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区是江西省新余市市辖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东部,袁河中下游,新余城区所在地。东界樟树、新干,南连峡江、吉安,西接分宜,北邻上高、高安,距省会南昌160公里。东与樟树市、新干县接壤,西与分宜县毗邻,南与吉安县、峡江县相连,北与上高县、高安县交壤。渝水区辖10镇6乡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775平方千米,总人口80.1万人(2008年)。其中非农业人口30.3万人。渝水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极短,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近50%。[建制沿革
编辑
渝水区渝水区的前身是新余县。汉时属豫章郡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建县,以袁河中游昔称渝水而名新渝,县治龙池墅,属安成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新渝入吴平。十一年吴平入宜春,属洪州。十八年析宜春复立新渝县,属袁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新渝为新喻。民国十五年废道尹制,新喻直属江西省。1956年7月2日,更名新余县。1960年9月30日升县为省辖市,1963年撤市复县,属宜春地区。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新余县,恢复新余市。1983年10月1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在原新余县管辖的范围内设立渝水区,为新余市辖县级行政区。
行政区划
编辑
行政沿革
渝水区(8张)
1983年,撤销新余镇,改设街道办事处;设立周宇镇;设立花古山镇。1984年,良山乡并入周宇镇。1987年3月14日,设置南英乡建制。
1988年12月10日,撤销罗坊乡、水北乡、水西乡、姚圩乡,分别设立罗坊镇、水北镇、水西镇、姚圩镇;原下村乡的行政区域划归花古山镇并更名为下村镇。
1995年6月21日,撤销观巢乡、河下乡、珠珊乡,设立观巢镇、河下镇、珠珊镇。1998年4月7日,撤销欧里乡,设立欧里镇。
2000年,渝水区辖1个街道、10个镇、11个乡。
2001年8月27日,撤销沙土乡建制,改设城北街道办事处;城关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城南街道办事处。2001年11月26日,撤销南英乡,划归罗坊镇。
2003年10月21日,撤销北岗乡、东边乡和马洪乡,北岗乡、马洪乡分别成建制划归罗坊镇和水西镇管辖,东边乡分别划归罗坊镇和水西镇管辖。2003年底,渝水区总人口78.47万人。
2004年底,渝水区辖3街道10镇6乡。
渝水区2005年渝水区4街道10镇6乡。
2005年1月19日,新余市《关于同意渝水区将城北街道办事处调整为二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 1、将城北街道办事处部分管辖范围析出设立袁河街道办事处。 2、调整后,城北街道办事处管辖:桥背、老屋场、毛家、富塘、堆上、岭泉(小路口村小组除外)、东陂、胜利8个村委会和城北12个居委会。驻地不变;袁河街道办事处管辖:送桥(含岭泉村委会的小路口村小组)、王坑、望城、夏家、郑家5个村委会,以及新钢公司将来划归属地管理的居委会。驻五一路与清萍路交叉口西侧。
区划详情
城南办、通州办、南安乡、水北、新溪乡、界水乡、下村镇、鹄山乡、罗坊镇、人和乡、仙来办、袁河办、珠珊镇、姚圩镇、良山镇、城北办、观巢镇(由孔目江生态经济区托管)、欧里镇(由孔目江生态经济区托管)。
地理环境
编辑
shadow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渝水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低山丘陵区,袁河横贯其间。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平,由外围逐渐向中部倾斜。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山川秀丽,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近50%,无霜期长,寒冬较短,年均匀温17.8℃,年降水量1550毫米。
自然资源
编辑
渝水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铜、锰、钨、铁、煤炭、石灰石、石英石、莹石、瓷土、硅灰石、花岗石等三十多种,其中铁矿、硅灰石、大理石的储量占有一定的地位,硅灰石的储量列中国第二,品位极高。
交通
编辑
境内浙赣铁路横贯东西,东面与京九铁路毗邻,上(高)新(余)铁路、新(余)周(宇)铁路南北伸展。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南与105、北与302国道相接,上新、清萍、吉新三条省级公路贯穿境内,沪瑞和赣粤两条高速公路贯穿区内。 渝水区公路总里程1528.925公里,其中县道270.831 公里,乡道516.723公里,村道741.371公里。 2001年以来共投资达1.8633亿元,建设国债公路、扶贫公路、通达公路及农村水泥公路791.62余公里。
人口
编辑
人口持续低速增长。2005年底,辖区内行政总人口67.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76万人。人口出生率11.97‰,死亡率3.62‰,自然增长率8.35‰。
经济
编辑
第一产业
渝水区2010年渝水区农业总收入54950.4万元,居全市第一,农业生产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部厅级以上表彰8项。渝水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万亩左右,总产33万吨以上,水稻总播种面积72.8万亩,水稻总产32万吨,油料播种面积7.98万亩,油料总产0.7万吨。
渝水区是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和肉牛生产续建基地县(区),全省牛品种改良先进单位,生猪年生产总量51.3万头(其中出栏33.3万头),牛年生产总量8.9万头(其中出栏3.5万头)。渝水区是全省渔业工作先进单位,水产品总量1.45万吨(其中特种水产0.37万吨),养殖水面4.7万亩,渔业产殖1.62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列为全国农机化示范县(区),是全省机械化促进先进县,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66.86万千瓦,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55%,水稻机插水平达到8%。2007年渝水区被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新余蜜桔)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新余蜜桔产业化”项目列入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富民强区专项行动计划。
2008年举办了首届新余蜜桔文化艺术节,渝水区大力发展培育新余蜜桔特色产业,新余蜜桔面积达到8.5万亩,总产达4万吨,2004年新余蜜桔打入国际市场,出口东南亚等国家,新余蜜桔已成为渝水区农业支柱产业。渝水区是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十强县(区),渝水区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2010年度,龙头企业产值16.4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84亿元。
第二产业
2010年渝水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8.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GDP的49.7%,比上年提高了2.94个百分点,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完成工业总产值19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集体工业0.75亿元,下降了12.6%,股份合作企业0.15亿元,下降6.9%,有限责任公司69.47亿元,下降2.7%,个私企业85.81亿元,增长5.9%,外资企业完成33.85亿元,增长529.8%,港澳台投资企业1.55亿元,增长5.7%。渝水区116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7.72亿元,增长23.9%,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2.8%。在规模工业中,采掘业完成产值15.9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8.9%;制造业完成产值159.39亿元,占89.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2.43亿元,占1.4%。产销率达97.8%,企业亏损面为0.9%,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9.9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5.4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50.35%,总资产贡献率为21.43%,成本费用利润率13.0%。在116户规模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有6家,完成产值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387.1%,完成增加值8.37亿元,增长382.84%。
社会
编辑
教育事业
截止到2005年渝水区拥有学校201所(含小学104个教学点),其中社会力量办8所,占4.0%。招收中小学生14121人,其中社会力量办1436人,占10.2% 。毕业学生14471人, 其中社会力量办1199人,占8.3%。中小学在校学生53060人,其中社会力量办3195人,占6.0% 。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3964人,其中具有技术职称的3896人,占专任教师的98.3%。渝水区幼儿园59所,在园人数11700人,,其中社会力量办6828人,占58.4%,教职工人数677人。
文化事业
文化馆建于1989年,馆舍面积约818平方米,2011年达到部颁三级标准;有图书馆一个,建于1990年,馆舍面积3000余平方米,2009年被评为县级“国家一级图书馆”;有调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调频广播电台实行调频无线发射方式进行覆盖,中波调幅覆盖率与调频覆盖率达99%,电视台现有采、编、播等设备在全省县(区)级电视台中处于领先地位;渝水区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经营户126户。
截止到2013年有乡镇(办)文化站16个,其中良山、罗坊、水北、界水等乡镇被江西省省文化厅授予“乡镇百强文化中心”,良山镇综合文化站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罗坊镇综合文化站达到了国家A级标准,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有179个农家书屋(均达省级建设标准)、广电站20个(含市经济开发区和仙女湖区辖区的乡镇站),村文化室119个,文化广场20个,渝水区11个乡镇有农民业余剧团16个,5个办事处有各种业余艺术团队20余个。渝水区乡镇文化广电从业人员113人,渝水区基层文化硬件建设(室内及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6.28万余平方米。
卫生事业
截至2013年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加强。渝水区事业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个;床位299张;卫生人员643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78人,其中执业医师176人,执业助理医师37人,诊疗人次数45.19万人,住院人数治愈率94.29%。
旅游
编辑
古建筑:渝水区古建筑主要有魁星阁、孔庙、瀛州书院、夫子堂、张均海官厅等。
魁星阁:位于新余城南虎瞰山,西北傍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创建人为临江军教授叶师中,初名“采芹阁”,改名东瀛阁,清康熙十年重修时更名“文昌阁”,清同治十年(1871),知县祥安率全县士民捐资按原貌重建,改名“魁星阁”,此名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孔庙:又名文庙,位于城南虎瞰山,东南近魁星阁,西接明伦堂,南濒袁河,北靠二中。唐大历八年(773),知县杜臻创建,孔庙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1000多年来孔庙历经沧桑,自宋代以来,先后修葺、增修、重修共计25次。
瀛洲书院:位于城南虎瞰山西南,前濒袁河,东邻明伦堂,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书院是魁星阁、孔庙等古建筑群体中的一部分。清咸丰元年(1851),新余知县张方矩创建瀛洲书院。至今有157年的历史。据陈文斗《瀛洲书院》载“……江有洲,俗呼‘东瀛洲’遂名‘瀛洲书院’”。现仅存清朝举人刘韵所书“瀛洲书院”匾额。
夫子堂:座落在下村镇城潭梁家,始建于明洪武初,因梁寅的门生相国金幼孜书额《夫子堂》而得名。隆庆三年(1569)和清乾隆七年(1742)官府曾捐资修葺。
张均海官厅:原名“昼锦堂”,为明代建筑,座落在观巢镇汉泉村。据《汉泉张氏族谱》载:“时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也,学士解缙先生亲书‘昼锦’二字以赠(张均海)行,故后名其祠曰‘昼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