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属福建省闽东地区,位居台湾海峡西北岸,地处福建省东北部,陆地面积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南沿海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港口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县,是福建最早开放的对台贸易口岸,是国内著名滩涂摄影基地,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素有“闽浙要冲”、“鱼米之乡”、“海滨邹鲁”的美誊。
历史沿革编辑据《霞浦县志》,“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晋太康三年(282年),划侯官县东北部置温麻县,隶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温麻县并入原丰县(后称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以原温麻县地改置长溪县(一说复置温麻县,详见《附录·唐温麻县建置考略》),隶属泉州(今福州,下同)。同年,长溪县移治连江,改称连江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与连江县以白鹤岭为界,复置长溪县,仍属泉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长溪县升为福宁州,辖福安、宁德县,隶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福宁州,以州本部境域置福宁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福宁县复为福宁州,直属福建布政使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同时置霞浦县为附郭县,霞浦县属福宁府。民国2年(1913年),废福宁府,霞浦县属福建省东路道(翌年改称闽海道)。民国14年,废除道制,霞浦县直属省辖。民国22年11月至次年1月,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划分4省、2特别市,霞浦县属闽海省。民国23年7月,全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10月,改为7个行政督察区,霞浦县先后属第二、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9月,增设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福安),霞浦县属之。民国36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霞浦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霞浦解放前夕。民国23年4~12月,在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在霞浦、福安、福鼎等县的边界地区,先后建立福霞、霞鼎、安福、霞鼎泰4个县苏维埃政府及其所属苏区,实行红色割据。1949年10月,全省设立8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霞浦县属第三专区(专署驻福安)。1950年3月,第三专区改称福安专区,霞浦县属之。1970年7月起,福安专区专员公署移驻宁德,改称宁德地区,到1990年底,霞浦县属宁德地区。 1999年11月,属宁德市。
简介编辑霞浦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早在3000多年前,黄瓜山一带就有先民居住。晋太康三年(282)建温麻县,隋开皇九年(589)撤并于原丰县。唐武德六年(623)复县,改名长溪,不久迁治连江,改称连江县。长安二年(702),与连江分治,复置长溪县。唐开成年间分设感德场(后升为宁德县),宋淳祐五年(1245)分置福安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为福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福宁县,成化九年(1473)复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为福宁府,以原福宁州地置霞浦附郭县。 乾隆四年(1739),分置福鼎县。至清末,素为闽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民国2年(1913)废府留县,民国24年,以第四区分设柘洋特种区(后改为柘荣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霞浦县建制不变,今隶属宁德市。
行政区划编辑民国元年(1912年),下东区分设中东(青皓)区,全县共10个
霞浦 (18张)
自治区,主要村庄(境)574个。民国25~26年,实施分区设署,全境改划4区,第四区为柘洋特种区,霞浦县3个区辖40联保、394保、4035甲。民国27年,第一区县下塘、鸥港、松山3联保改属第二区,各联保改用办公处所在地名为名,保甲缩编为314保、3210甲。民国28年,从第三区分设第四区,下辖长春、大京、闾峡、下浒、东冲5联保、59保。民国29年,实施新县制,撤销联保,改置8镇、13乡,下辖314个保。民国30年,全县改设3区,县直辖长溪、松南、关东3个乡镇。民国32年,撤销大南区,全县改设7乡镇、99保、2126甲。 1949年10月,全县成立5个区,区以下利用原保甲开展工作。1950年6~10月,进行民主建政,废除保甲,并从第一区、第三区分设第六区(沙江),从第二区分设第七区(下浒塘)。全县划分7区、105乡,除未解放岛屿外,建立102个乡(街)政权。1952年6月,第一区分设城关区,第五区分设第八区。同年9月,城关区改称第一区,原第一区改称第九区,全县为9区、98乡、1镇、3街(不含待解放岛屿)。第一区区公所驻万贤街,辖3街5乡;第二区区公所驻长春,辖12乡;第三区区公所驻盐田,辖10乡;第四区区公所驻水门,辖15乡1镇;第五区区公所驻溪西,辖10乡;第六区区公所驻水潮,辖13乡;第七区区公所驻下浒塘,辖12乡;第八区区公所驻柏洋,辖10乡;第九区区公所驻后港,辖11乡。1954年11月,成立海岛区,区公所驻三沙,辖东角、芦竹、三沙、古镇、浮鹰、北礵、大澳、烟台8个乡镇。1955年5月,海岛区分设三沙区,海岛区公所迁浮鹰(后迁西洋),下辖4个乡。同年12月,第九区撤并于第一区,改设城关区,全县行政区划为10个区、131个乡镇。1956年2月,五、八区合并为溪西区,城关区改为城关镇,复设后港区,其他区改按驻地命名,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9区、5镇(含1个直辖镇)、87乡、3街。1958年3~5月,实行撤区并乡并社,除保留海岛区外,撤销长春等8区建制,乡镇调整为2镇46乡。同年9月起,48个乡镇先后合并为城关、长春、盐田、牙城、水门、崇儒、溪西、柏洋、溪南、沙江、下浒、三沙、海岛13个乡镇,按乡镇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管理体制。1959年12月,撤销溪西、沙江公社,其所辖大、小队并入附近公社和国营场,全县共11个公社、190个大队、919个小队(后称生产队)。1961年5月,恢复沙江公社建制。嗣后恢复区建制,12个公社改为12个区,下辖90个公社(俗称小公社)。后城关区墓斗公社分设青福公社,崇儒区横江公社分设洋里公社,全县为92公社、533大队、2939生产队。1966年6月,城关区分设城关镇,三沙区分设三沙镇。同年10月,撤销区建制,实行一区一社,全县设2镇、12公社,辖294个大队、2747个生产队。1968年4月,城关公社改称城郊公社。1969年11月,三沙镇撤并入三沙公社。1971年12月,城关镇与城郊公社并为城关公社,全县复为12个公社,下辖246个大队、2599个生产队。1980年3月,城关公社又分为城关镇和城郊公社。年底,全县共1镇、12公社、287大队、2844生产队、14街道。1981年,城关镇和城郊公社分别改称松城镇、州洋公社。1983年11月,三沙公社改为三沙镇,全县复设2镇、11公社,下辖293个大队、3080个生产队。1984年,贯彻《各级地方政府组织法》,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制,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改为乡(镇)、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全县设松城、三沙、牙城、溪南、沙江5镇,州洋、长春、下浒、盐田、崇儒、水门、柏洋、海岛8乡,下辖293个行政村、3080个村民小组、14个街道。1986年7月,撤销下浒乡,分设下浒镇和北壁乡。1990年底,全县行政区划为14个乡镇、295个行政村、3078个村民小组、14个街道、156个居民小组,自然村2099个。 2000年,霞浦县辖7镇4乡3民族乡:松城镇、三沙镇、牙城镇、溪南镇、沙江镇、下浒镇、长春镇、洲洋乡、柏洋乡、北壁乡、海岛乡、盐田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崇儒畲族乡。2003年7月14日,撤销松城镇,设立松城、松港2个街道:(1)松城街道办事处辖万贤、俊星、中乘、西关、龙贤5个居委会和万贤、俊星、中乘、西关、青福、墓斗、涌山、马洋、宝清、七宝洋10个村委会。松城街道办事处驻原松城镇政府驻地。(2)松港街道办事处辖东关居委会和东关、古岭下、赤岸、利埕、松农、松渔、北岐、青岐、后岐、塔下、竹下、下村、八斗坝、佳湖、章家侗、江边、桥头、沙头、小沙、大沙、长沙、后港、水坑、利洋、岭头25个村委会。松港街道办事处驻后港村。2003年底,霞浦县辖2个街道、6个镇、3个乡、3个民族乡。2012年,霞浦县辖12个乡镇(含3个畲族乡)、2个街道、292建制村和23个社区居委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霞浦人口为531468人。有汉、畲、回、藏、苗、壮、瑶7个民族,畲族人口4.4万,占人口总数的8.4%,是福建省畲族人口数量第二位的县份。 1、松城街道(县人民政府驻地。辖12个社区、6个建制村)龙津社区、 西关社区、 彩虹社区、 城北社区、 松兴社区、 俊星社区、 中乘社区、 俊贤社区、 万贤社区、 集贤社区、 龙贤社区、 兴贤社区;青福村、 墓斗村、 涌山村、 马洋村、 宝清村、 七宝洋村。2、松港街道(辖2个社区、25个建制村)东关社区、 东兴社区;东关村、 古岭下村、 赤岸村、 利埕村、 松农村、 松渔村、 北岐村、 青岐村、 后岐村、 塔下村、 竹下村、 下村村、 八斗坝村、 佳湖村、 章家衕村、 江边村、 桥头村、 沙头村、 小沙村、 大沙村、 长沙村、 后港村、 水坑村、 利洋村、 岭头村3、长春镇(辖27个建制村)洪江村、 渔洋里村、 渔洋垾村、 秋竹岗村、 长门村、 武曲村、 长春村、 传胪村、 祖厝村、 长溪村、 文岐村、 武岐村、 埕坞村、 大京村、 斗米村、 蜘蛛网村、 闾峡村、 小京村、 法华村、 里城村、 外城村、 赤沙村、 加竹村、 亭下溪村、 下洋城村、 渔家地村、 积石村4、牙城镇(辖1个社区、25个建制村)牙城社区;牙城村、 前街村、 西门村、 洪山村、 雉溪村、 凤门村、 渡头村、 杨家溪村、 茶坑村、 凤阳村、 凤江村、 斗门村、 梅花村、 一层村、 文洋村、 后洋村、 敖岭村、 后山村、 箩伍村、 枣岭村、 前楼村、 田家心村、 东街头村、 龙亭村、 凤楼村5、溪南镇(辖1个社区、24个建制村)溪南社区;溪南村、 长兴村、 南岸村、 左湾村、 芹头村、 白露坑村、 仙东村、 后慕村、 台江村、 南门山村、 溪尾村、 关门村、 东安村、 西安村、 七星村、 下砚村、 甘棠村、 猴屿村、 长腰村、 青山村、 岱岐头村、 霞塘村、 傅竹村、 南坂村6、沙江镇(辖1个社区、20个建制村)沙江社区;沙江村、 竹江村、 涵江村、 古县村、 沙塘里村、 沙塘街村、 大墓里村、 南屏村、 梅洋村、 小马村、 水潮村、 白鹭村、 厚首村、 围江村、 大坪村、 浿头村、 八堡村、 龙湾村、 坡头村、 炉坑村7、下浒镇(辖1个社区、21个建制村)下浒社区;下浒村、 前洋村、 西岐村、 柏溪村、 柘洋村、 赤壁村、 三洲村、 磺砂村、 上澳村、 文星明村、 王家衕村、 石湖村、 留金村、 金蟹村、 延亭村、 四斗村、 九斗洋村、 大安村、 居安村、 浒水村、 外浒村8、三沙镇(辖4个社区、27个建制村)中心社区、 五澳社区、 东澳社区、 西澳社区;青官蓝村、 青官司村、花竹村、中心村、 五澳村、 东澳村、 西澳村、 三澳村、 三农村、 金洋村、 古镇村、 烽火村、 陇头村、 东山村、 浮山村、 三坪村、 石头鼻村、 小皓村、 蔡洋村、 单斗村、 古桶村、 虞公亭村、 东壁村、 大路顶村、 八斗村、 二坑村、 金鸡村9、盐田畲族乡(辖1个社区、22个建制村)盐田社区;盐田村、 村里村、 中浿村、 钓岐村、 西胜村、 北斗村、 官岭尾村、 杨梅岭村、 北洋村、 洋边村、 二铺村、 水升村、 浒屿村、 浒屿澳村、 南塘澳村、 南塘村、 姚澳村、 瓦窑头村、 上村村、 里马村、 王高店村、 龙凤店村10、水门畲族乡(辖23个建制村)水门村、 玉山村、 大浿村、 承天村、 八斗丘村、 桥头村、 大洋村、 芦阳村、 武坪村、 百笕村、 湖里村、 里洋村、 半岭村、 七斗岔村、 大平村、 茶岗村、 长湖村、 上洋村、 小竹湾村、 水井头村、 高盘村、 墩后村、 青岙村11、崇儒畲族乡(辖27个建制村)溪边村、 路口村、 半路张村、 洋尾兰村、 溪坪村、 新村村、 崇儒村、 霞坪村、 坪园村、 丘山村、 上水村、 郑洋村、 保安村、 石亭村、 笕下村、 亭头村、 岚下村、 汴洋村、 濂溪村、 东杞洋村、 左岭村、 樟桥村、 溪西村、 东坡村、 岙里村、 长坑村、 洋沙溪村12、柏洋乡(辖28个建制村)柏洋村、 长岩村、 林洋村、 车下村、 郑家山村、 陈墩村、 谢墩村、 董墩村、 洋中村、 柘头村、 南山后村、 凤洋村、 禅洋村、 戴家山村、 黄土丘村、 塔后村、 西坑村、 大岭村、 阮洋村、 坑口村、 周厝坑村、 吴洋村、 横江村、 坂头村、 前宅村、 西宅村、 后垅村、 洋里村、13、北壁乡(辖11个建制村)北壁村、 铁炉村、 会洋村、 河山村、 上岐村、 下岐村、 池澳村、 东冲村、 四门桥村、 盘前村、 武岩村14、海岛乡(辖6个建制村)宫东村、 宫西村、 烟台村、 北礵村、 里澳村、 文澳村地理环境编辑区位
霞浦县处于我国海岸线的中部,福建省东北部,东濒东海,西接福安,北邻福鼎、柘荣,西南与宁德、罗源、连江隔海相望,介于北纬26°25′~27°9′,东经119°46′~120°26′之间,北距温州、南距福州均160公里。县境东西宽约60公里,南北长约70公里,陆地面积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为陆地总面积的19.9倍。
霞浦县政区图
季风气候
霞浦县年平均气温16℃—19℃,春多雨水,夏多台风,冬凉夏热,霜雪少见。受海洋气候影响,季风特点明显。灾害性天气以台风、暴雨为主,有影响的台风年平均出现3次。
台风莫拉克登陆霞浦
水系水能
境内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干流长1公里以上的河流24条,多年平均径流量13.3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杯溪、罗汉溪、七都溪、长溪三河,总流域面积635.2平方公里,干流长134.5公里。杯溪以流域面积广、干流长居首,罗汉溪以落差大、水能丰富称优。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7.42万千瓦,可开发量4.5万千瓦,地下水年蕴藏量近亿万立方米,潮汐能量巨大,开发条件优势。
台缘深厚
三沙港距台湾基隆港仅126海里,西洋岛离台湾西引岛仅10海里,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感情相融,渔民长期同海区作业,人员、货物来往十分频繁。1979年,省政府在三沙镇
霞浦县设立全省首个台胞接待站,率先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和渔工劳务输出业务;2004年,三沙口岸被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六个台货海上快运试点口岸之一;2005年,三沙口岸又被省政府确定为台轮停泊、维修点;2006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在三沙镇建设“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 霞浦地处中国海岸中部、福州与温州中点,上海经济区与珠江经济区之间,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闽浙要冲”之称。霞浦的三沙港距台湾的基隆港126港里,渔船朝发夕至, 而且三沙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同海区作业、交往频繁。三沙是福建省对台经贸四个重点区域之一,是闽东唯一的台轮停靠、台胞签证和外贸运输装卸口岸,三资企业产品可直接在三沙进出口。三沙镇还被列为全国57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霞浦全县14个乡镇有10个靠海,海洋优势尤为突出,境内海岸线长404公里,占全省八分之一,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有大小岛屿196个,港口138个。
山海兼备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状下降,西北峰峦耸峙,最高峰“目海尖”海拔1192.4米;中部丘陵连绵,低山、平原、盆谷交错;东南港湾众多,主要有“两洋三湾四港”(东吾洋、官井洋,三沙湾、福宁湾、牙城湾,三沙港、东冲港、吕峡港、盐田港)。海岸线长度480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大小岛屿196个,均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特别是:拥有溪南、三沙、北壁等宝贵的天然深水岸线和充裕的土地后备资源,蕴藏着发展石化加工、船舶修造、能源生产等重化产业的战略优势。
自然资源编辑溪西水库
霞浦地形从北向南倾斜,呈三阶梯状。境内河流自成流域,自北向南入海。七都溪,罗汉溪,杯溪,三河,长溪等五大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溪西水库和柏洋引水配套工程以及一、二、三级梯级开发的电站,改善了农业的灌溉条件,并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县电厂实现微电脑遥测、遥讯和“梯级电站优化调度”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海洋资源
霞浦山海资源丰富。海域占全省海域面积的21.76%,海洋渔场2
霞浦县风景8897平方公里,浅海、滩涂69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30.17%和23.76%,捕捞、养殖、航运等海洋经济在闽东地区属首屈一指。耕地27万亩,占陆地面积的12%。林业用地149万亩,森林覆盖率36%,杉、松等优势树种蓄积量83万立方米,还有三尖杉、四季千年桐、千年银杏、桫椤等珍贵树木。东吾洋沿岸晚熟荔枝为历史名贵水果,官井瓜(大黄鱼)、三沙 (石斑鱼)、七都蟳、沙洽蛎、盐田蛤、牙城蛏、霞浦文蛤、沙江对虾、沙塘剑蛏、崇儒李干、福宁清水绿茶等名优土特产饮誉海内外。霞浦是闽东最具潜力的沿海大县,海岸线绵延曲折,大港口水深面阔,在闽东环三都大开发中,霞浦具有其他沿岸无法替代、一方独有的核心地位与地理优势。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 104万亩,大小岛屿194个,海岸线长48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60.6公里,可建造1-50万吨码头泊位183个。霞浦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海洋鱼类700多种,滩涂生物200余种,主产大黄鱼、石斑鱼、弹涂鱼和海带、紫菜、牡蛎及蟹、蛏、蛤、蚶等,沙江剑蛏、牙城七都、盐田花蛤饮誉省内外。年水产品总量均在30万吨以上,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第二位。东吾洋沿岸晚熟荔枝、龙眼和沙江榨菜、崇儒李干及元宵茶、富锌茶等特产闻名遐迩。
渔民在海边工作霞浦是远近闻名的海洋大县,海水养殖和捕捞量名列闽东各县市之首,副热带海洋物种齐全,具有“八闽海鲜出霞浦”的美誉度。全县海洋捕捞年产量15.9万吨,海水养殖年产量24.3万吨,主要由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四大类构成。鱼类年产量21万吨,有大黄鱼、白鳓鱼、鳗鱼、乌贼、目鱼、鲳鱼、石斑鱼、鲈鱼、龙头鱼、弹涂鱼、真鲷鱼、鲈鱼、鮸鱼、美国红鱼等;虾蟹类产量4259吨,有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红虾、梭子蟹、青蟹、毛蟹等;藻类年产量79083吨,有海带、紫菜、龙须菜、麒麟菜等;贝类年产量108867吨,有鲍鱼、牡蛎、花蛤、泥蚶、贻贝、缢蛏、腾壶等。并拥有其他海域所稀有的海参、龟足、剑蛏等海上珍品。
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品种众多,硅石、石岗岩、沸石、蛭石、高岭土、紫砂土和石英砂、矿泉水等均占有一定优势。
交通编辑境内交通条件较好,水路四通八达,内河、内海水道与外海航道贯通,东至台湾,北达沪宁,南抵港澳。陆路纵横交错,古道贯连闽浙。晋置邮传令,隋、唐开通港口,宋设驿置渡,明设铺递,清创邮政、辟航班,民国开通电话、电报,首辟福(州)温(州)客运班轮。抗战期间,海运中断,邮政受阻。新中国成立后,海运、邮电迅速恢复,1953年开办市话,1956年,小浦线公路通车,结束霞浦公路空白历史。“大跃进”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次掀起修建公路高潮,全县公路基本形成网络。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1987年,先后建成3000吨级古镇客货运码头,开辟福州—上海客轮停靠点,建立闽海关三沙办事处,开通县级1000门程控电话。1990年,全县有公路64条,其中省道2条,通车总里程539公里,比1956年增加22倍,三级公路占22.3%,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6.2公里;码头24座,靠泊能力在100吨以上的有18座;邮路总长2267公里,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比1978年增加4倍,为1953年的50倍。2012年交通邮电业实现增加值6.44亿元,增长7.0%。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为290万吨、148069万吨公里、1240万人和47156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2.0%、18.6%、5.1%和3.9%,港口货物吞吐量63万吨,比上年增长1.6%。年内购置20辆公交车投入运营。年末全县民用客货运汽车拥有量1624辆,比上年末增加112辆。民用船舶拥有量25辆,增加3辆。三沙港位于三沙镇东北角的古镇港是著名的深水良港。是闽东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该港港面宽800米,长2500米,主航道水深达15-44米。港内风平浪静,可停泊数万吨位的轮船。已成为上海往返福州的大型客轮的挂靠码头。三沙与台湾隔海相望,人民语言相通,血缘相同,习俗相近,两岸渔民常在同一渔场捕鱼作业。台胞来三沙避风修船,海上经商者不断增多,使三沙成为福建省对台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经济编辑概况
2008年,霞浦县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全年签约项目19个,投资总额24.58亿元,实现注册和动工建设14个,宏翔高级中学等一批项目投入使用。全县新注册企业217户,增长28.1%;注册资金2.92亿元,增长41.93%。对外经贸进一步拓展,有4家企业新获得自营出口经营权,全年外贸自营出口1420万美元,增长28.74%;贸易进口390万美元,增长319.35%。对台小额贸易交易额609.81万美元;对台渔工劳务输出508名,人数居全省各口岸首位;引进台湾水产品9525.5吨,水产品交易的品种、范围、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航行船舶临时进靠宁德港三沙港区,获得交通部审批,外国船只开始进出霞浦县海域。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24亿元,按可比价格,比2010年
海边风景增长1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0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6.74亿元,增长23.7%,其中工业增加值26.00亿元,增长27.3%;第三产业增加值47.42亿元,增长1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989元,比2010年增长13.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7.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1%。
农业
农业历来是霞浦县国民经济的主体,种植业开发较早,渔业得天独厚。唐代就利用海滩卤地扩种粮食,南宋初已种植双季水稻。元、明间,引种荔枝、龙眼、柑桔、甘薯,并养殖海蛎。清至民国,稻、薯、林、茶、水产品、禽畜等农副产品可大宗输出。霞浦解放时,全县农业总产值2074万元,占社会生产总值的92.34%,其中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分别占54.78%、10.35%、6.9%、15.04%和12.92%。通过恢复国民经济和土地改革,1952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9.22%,渔业增长80.17%。农业合作化后,生产发展较快,到1957年,农业总产值4712万元,年递增率高达14.39%,其中渔业增长1.71倍,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升至24.81%。“大跃进”中,农业损失严重,1961年,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下降45.54%,林业、畜牧业都跌到历史最低点。经过三年调整,逐渐恢复,嗣因“文化大革命”影响,又徘徊不前。1970年后,逐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立蓄水引水系统,推广杂交水稻,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农业有所发展。1976年,农业总产值升至7403万元,比1969年增40.21%,年均递增4.95%。1979年,霞浦被定为全国对虾养殖基地县,海水养殖和农、林、牧、副开始全面发展。198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03亿元,种植业、渔业分别占其中的48.22%和22.81%,茶叶产量在闽东地区升至第三位。随着改革开放,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科技兴农、科技兴海,大念“山海经”,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7亿元,比1980年增长64.94%,年均递增5.13%,为1949年的8.2倍,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分别占其中的38.93%、32.6%、8.48%、10.81%和9.17%,结构渐趋协调。渔业产值、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均居全省前列,对虾养殖名列闽东各县之首,海带、紫菜、榨菜“三菜”生产形成规模,海带产量全省第一。粮食总产13.27万吨,比1949年增长3.72倍,人均占有粮食288公斤。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98万千瓦,为1978年的2.35倍。2008年初步形成以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群体,“目海”茶叶商标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2010年投入“三农”专项资金7亿元,完成粮播面积27.5万亩,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粮食产量8.5万吨。扩大蔬菜、畜牧、水果等生产规模,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7.89万亩、比增3049亩,果树种植面积5.67万亩、比增0.3万亩;畜禽存栏数、出栏数明显增加,肉蛋奶产量比增3430吨。渔业产量29.8万吨,产值达29.24亿元,分别增长4.1%和4.4%。1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产值3.36亿元,带动1.67万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104万元。抓好农产品品牌创建,主导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省以上名牌产品3个、注册商标9个。新建乡村公路3条10.8公里、自然村公路29公里,松山二级渔港竣工,三沙中心渔港、石湖一级渔港、沙塘湾二级渔港动工,除险加固海堤8条11.96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6座。
工业
霞浦县制陶、造船历史悠久,晋初置温麻县,即以“温麻船屯”得名。唐、宋
县城一角、元、明,砖瓦、制盐、炼铸、纺织、造纸、制糖工业逐渐发展。明代,熟铁、青绢、砂糖列为贡品。清代,五金、瓷器、制茶、酿造等业有所发展。民国17年(1928年),开始使用机械加工大米。抗日战争后,水运阻塞,工业萎缩。至霞浦解放初,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71万元,占社会生产总值的7.61%,主要是食品、建材、纺织缝纫,分别占其中的58.39%、12.88%和17.18%,且多属传统手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工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电力、机械、化工等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通过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的改造,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升至530万元,比1949年增加2.1倍,年均递增15.19%,重工业比重占17%。1958年,全县工业一哄而上,炼铸、机械、化学工业企业猛增,重工业比重升至46%,效益不佳,亏损严重。通过三年调整和创建省属三沙渔业公司,工业生产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业又遭受严重挫折。1970年大办地方工业后,水电、电器、橡胶、塑料等现代工业逐步发展,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至4410万元,比1970年增长3.5倍。1980年后,通过改革开放,先后建立茶叶精制、汽车配件、啤酒、拆船、塑料等支柱企业。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1.14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基本形成水产品加工、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印刷等工业体系。尤其在霞浦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三沙、沙江被列为工业卫星镇后,乡镇工业和“三资”企业崛起,工业发展步伐加快。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71亿元,比1978年增长2.88倍,年均递增11.96%,为1949年的100倍。油炸贻贝罐头、盐藏白鳓、电子按摩器、羊角锤、茉莉花茶等一批省优、部优产品畅销海外,颇负盛名。2008年初步形成以服装鞋革、汽摩配件、不锈钢制品等轻工产业为主导的“银色工业走廊”雏型。投入1000万元实施技术创新及科研项目,“正阳”牌环保型复合纤维刹车片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称号。2010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1亿元,增长39.3%。福宁工业园区、牙城、盐田、东关工业集中点和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新建(扩建)投产企业18家,新入驻在建企业20家,其中不锈钢制品在建企业14家。全县合成革企业产值达16.8亿元。总装机42兆瓦的闽东首座大京风电场建成投产,五星环球船舶修造、申望海上装备制造、太阳能电池48条生产线、邦德合成革38条生产线、地球物理勘探仪器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等项目相继动工。全年开发新产品45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4个。全国首个环保型刹车片联盟标准在我县生成。13家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金额2.3亿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41.13亿元,增长7.2%。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99.4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0亿元人民币,均增长15%。
商业
霞浦县商业发展较早,唐有墟集,宋辟官市,明清时期沿海
三沙港集市棋布,商贸繁荣,清末形成商帮,经营山货远销省内外以及港台,旋因战祸,水运阻塞,商业凋零。1950年开始,建立国营商业,发展供销合作,改造私营商业,促进商业发展。1957年,全县商品零售总额1886万元,比1950年增加2.3倍。1958年,加强计划经济、限制自由贸易,国营、供销商业合并,供销网点遍布广大农村,成为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物资紧张,通货膨胀,多数商品实行计划供应。通过国民经济调整,1965年商品零售总额增至2839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国营、供销商业再次合并,自由集市受到批判,流通渠道单一,商业发展缓慢,到1975年,全县商品零售总额只4773万元,年均递增5.33%。改革开放后,恢复供销体制,扩大对外贸易,开辟三沙对台小额贸易窗口,鼓励个体经济发展,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形成国营、集体、个体、联营多渠道流通体制,全县商业持续快速发展,1985年商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1990年达2.68亿元,年递增9.55%,为1952年32倍。全县社会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6121万元,创汇855.8万美元。2008年,霞浦县共接待游客64.1万人次,增长15.3;旅游总收入达到3.98亿元,增长24.4%,位居闽东9县市(区)第二位;福宁海湾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获得成功;积极推进“中国·蓝色风情游”系列活动,成功举办“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全国摄影艺术比赛和“福宁口福·烹饪大赛”,组织了“作家笔下的霞浦风景名胜”大型采风活动,培育“霞浦——中国滨海摄影基地”品牌。大力推进商贸流通各项工作,努力培育壮大水产、蔬菜、果品、粮食、花卉、建材、农资等专业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建设改造“农家店”54家,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完成投资4.3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8%。2012年末星级宾馆3家,各旅游景点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33万人次,增长20.0%。旅游总收入9.94亿元,增长19.6%。
社会事业编辑教育
唐代始兴,宋代,县学、书院、私塾俱全。元代设州学,清代创府学和宁郡中学堂(后改为福建省立第三中学),长期为闽东最高学府。民国22年(1933年),省立第三中学迁往宁德三都后,霞浦教育事业受到影响,至民国38年,全县有县立中学1所、小学79所,在校中学生340人、小学生3548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接办中、小学,1955年,全县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挫折,教学质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提倡“教育兴县”、集资办学和尊师重教,普通、专业、成人教育全面发展,公办、民办和私人办学齐头并进。至1990年,全县有幼儿园26所、小学775所、中学15所,比1950年分别增加7.7倍、17倍和14倍;入园儿童12059人、在校小学生51168人、中学生11645人,比1950年分别增加108.6倍、14.5倍和56.4倍。专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长足进步,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获省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教育设施明显改观,中小学基本实现“一无二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入学难”问题基本解决,学龄儿童普及率达97.51%。2012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25所,在校学生数64076人,毕业生18477人。小学46所,招生数5082人,在校学生数26064人,毕业生4133人;普通中学24所,招生数6301人,在校学生数20109人,毕业生7469人;拥有幼儿园52所,在园幼儿16160人;拥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12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89.8%,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94.2%。
科技
1952年,成立县、区农业技术指导机构后,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建立试验田、丰产片,科学技术首先在农业方面推广。后因“文化大革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充分重视,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至1990年,全县形成四级科技网络,有县、乡(镇)级科技机构35个,学术团体27个,科技示范乡1个,示范村95个,联合体、示范户1090个,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37人(不含社会科学),其中高级职称的25人、中级职称的236人,分别占科技人员的2.2%和20.76%。东吾洋水产开发技术等5项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2项科研项目列入“星火计划”,16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16人,年内新增154人。其中高级职务684人,中级职务3745人。全年有华美公司的火花塞和东孚农庄的丛绿牌清水绿等2家企业的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共检查了91家生产企业的产(商)品,抽查了163批次产品,批次合格率为93.3%,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932台件次。年内新增福建省著名商标2件。 霞浦晚熟荔枝和霞浦榨菜通过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文化
县内文学艺术创作发展较早,散文、诗歌、书画,代有佳作,但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民国11年(1922年)后,陆续创办民间剧团、县图书馆、民众教育馆、《霞光报》、《导报》、《民报》等,但规模很小,影响不大。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书店、广播站、剧团、电影院、俱乐部、档案馆、报社先后建立,呈现“百花齐放”局面。“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文化多被当作“封、资、修”批判。通过“拨乱反正”,文化事业逐步恢复,1981年《霞浦报》创刊,为全省首家县级报刊。改革开放以后,电视、广播、新闻事业全面发展,形成国家、集体、个体多元化文化网络。1990年,全县有县、乡文化馆、站13所,电影院17所,电影队43个,县、乡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12所,卫星地面接收站1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65%;中波广播、有线广播各1所,通有线广播行政村占74%;还有图书馆、新华书店、《霞浦报》、闽剧团、工人俱乐部、公园和县城与主要乡镇的录像厅、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厅、业余剧团等,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12年全县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年末拥有广播电视台1个,村通播率100%;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9%和98%,年末有线电视用户8.13万户,全年播出新闻3200条次。年内成功协办第四届海峡(霞浦)摄影展,吸引十八个国家和地区摄影爱好者参展。宁德(霞浦)国际滨海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列入“福建省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卫生
城乡人民历来依靠中医药治病,历代名医辈出。清光绪八年(1882年),西医传入,相继创办博济、博爱男女医馆,至民国31年(1942年)合并为霞浦圣教医院,广大农村仍长期缺医少药。霞浦解放时,全县有医院、卫生院各1家,诊所、药店38家,中西医药人员226人。50年代初,政府接收圣教医院,组织联合诊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防疫、妇幼保健。公社化后,联合诊所、乡村个体医分别归并公社保健院和村保健站。1970年,推行合作医疗,开展消灭血吸虫病灭螺大会战。1979年后,恢复防疫保健,创建县中医院,整顿农村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制度,开放医药市场,卫生医疗网络遍布城乡。1990年,全县有县级卫生医疗单位4家,乡镇医院14家,厂场校卫生所(室)15个,村卫生所254所,个体开业医102家,计有中西医药人员16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04人,高、中级技术人员分别占2.29%和19.32%,病床598张,基本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城乡卫生面貌明显改变,天花、霍乱、副霍乱等多种急性传染病基本消灭,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县”和“消灭血吸虫病县”。全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2.33岁,比1981年提高3.08岁。2012年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78个,其中县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14家,床位数137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64人,其中医生608人。全县每万人平均拥有病床30张,医生13人。农村村级设置医疗点数261个,乡村医生365人,农村接生员42个。
体育
境内历来有武术、游泳、曳石、传统棋类等项目。清末,教会小学开设体育课,足球、篮球、乒乓球先后传入。民国时期,创建公共体育场后,一度掀起“足球热”,并在两届闽东地区运动会上连续夺魁。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群众体育全面发展。“文化大革命”初,体育比赛中断。1973年后,组织业余少体校,恢复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运动,逐渐形成足球、田径、毽球、中国象棋四大强项,1978年被列为省足球重点县,开展“足球城”活动,先后夺取省业余少体校足球赛、省首届女子足球赛、省小学生基层队足球赛、省儿童足球赛冠军,华东6省1市中学生足球赛亚军和全国“娃娃杯”足球赛第四名,获“闽东足球之乡”盛誉。80年代,兴起毽球运动,分别夺取省首届毽球锦标赛男、女队冠军。1985年,建立老年体育协会,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同年,农民棋手郑乃东在省象棋锦标赛夺魁,相继摘取全国二、三届农民象棋赛桂冠,获“农民棋王”荣誉。1990年,全县有运动员322人,裁判员29人,其中国家二级运动员80人,国家级田径裁判员1人。计夺得全国冠军3次,省冠军30次,为国家输送一批体育人才。2012年全年举办运动会场次55场,参加运动员2.3万人,参加省级比赛的足球获得2铜、举重获得2金、乒乓球1银。
风俗人情编辑闽东北的“闽南部落”
霞浦三沙镇地处福建东北沿海突出部,三面环山,一面襟海,陆地面积63.6平方
别具一格的教堂公里,总人口45000人。主要居民点沿海岸线分布,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和东澳、西澳等,民房多数依山而建,是个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闽南人是这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大多数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从闽南迁移过来的,他们的先辈讨海来到三沙后,就像“海加定”(红树林)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的“祖”都是“闽南祖”。最早移居三沙的闽南人是漳浦渔民,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来到三沙。他们发现三沙港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花、小黄花、带鱼、目鱼等近海经济鱼类,便经常驾船到此捕鱼、避风;他们看不到什么人烟,就在岸上搭简陋的木房作为落脚点,住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慢慢就习惯了,成了“常住人口”,随后就有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陆续在三沙定居下来。虽说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但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汇聚了惠安、晋江、安溪、漳浦、龙海等地的渔民,这些地方的闽南话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腔调,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而众多的风俗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渔船的“敬重”了,因为那是渔民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渔船年前回港后都要披红挂彩。除“令旗”外,渔船的每个重要部位都要装饰。船头贴“福”、船眼贴“龙目光彩”、主桅贴“送风得利”、船尾贴“海不扬波”、舵贴“万军主帅”等,水仙门(船舷两侧供货物进出的门)要插上系着红线的树枝驱邪。渔船有了现代装备,但源于木帆船的风俗还是继承下来了。同闽南沿海的民众一样,三沙渔民最敬仰的“神”也是海上女神妈祖。林瑞枝说:“闽南话有句俗语叫‘走船跑马三分命’,从前的渔船小,抗风浪能力差,‘天气预报’只能靠经验,但毕竟有局限性,他们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妈祖的庇护。”据林瑞枝介绍,三沙民间除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外,还有关帝庙、九使宫(供奉广利王)等。元宵、清明、端午、冬至等重大民俗节日,三沙人的过法和闽南如出一辙。农历七月廿九,三沙人要过“普渡”,这也是典型的闽南风俗,整个霞浦县除了三沙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了。至于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过风炉、米筛,小孩满月要送红色“剃头蛋”等习俗,三沙同样是闽南的翻版。
杨家溪民俗文化
杨家溪沿岸居聚着许多畲族村民,畲民的生活与风俗在这里尤为浓厚。位于中游的观音亭寨,是霞浦、福鼎、福安及浙江省的平阳、泰顺、苍南等地畲族青年盘诗对歌的主要聚会场所。畲族每年有2个专门“对歌节”节目,分别在正月十五和封龙节(每年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每逢佳节,周边地区的畲族姑娘和小伙子,都要刻意打扮一番,穿上艳丽的畲民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早早赶来,或盘诗、或对歌,并以歌定情,挑选各自的意中人。而半岭观音亭寨是全省唯一的畲族现存古建筑。该亭建于明洪武二年,距今已600多年。大门横匾“观音亭”和对联,为已故霞籍书法家游寿所书,对联是“半岭亭迎闽浙客,普陀佛佑福宁人。”殿中央安放一个八角亭,亭内立一观音像,高1.2米。前竖一碑为“奉宪勒碑”,正文记述此乃福宁府通津之道,境界异常,梵宇洁净。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及迦蓝、达摩祖师等。亭外东南依山绕亭垒砌一座寨堡,全长148米、高5.4米,沿城垛至南端有一方形敌楼,东端沿通津石阶路中建一仿宋代悬臂式条石干砌圆形城门。门内高2米,门楣石刻楷书“观音亭寨”,清时福宁府曾屡派士卒在此驻防。
旅游编辑杨家溪霞浦县旅游景点富有地方特色,有唐贞观12年日本空海高僧入唐求法的登陆点──赤岸;宋朱熹讲学地“秀泉”;人称“海国桃源”的杨家溪,以青山碧水之幽美、潭、濑、滩与花、草、林镶嵌之秀雅,瀑布、峡谷、奇峰、悬崖、异石、怪洞等神工与人文汇聚之胜境,名胜古迹、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之神妙而扬名,因而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区——太姥山名胜区的“山、海、川”三大主景之一;省级文物保持单位大京城堡,名列《中国名胜词典》
的塔岗虎镇塔;荫峰阁;以“八间古刹”闻名的佛教沩仰宗创立者灵佑禅师的“出家修行之地”东关建善寺;有“闽东小普陀”之称的三沙留云洞;获“闽东北戴河”之誉的天然海滨浴场──外浒沙滩;“中国道教名山之一”葛洪山;“摄影宝地”——北岐滩涂;“畲族小说歌发祥地”白露坑以及沿海天然沙滩、岛屿、港湾各具特色。赤岸空海纪念堂赤岸空海纪念堂:804年(唐贞元二十年)日本国高僧空海(774—835年)随日该国第17次遣唐使入唐求法,使船遇风,历尽艰险,在海上漂流34天,最终漂流至霞浦赤岸,受到当地官民救援与款待,后往福州溯闽江北上,入长安求学。在唐期间,空海潜心于佛学、文学、医学等诸方面研究,博采盛唐先进文化之精华,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真言宗,并积极传播唐文化,被誉为“日本文化史之人杰,中日友好之先驱。”1984年3月,为纪念空海大师圆寂1180周年,日本真言宗各派举行隆重纪念
成,每年前来朝圣参观的日该国真言宗信徒和国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赤岸作为霞浦县宗教活动,并组团前来赤岸朝拜,从此,日本每年均有数百名空海信徒前来赤岸参观朝拜。1986年以来,中日双方先后在赤岸建成了接待室、文物陈列室、祭海亭、望海亭、空海坊,特别是1994年5月21日,空海大师纪念堂在此落成,每年前来朝圣参观的日该国真言宗信徒和国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赤岸作为霞浦县宗教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省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旅游点。嵛山岛“海上明珠”-------嵛山岛 。素有“海上明珠”之称的大嵛山岛,风光旖旎,有天湖泛彩、南国天山、海角晴空等胜景。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风景区四大景观之一, 现在嵛山岛已经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嵛山岛古称福瑶列岛,意即“福地、美玉”。大嵛山岛直径5公里,面积21.22平方公里,最高处洪纪洞山海拔541.3米,为闽东第一大岛。在海拔200米处,有大小两个湖泊。湖周围群峰环拱,其状似火山
,嵛山岛也有由此得名,大天湖面积1000多亩,小天湖200多亩,两湖相隔1000多米,各有泉眼,清澈见底。湖四周山坡平缓,是有“南国天山”之誉的万亩草场。小嵛山岛面积3.28平方公里,沿岸礁石林立,海蚀地貌十分突出,构成奇特的景观;岛屿面积0.3平方公里,海拔仅50米,岛上植被茂密,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鸥和其他候鸟,乍然飞起,十分壮观。(微博 嵛山岛小郑哥-)是主要负责人。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嵛山岛仅是离霞浦县较近,并不属于霞浦县管辖范围内,归福鼎市管辖。留云洞俗称石厝,亦称幻尘庵。位于距霞浦县30公里的三沙镇西澳。依山面海,周围面积5000多平方米,与台湾的东引列岛遥遥相对,左右两山对峙,林木青翠。由自然柱石支撑着一块巨石“一片瓦”构成一个奇妙的留云洞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僧题安同居士杜仰高建大雄宝殿于洞穴之中。洞的四周怪石嶙峋,形态各
异,有如骆驼观涛,有似雄鹰望日,有形玉兔赏月,有象双狮戏珠。洞前临海处有一巨石凌空而立,下临万顷碧波,浪峰起伏,惊涛拍岸,可以驾艇游弋,可以垂钓撒网。三沙留云洞历来是闽浙交界的一个著名游览胜地,吸引四方游客慕名而来,题诗刻字。原国民党闽浙监察使孙启英的“片石开生面,名山出一头”和陈立夫的“海东胜地,留云纪胜”等多处摩崖题刻至今尚存。霞浦罗汉溪霞浦罗汉溪漂流,是2013年闽北地区最热门的夏季玩漂流去处。罗汉溪漂流,全程约8.8公里,历经时长约为2个小时。漂流途中,游人可乘着皮艇,顺水流而下,穿梭于在峡谷之中,欣赏两岸的自然风光。然而,最刺激的莫过于,当皮艇遇到激流时,大幅度地上下翻动,令人产生刺激感。此外,在罗汉溪景区内,还有溜索、吊桥等娱乐设施,漂流之后,亦可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