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是临川文化发源地之一。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建县于三国吴太平2年(公元257年),迄今有1755年历史,因县址设于宜水、黄水汇合处而得名。宜黄县背靠临川区,东接南城、南丰两县,西邻崇仁、乐安两县,南与赣州宁都接壤。距省会南昌158公里、抚州61公里,处在以南昌为中心的2小时、以抚州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
全县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现设6镇、6乡、2个垦殖场,辖8个居民委员会、138个村民委员会、10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万(2006),使用赣语。其中农业人口17万。主要景点有宝积寺、军峰山、下南水库、宜黄自然保护区、太极岩、观音湖、石巩寺等。
森林覆盖率超过75%,自然特征可概括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宜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宜黄建县历史1700多年,宜黄戏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人有家乐史,侯叔献,书谭纶,黄爵滋等、余瑞璜、吴式枢、程孝。历史沿革
编辑
春秋时属吴国,战国初属越,楚灭越后属楚,秦统一后属九江郡,西汉为南城县域,东汉分属临汝、南城县地。
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豫章郡之临汝、南城立临川郡。同年,析临汝地立县,是为建县之始。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侧,故名宜黄,属临川郡。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析荆、扬十郡置江州,辖临川郡,宜黄隶之。
宜黄县(4张)
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析江州立高州,宜黄仍属临川郡为侯国。
隋初,改高州为江州。开皇九年(公元589),废临川郡设临川县,废巴山郡设崇仁县。宜黄并入崇仁县。宜黄自建县起至此332年。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又析崇仁地置宜黄,隶抚州。3年后,即武德八年,复并入崇仁。从武德八年至宋乾德五年(公元625~967)宜黄未置县。其时州郡建置时有变化,但宜黄地属崇仁,隶抚州不变。
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待贤三乡置宜黄场,场署设仙桂乡长春里,仍属崇仁。县民胥仕隆等以“去崇仁甚远,民苦之”为由,请于南唐后主升场为县。开宝三年(公元970),后主准其请,遂升场为县,隶抚州,设县治于黄填镇(今凤冈镇)。八年(公元975),南唐土地尽入于宋,改抚州为军州,抚州军归宋。自此宜黄设县及县名均未变动。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改抚州为抚州府,宜黄属之。
元至元十三年(1276),抚州军改抚州路,宜黄隶之。
明洪武元年(1368),抚州路改抚州府,宜黄属之。九年,废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下分道、府,宜黄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抚州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各县直辖于省。3年,江西省分4道,宜黄属豫章道。15年废道,各县直辖于省。21年,江西省83县划为13个行政区,宜黄属第八行政区。24年后,江西省五次变动行政区,而宜黄至解放前夕均属第七行政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黄一度建立县苏维埃政权。民国18年(1929),宜黄县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成立。20年4月正式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同年11月于吴村(现宁都县辖地)成立县苏维埃政府,之后迁东陂(21年3月)、黄陂(21年7月)、罗家湾(22年11月)、白竹(23年1月)、金竹(23年5月,现乐安县辖地)。23年6月,中共乐安中心县委决定将乐安、宜黄、崇仁三县苏维埃政府合并,成立乐宜崇三县联合政府。23年冬至24年,苏区先后被国民党军占领。
1949年5月10日,宜黄县城解放。解放后,宜黄隶属抚州地区(分区、区、专区)
2000年7月10日抚州地区改为市,宜黄隶属抚州市。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1986年,宜黄县设3个镇(凤冈、黄陂、棠阴)13乡(城南、二都、兰水、中港、白竹、东陂、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潭坊、梨溪、桃陂)2场(黄柏岭垦殖场、青年垦殖场),151个行政村和5个居民委员会,1079个村民小组和14个居民小组,有自然村1273个。
1997年改东陂、梨溪2个乡为镇。
2001年10月改二都乡为镇。
2001年11月撤消城南乡、潭坊乡,并入凤冈镇;中港乡、兰水乡合并为中港乡;撤消白竹乡,并入黄陂镇;宜黄县设6个镇(凤冈镇、二都镇、黄陂镇、东陂镇、棠阴镇、梨溪镇)、6个乡(中港乡、新丰乡、神岗乡、圳口乡、南源乡、桃陂乡)、2个场(黄柏岭垦殖场、青年垦殖场),138个行政村,1077个村民小组, 1281个自然村。11个居民委员会,19个居民小组。
设7个镇(凤冈镇、二都镇、中港镇、黄陂镇、东陂镇、棠阴镇、梨溪镇)、5个乡(新丰乡、神岗乡、圳口乡、南源乡、桃陂乡)、2个场(黄柏岭垦殖场、青年垦殖场)、一个工业园区(江西宜黄工业园区),139个行政村、1077个村民小组、1281个自然村,11个居民委员会、19个居民小组。
区划详情
宜黄县下辖凤冈镇、二都镇、黄陂镇、中港镇、东陂镇、棠阴镇、梨溪镇、桃陂镇7镇;新丰乡、神岗乡、圳口乡、南源乡等5乡;黄柏岭垦殖场、青年垦殖场2个垦殖场场。139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会,1077个村民小组、19个居民小组,自然村1281个。
经济
编辑
概况
宜黄县(3张)
2005年的10.1亿元上升到27.1亿元,财政总收入由0.6亿元上升到3.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 0.4亿元上升到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5亿元增加到34.8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25亿元上升到 9.7亿元,2005年,宜黄县没有一个乡镇财政收入过500万元。到2010年底,宜黄县所有乡镇财政收入全部都过500万元,其中6个乡镇突破1000万元。三产比例由31:38:31调整为22:55:23。
2012年,宜黄县实现生产总值40.83亿元。财政总收入5.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1.2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135万美元;出口创汇5892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42元。
2011年宜黄县地方生产总值为32190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20万元,同比增长3.08%;第二产业增加值18740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0381万元。2011年,宜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797.9元,比2010年同期增加1080.4元,排位列全市第七。
第一产业
2011年宜黄县农民人均现金支出4704.11元,其中用于生产费用支出达1474.74元,同比增长17.11%,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29.57%上升到2011年的31.35%,提升了1.78个百分点。在县财政较紧的情况下,用于宜黄县农村支出的资金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1年,宜黄县财政用于支援农村支出达12998万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35.11%,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3.35%。
第二产业
2011年,宜黄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17万元,同比增长21.8%,位居全市第一位。其主要特点是:一是招商引资见成效。2011年,宜黄县实际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160354万元,列全市第一位;二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宜黄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53,3532万元
2011年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2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宜黄县规模以上企业79户,比2005年增加56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亿元,是2005年的7.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5%。工业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8亿元,使用面积7500亩。塑料制品、新型纸业、汽摩配件、轻纺、木竹制品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企业总数发展到133家;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金分别是2005年的11.2倍和23.3倍。
第三产业
固定投资
2011年,宜黄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2134万元,按同口径比2010年同期增长25.45%,列全市第七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3952万元,按同口径比2010年同期增长31.13%。
服务业
2011年,宜黄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518万元,位居全市第七。其中,城镇市场68517万元,同比增长20.1%;乡村市场45001万元。
2011年,宜黄县财政总收入48716万元,同比增长35.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3.29%上升到2011年的15.13%;2011年,宜黄县地方财政收入39570万元。宜黄县工商税收37990万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35.59%。2011年,宜黄县财政支出97359万元。
2011年12月末,宜黄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53263万元,比11月末增加3250万元,比年初增加51622万元。其中,单位存款97691万元,比11月末增加186万元,比年初增加12383万元,同比增长14.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3680万元,比11月末增加8938万元,比年初增加43223万元,比2010年同期多增加13161万元,增幅比11月末上升1.19个百分点。截止2011年12月末,宜黄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7414万元,较年初增加18824万元,增幅比11月末回落3.61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71146万元,比年初增加7334万元;中长期贷款105268万元,比年初增加10490万元,比2010年同期少增加了23408万元。银行存贷比缓慢回落。12月末,宜黄县银行存贷比为50.22%,比11月末回落2.29个百分点,比2010年同期回落2.56个百分点。
2011年12月末,宜黄县个体私营企业户数累计达7200户,比11月末增加59户,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11.8%。其中,私营企业户数658户,比11月末增加12户。宜黄县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达26912人,比11月末增加293人,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3341人,比11月末增加180人。12月末,宜黄县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累计达161816万元,比11月末增加2120万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5.04%,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139939万元,比11月末增加1510万元。
地理环境
编辑
shadow
地质:县境内出露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等。
地貌:县域地处武夷山西翼,北临赣抚平原,为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形。
土壤 宜黄县土壤面积2885121.4亩,其中自然土壤2477946.9亩,耕作土壤407174.5亩。自然土壤主要有红壤、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耕作土壤主要有水稻土、潮土,耕作红壤等。
山脉:县境地势南高北低,东倚武夷山脉,西倚雩山山脉,东南西三面环山,东西两边的边缘及中南的部分为中心。宜黄县以军峰山、鱼牙嶂、大王山三大主峰组成三条走向东北、南北、西北方向的主山脉,并在南端相连接,形成一个南部封闭而高起,北部倾伏而开口的“山”字型地形。
河流:县境内水系发育,溪流众多,分布均匀。宜黄河主要支流有宜水、黄水、曹水、梨水。
气候:地处华南气候区与华中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水文:在桃陂村上游1公里处建有桃陂水文站,在桃陂水文站上游20公里处的曹水支流设立新斜水文站。桃陂水文站控制面积1611平方公里,1986~2005年,年平均径流量689.36亿立方米。新斜水文控制面积96.4平方公里,1986~2005年,年平均径流量41.63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编辑
土地资源
2005年,宜黄县总土地面积2885121.4亩,可耕地面积407174.5亩,林地面积2078461亩。
矿藏资源。境内有矿产资源18余种,其中金属矿产10种,有金、银、铅、锌、钨(伴生铜、铋钼)铌、钽等;非金属矿有水泥用灰岩、高岭土、磷矿、石英、石墨、建筑用石材、建筑用砂石、砖瓦粘土等;液体矿产有矿泉水。
水资源
宜黄县多年平均径流量20.6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约7.21亿立方米。县境内有温泉两处:岭下温泉和淡水温泉。
植物资源
县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山地面积大,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木本植物有73科,171属,277种,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的植物有:银杏、罗汉松、长柄双花木、三类杉、南方红豆杉、青钱柳、厚朴、白玉兰、紫玉兰、紫楠、红楠、香果树、方竹、实竹等。草本及藤本植物353种,其中珍贵药用植物8种。用材林主要有杉木、松木、杂木等,针叶用材林(马尾松、湿地松、火柜松等)、阔叶用材林(枫树、苦楮树、拟赤杨、木荷、檫树、甜楮树等)。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果木(柑桔、梨、桃、柿、板栗、李、枇杷、葡萄、枣等)、药材(厚朴、杜仲等)、蚕桑、茶叶、黄栀子等。竹林以毛竹为主,有小山竹、丛生竹等。珍稀树种主要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柳杉、草珊瑚、杜仲、长柄双花木、连杏、青钱柳、闽楠、银钟花、浙江南、红豆树、花榈木、凹叶厚朴、榉树、长序榆、伞花木、伯乐木、杏果树等19种。
动物资源
县境森林植被繁茂,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鹿、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水鹿、苏门羚、大灵猫、小灵猫、水獭、獐、黄猴貂、黑熊、豺、穿山甲、藏酉猴、斑头休鹠、领角鸮、草鸮、燕隼、游隼、黑鸢、苍鹰、勺鸡、白鹇、鸳鸯、大鲵、棘脑蛙、虎纹蛙等25种,野生动物种类达698种。
社会事业
编辑
2012年累计完成各类重点城建项目118个,城区建成面积由原来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7.6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3.5万人增加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40%,提高了12.5个百分点。
2012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7.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64 元上升到 5717元。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1.2万人。2010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4亿元。新建经济适用房212套18789平方米、廉租房632套32743.6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352万元,解决了2133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2012年,投入民生资金7.64亿元,占财政支出69.5%。建成投用廉租住房296套,新建廉租住房150套、公租房680套;发放租房补贴230万元,解决1567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城镇就业率保持在94.5%。
旅游
编辑
旅游景点有:军峰山、曹山寺、卓望塔、二黄阁、华南虎广场、亲水湾公园、太极岩石巩风景区、棠阴明清古建筑群、鱼牙嶂野生华南虎自然保护区等;宜黄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主战场,著名的黄陂战役、东陂战役就发生在宜黄。
著名人物
编辑
历史名人有:北宋历史地理学家乐史,北宋水利学家侯叔献,明朝兵部尚书谭纶,清代礼、刑二部侍郎黄爵滋等;现代名人有:余瑞璜、吴式枢、程孝刚三位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