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位于陕西省东南部(陕西的最南端),大巴山北麓。地处东经109° 11′~109° 38′,北纬31° 42′~32° 13′。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县、城口县毗邻,西北与本省平利县连界。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一脚踏三省”之称,鸡心岭为陕、渝、鄂交界点,也是中国版图的“自然国心”,故享有“国心之县”的美誉。
镇坪县公元前11世纪,今镇坪地区为庸人拥有。周武王灭商,建庸国,镇坪为庸国辖地鲁文公十七年(前610),楚庄王联合秦巴灭庸,庸地属楚。秦惠文王后十三年(前312),秦夺楚汉中郡设西城县。今镇坪地区为西城县辖地。秦昭王三年(前304),秦还汉中郡上庸与楚,今镇坪地区重归楚辖地。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楚秦交战,楚向秦献出汉水以北及上庸,今镇坪地区遂属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西城县为汉中郡治。西汉,沿袭秦制,设汉中郡长利县,辖今镇坪地区。东汉光武六年(30),废长利县,先后并入锡县、西城县。建安二十年(215),汉中郡改名汉宁郡,分锡县属上庸。到三国曹魏黄初二年(221)改西城郡为魏兴郡,隶荆州。魏景初元年(237)锡县又属魏兴郡。晋太康元年(280),置上廉县,属荆州上庸郡,辖今平利、镇坪地区。南北朝时,南朝宋分上廉,增设吉阳;不久撤上廉县,辖地并入吉阳,名吉阳县。南朝齐又划吉阳为吉阳、上廉两县,镇坪仍属上廉,先属魏兴郡,后属上庸郡。梁上庸县属魏兴郡。西魏废帝元年(552),改上廉县为吉安县,属安康郡,辖今镇坪县地区。三年(554)设金州。北周武成二年(562),撤西城,辖地并入吉安县,辖今安康、岚皋、平利、镇坪,属于金州。隋复置西城县,开皇十八年(598)改称吉安,仍属金州。大业三年(607)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县改称金州,辖今安康、岚皋、平利、镇坪,隶西城郡。大业十三年郡县俱废。唐武德元年(618)划金州县东南设平利县,县驻地上廉故城,辖镇坪,属山南东道金州。大历六年(771)废,并入西城县,长庆二年(822)复置。五代十国沿唐制,金州平利县属前蜀、后蜀。
镇坪县宋熙宁六年(1073),废平利县设镇辖今镇坪,属西城县。宋元祐初复设平利县;北宋属京西南路金州,南宋属利州东路金州。元至元年间,废平利县设巡检司,隶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金州。明洪武三年(1370),复置平利县辖今镇坪,属四川布政使夔州府大宁州;五年(1372)改属汉中府金州。正德八年(1513),以其地“毗连三省边境,处处相通,最为险隘”,“五方杂居,易薮奸”,割平利东南境设镇坪巡检司以镇守。山谷平地,当地习惯叫坪,因名镇坪。不久废。万历十一年(1583),金州改名兴安州。平利属兴安州。廿三年(1595),兴安州直隶陕西布政司。清初,镇坪属陕西布政使司兴安州平利县,乾隆元年(1736)设兴汉道,辖兴安州。乾隆四十八年(1783)升兴安州为府。划平利县广化里东南,即秋山以南置镇坪巡检司。嘉庆五年(1800)改兴汉道为陕南兵备道。道光四年(1824)升巡检司为镇坪抚民分县,设县丞。授予审理诉讼,征解钱粮暨公文直达三司、两道等特权。民国2年(1913),县人呈请升县,与平利分疆治理。陕西都督张凤翙批复:设立县治,事关重大,仰候体察情况,斟酌办理。民国5年,再次请愿升县。民国8年,镇坪推举地方人士罗世安、杨少卿驻省,向军政两署请愿立县;平利组织旅省同乡极力反对,平利地方人士同时组织声援。直至民国9年始获批准。当时,省署拟以秋山为界,至金猫关以内之洪曾、八仙、百坪、百牙等四乡划归镇坪。督军公署委庞宗吉、省长公署委岚皋县知事刘仁骏为勘查划界委员。庞呈复县应升,界亦应划。刘徇平利人情,称县应升,界不应划;省长刘镇华遂据刘复定案。属陕西省汉中道。民国22年裁汉中道,设陕西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嗣后改为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0年1月成立镇坪县人民政府,隶属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1958年12月撤镇坪县制,并入平利县,设镇坪协作区。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制,属陕西省安康地区行政公署。
镇坪县政府
镇坪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地区东南,大巴山北侧腹地。东经109°11′~109°38′,北纬31°42′~32°13′。东有大界梁,界连湖北省竹溪县;大巴山脉主脊杉树坪、大火山、鸡心岭横亘县境南部,形成川陕屏障;山左四川省城口、巫溪县;西部高耸化龙山,以山为界,山西平利县八仙区;境北中央山、秋山,山右平利县秋坪区相交。县境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3公里。总面积1503.26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距安康地区行署驻地安康市公路里程218公里;途经平利县城126公里。距省会西安市公路里程578公里;由安康市转由阳安铁路至西安市全程1011公里。南至巫溪县城公路里程96公里;至奉节县234公里,抵达长江。至万县公路里程468公里。经汉白公路至竹溪县城160公里;经双鄂公路至竹溪县城92公里;经小关公路越竹溪丰溪至竹溪县城155公里。
地貌
镇坪县内山冈连绵,峰岭叠嶂,大巴山主脊横亘县境南部,南江河纵贯南北,将镇坪县切割为东西两半,形成“两山夹一谷”的地貌。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30余座,最高峰化龙山,海拔2917.2米。最低点洪石乡阳溪口,海拔50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930米,镇坪县平均海拔1615米。
气候
镇坪县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区,垂直差异大。高山区和低山区的季度转换相差70天以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2.1℃,年平均无霜期250天,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显著特点。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56毫米,但降雨量和降水日数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夏丰冬欠春秋多。冬春多北风,夏秋多南风。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涝、旱、大风和冰雹,地方性和季节性表现明显。
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镇坪县镇坪县总面积225.33万亩(折合1503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98.41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8.1%;其中耕地面积21.18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9.4%;园地2345亩,占国土面积0.1%牧草地2.722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73830亩(基本农田人均1.5亩),临时性耕地8.1465万亩(属退耕还林地)。在常用耕地面积中,旱地面积6.726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91.1%;水田面积6570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8.9%;农作物种植面积20.91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338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3.8%;药材种植面积(草本药材)3.912万亩,占农作物面积的18.7%。镇坪县有草山草坡面积43.1万亩(草地面积34.5865万亩),可利用面积38.04万亩。
水资源
镇坪县境内河溪较多,水资源丰富。主河南江河是汉江一级支流,属堵河上游,发源于渝、陕交界的界梁子,汇毛坝河、大曙河、小曙河、竹溪河、浪河、洪石河等,由南向北,纵贯镇坪县,流径长107.4公里,行洪面积677.8平方公里。从洪阳江家垭子注入湖北堵河,属长江水系。共有长度在1公里/流域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沟河2742条,主要支流有大曙河、竹溪河、浪河、洪石河,密度为1.82条/平方公里,其中集水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共70条,积雨面积852平方公里。径流量10.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1.76万立方米,为陕西省平均的11.2倍,水能理论蕴藏量25.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3.2万千瓦。河道比降大,利于水电梯级开发。地下水总量9753.23万立方米/年,人均1705立方米,可开采量1517.8万立方米/年,人均265立方米,占估算量15.56%。水质据化验分析表明镇坪县河流水质均属软质水,PH值在8.24~8.36之间。含碘量偏低,耗氧量在1.7以下,砷、汞含量极低,符合人畜饮水及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矿产资源
镇坪县矿产资源种类多。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和变质作用,使镇坪具备了良好的成矿物质基础,孕育了丰富的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已发现的矿种有34种:金属矿主要有赤、褐、磁铁矿,金红石、钒、铜、铅、钼、银、钽、铅锌、铀稀土等,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水泥灰岩、电石灰岩、石棉、磷、重晶石、黏土页岩、硅石、绿松石、瓦板岩、冰洲石等,能源矿产主要是优质的无烟煤、石炭煤等。经地质部门勘察,金红石储量居西北之最。仅在洪石乡的钛矿(金红石)储量约63万金属吨以上,平均品位在4.19%以上,瓦板石主要分布在曙坪、牛头店、曾家、上竹、洪石5镇,储量在10亿立方米以上,石煤主要分布在钟宝、上竹、曾家、牛头店、小曙河5镇,发热量大多在3500~7500千卡/千克,储量在3350万吨以上。
生物资源
镇坪县生物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绿色宝库,以木材和药材最为突出,木材蓄积量大,共有林地1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4%,活立木蓄积总量为882万立方米。名贵稀有树种多,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一级1种,二级11种,三级20种。其中珙桐被称为250万年前的活化石。有野生脊椎动物22目69科272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42中。二类有苏门羚、豹等17种;三类有24种。天然草场面积43.1万亩,牧草种类达79种,中药材种类多,野生药材遍布山野,共有各类中药材480多种,其中草本地道药材30余种,药材分布广,素有“巴山药乡”的美誉,史载“无农不药,无地不药”,地道中药材以葛根、杜仲、黄连、玄参等为主。
区划编辑城关镇面积134.97平方公里,13个村:文彩村、小河村、新华村、联盟村、菜村、白坪村、竹节溪村、茶店村、坪宝村、新庄村、七坪村、友谊村、青坪村。曾家镇面积177.03平方公里,11个村:金坪村、鱼坪村、花桥村、花坪村、文溪村、宏伟村、琉璃村、阳河村、星明村、光华村、向阳村。牛头店镇面积206.45平方公里,7个村:国庆村、白珠村、竹叶村、前进村、水晶坪村、先锋村、红星村。钟宝镇面积149.98平方公里,11个村:干州河村、旧城村、新坪村、关庙村、得胜村、朝阳村、东风村、民主村、青坪村、金岭村、三坪村。洪石镇面积96.3平方公里,11个村:千山村、青台村、五星村、桃花村、上湾村、胜利村、洪联村、大堰村、红阳村、云务村、仁河村。小曙河镇面积96.15平方公里,8个村:中坝村、门楼村、和平村、战斗村、安坪村、马镇村、中坪村、亮垭村。曙坪镇面积275.09平方公里,7个村:双坪村、大树村、兴隆村、联合村、桃源村、代安村、阳安村。华坪镇面积149.55平方公里,4个村:尖山坪村、团结村、三坝村、渝龙村。上竹镇面积109.50平方公里,2个村:湘坪村、松坪村。
人口编辑镇坪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已在曾家乡箭靶坪繁衍生息。汉时,沿南江河的牛头店、古义渡、石砦河和大曙河的冉家坪一带形成村落。南北朝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也迁居古义渡一带。明成化年间“开禁山林,荆襄流民阑入,户口骤增”。清初,采取多种措施招徕流民。乾隆六年(1741),湘、鄂、赣等省人民纷纷迁入垦殖,江西药农、药商接踵沓至。道光四年(1824),陕抚卢坤奏称:镇坪男女大小人口59800多人。光绪十二年(1886)到十六年,连年大灾,人民纷纷外流;十六年(1890)尚有人口46000多人。民国《镇坪县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人口增至10528户,92300人,尚待考。民国6年(1917),省议会选举,镇坪选民23740人,人口65000多人。民国18年(1929)以后,匪患日炽,客户迁返原籍;民国17年(1928)、18年(1929),又发生痢疾、伤寒流行病,民国20年(1931)镇坪县人口减至57500人。民国24年(1935),10737户,57520人。民国26年(1937),国民政府实行征兵制度,地方当局和群众蓄意压缩人口数字,向省民政厅谎报:人口调查镇坪县4157户,12555人;壮丁4607人。其中住户4152户,男6775人,女5577人,壮丁4405人;特户5户,男203人,壮丁202人。民国28年(1939)调查,镇坪县2985户,13766人。民国30年(1941)调查镇坪县2819户,13603人。民国38年(1949),镇坪县4511户,21200人。1950年,镇坪县4736户,21610人。1951年,4833户,22165人。1952年,4843户,22653人。1953年,平利县茅坪、曾家等五乡划归镇坪,户口增加到7138户,32558人。为便于统计对比将1949~1952年镇坪县户口相应增加为6300户,29530人;30010人;30065人;31853人。建国后至7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1959年比1949年人口增长26.99%;1969年比1959年增长23.62%,是镇坪人口增长的顶峰年代。1979年以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外流现象突出,形成1984年后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故1989年比1979年人口仅增长3.6%。1990年比1949年增长93.2%。 2000年,镇坪县18岁以下人口15409人,占总人口的28.68%,60岁以上的人口6189人,占总人口的11.52%;男性人口28791人,占总人口的53.6%,女性人口24928人,占总人口46.4%。男女比列为115:100。行政事业单位63个,行政事业在职人员在编制人员2469人,其中:行政在职人员637人,事业单位人员1832人。镇坪县在职教师645人。财政供养人口3932人,其中:县级财政供养人口2767人(在职人员2164人,离休27人,退休564人,其他12人),乡镇级财政供养人口1165人(在职人员1038人,退休人员123人,其他人员4人)。2008年,镇坪县总人口为59295人,比上年末增加450人,其中农业人口50382人,非农业人口8913人。常住人口49129人,出生率为10.1‰,死亡率为8.06‰,人口自增率2.0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5人。 2009年,镇坪县总人口为59437人,比上年末增加142人,其中农业人口50398人,非农业人口9039人。年末常住人口49228人,出生率为12.49‰,死亡率为9.28‰,人口自增率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