡导移民和与民生息等一系列宽赋政策的感召下,湖广、江西、福建、陕西等省大批居民来沱江流域垦殖落户,经济又开始复苏。雍正五年(1727年),随着资州直隶州(改资县置,辖资阳、内江、仁寿、井研4县)的建立,再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发展,今内江市人口已超过明中叶全盛时期,农牧渔蚕业和制糖等手工业亦达新的水平。内江、资州的蔗糖生产已同福建、台湾并称为全国三大糖业基地;内江蜜饯、隆昌夏布、乐至藕粉等土特产品享誉全国。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竞发,上通成都,下达重庆、武汉;东大路(成渝南线)、小川东路(成渝北线)、资(州)荣(县)等陆路干道,车马如流,一派繁忙,内江、资州、简州、隆昌4地已成为川中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列强迭次入侵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替上升,义和团、李蓝义军在今内江市境的革命活动,极大地激发了这一地区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会“罗泉会议”召开,引发了是年冬资州、威远、内江3州县的独立。同盟会员喻培伦、杨禹昌和保路同志军首领胡玉垓的壮烈牺牲,为内江人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在内江市的统治,但不久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今内江市很快又成了讨袁的护国战争、反段的南北护法之战和四川军阀防区割据的争夺中心,拉扶派款、战祸连绵。仅内江县因占领军的不断更替,在民国23年(1934)时,田赋征收就预征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负,社会极度动荡。有压迫就有反抗。内江、安岳、隆昌、乐至、威远等地进步青年和农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涌现了陈毅、曹获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罗世文等著名烈士。民国24年(1935)川政统一,今内江市各区、市、县分隶于第二(治资中,辖资中、内江、资阳、简阳、威远、荣县、仁寿、井研8县)、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安岳、乐至)。民国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今内江市人民竭尽全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内江、资中两县蔗区人民将蔗糖生产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确保了前方后方的糖料供应;同时新发展了燃料酒精制造业,仅1942──1944年3年时间,内江的四川和资中、简阳等3家酒精厂即生产酒精4,025,818加仑,其中内江1县提供给资源委员会用于抗战的酒精即达该委总需量的13.8%。在冯玉祥将军发动的抗日爱国捐献运动中,内江、隆昌、威远3县献金总量就达8,920万元。在8年抗战期间,8县籍将士阵亡的达6261人,陆军上将饶国华烈士即是当中的杰出代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穷兵黩武,倍加盘剥,今内江市经济复又严重衰退,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多行不义必自毙。国民党“戡乱建国”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败。新中国时期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内江等8县人民相继宣告解放,迎来了历史新纪元。1950年,资中专员公署迁内江,改名为内江专区,辖内江、资中、资阳、简阳、仁寿、威远等县。1951年,分内江县城和近郊设县级内江市,专、市、县同驻一城。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1985年撤销内江地区建地级内江市,改原内江市为市中区。1989年,撤销内江县改置东兴区,与市中区同为内江市的直属县级区。与此同时,还管辖资中、资阳、简阳、威远、乐至、安岳、隆昌等七县,总面积13340平方公里。1995年,资阳县改为县级资阳市,1996年简阳县改为县级简阳市,均由四川省直属管辖,由内江市代管。1998年2月,经国务院决定,内江市的行政区划再度进行调整,将资阳、简阳、乐至、安岳等四县市划出,另成立资阳地区。内江市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等3县2区。
行政区划编辑内江市现辖管理2个区(市中区、东兴区)、3个县(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幅员面积5385.46k㎡。内江经济开发区为功能区。108个乡镇,1673个行政村,13个街道办事处,281个社区。 行政区面积(k㎡)
东兴区永兴镇卢家村8组“飞”到隆昌县界市镇,幅员面积0.056k㎡,户籍人口80人(28户)。东兴区小河口镇星光村、三合村、光明村、永安村、建设村、共和村、光华村、跃进村不与东兴区小河口镇其他11个社区(行政村)接壤,形成“飞地”。东兴区中山乡叶家坳村9组“飞”到自贡市大安区庙坝镇,幅员面积0.051k㎡,户籍人口76人(25户)。
隆昌县周兴镇秦家庙村2组“飞”到重庆市荣昌区龙集镇,幅员面积0.027k㎡,户籍人口38人(9户)。隆昌县周兴镇斑竹林村1组“飞”到重庆市荣昌区龙集镇抱房村。 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德教村、香龙村、共和村、长河村“飞”到资中县顺河场镇。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芦堰村6组“飞”到资中县龙江镇。资阳市雁江区堪家镇中牛桥村4组“飞”到资中县骝马镇金鼓村,幅员面积0.16k㎡,户籍人口140人。
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东连重庆,西接成都,南靠自贡、宜宾、泸州,北通资阳、遂宁。地理位置东经104°15′—105°26′,北纬29°11′—30°2′。全市幅员面积538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内江西靠龙泉山脉,东靠华蓥山脉,地势平缓,浅丘平坝相间,与南充、德阳、自贡的丘陵区构成川中丘陵。内江东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网发育差,土壤展现不足。俩母山海拔834m,是内江海拔最高点,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岭。白云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称,有108个山头,峰峦叠翠,连绵起伏,上下森林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纵横交错,悬崖绝壁随处可见。最高峰海拔733m,相对高差达430m。
气候特征
内江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气候温和、降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冬暖夏热,雨量适中。平均温度15°C—28°C,一月均温6°C—8°C,七月均温26°C—28°C,最高气温可达41°C,最低气温-5.4°C,活动积温5598°C左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常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89.6千卡/平方厘米,年总日照时数1100—1300小时,无霜期达330天。全年有霜日数一般为4—8天左右。灾害性天气以旱为主,旱洪交错出现;春夏秋冬,低温、风、暴雨时有发生,绵雨显著。全年气温有明显的冬干春旱现象,同时,夏旱伏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历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两头旱,插花干旱年年现”之说。年相对温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布在夏季,约占全年雨量的60%,高温期与多雨季节基本一致,春季约占17%,冬季仅占4%。2014年主要气候较往年略有差异。气温 年平均气温为17.4~28.1℃,大部分地方较历年同期偏高0.1~0.3℃。年内日最高、最低气温均出现在东兴区,分别为40.0℃和0.8℃。4月中旬气温偏高明显,较历年同期偏高4.0~4.6℃,资中县、威远县位居历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较历年同期偏多2%~18%,时空分布不均,其中:1月降水仅0.7~3.6mm,较历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较历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为明显,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时数为871.1~1102.1小时,其中:资中县、隆昌县偏多1%和12%,威远县、东兴区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阴雨寡照明显,偏少50~60%。
水文特征
甜城湖 (11张)
沱江是市区内主要河流,流经资中、东兴及市中区,是市内水路运输要道,自古有“万斛之舟行若风”的繁忙景象描写。沱江水流缓急交替,滩沱相间,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蕴藏量有14.5万千瓦供开发。较大支流有资中的球溪河、内江的大清河等。这些河均有灌溉、航运和发电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资源,年发电量可达9.2亿度,现已开发的水能资源仅占可开发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汇合后合称清流河,全长121.74km(内江河段94km),流域面积1538.3k㎡(内江河段523k㎡)。小青龙河经大治、太安,于小河口入沱江,全长56km,流域面积532k㎡。
自然资源编辑矿产资源
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和油页岩,非金属和建材矿产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页岩、耐火粘土、铝土矿、大理石、河沙、砾石和陶瓷粘土,金属矿产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铁、钾、金、铝、镓、铷和锂,化工矿产主要有盐矿和粘土矿。内江地壳相对稳定,出露地层主要受“资威穹窿背斜”、圣灯穹窿背斜”和“螺观山背斜”三大地质构造影响,天然气主要产于“资威穹窿背斜”和“圣灯穹窿背斜”两大构造带上。
植物资源
森林内江 (20张)
内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树种资源有60多个科,110多个属,190多个种。内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种类、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动态特征,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呈较明显的地带变化,并在相应范围内,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等。内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还有落叶果林,如梨、苹、桃、李、杏、樱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榄、棕榈、核桃、白蜡等经济林木;薪炭林分布广,产量高,多数可再生更新,主要树种有桤木、紫槐、马桑、黄荆等;其他还有特种用途的环境保护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林、自然保护区林等,其优势树种有马尾松、香樟、楠木、黄连木、柏木等。
动物资源
主要有各种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包括兽类、鸟类、昆虫类、鱼类及家养野生动物。兽类中有猪、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马、骡、驴等;禽鸟类主要有鸡、鹅、鸭、鹌鹑和鸽,其中以鸡、鹅、鸭饲养最多;昆虫类有蜜蜂、蚕;鱼类有本地种的鲤、鲫和先后引进的草、青、鲢、鳙等30余个品种;家养野生动物有水獭、鸬鹚、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动物,由于内江荒山林较少,难于栖息繁殖,现仅有野生动物240多种,主要有麻雀、斑鸠、乌梢蛇、青蛙、黄鳝、泥鳅以及野猫、野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