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福建政府网 > 宁德政府网 > 柘荣政府网
中文名:

柘荣县政府网

官网:
www.fjzr.gov.cn
地址:
暂无
车牌:
闽J
区号
百度分享
分享到:

柘荣县政府介绍

柘荣县,福建省宁德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接福鼎,西连福安 ,北邻浙江省泰顺县,介于北纬27°05'-27°19'(27°209'),东经119°43'-120°04'(119°897')之间,主要溪流有龙溪、交溪、西溪和东溪等。境内土壤以红黄壤为主,呈偏酸性,可开发山地面积大。矿藏有铁、石英、铅锌、明矾、硫磺。名胜有东山风景名胜区、仙屿公园、明游朴墓、九龙井、凤岐古民居、袁天禄纪念馆等。纪念地有闽东独立师兵工厂旧址、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殉难地等。柘荣县是闽东北的内陆山区县,原称柘洋 ,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素有闽浙咽喉之称。柘荣县总面积571平方千米,人口约10.3 ,是福建省人口最少的县,自古是闽浙两省边界贸易点、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全国55个县、市之一,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柘荣剪纸之窗成为宁德市唯一的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中国太子参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的美誉。自然环境编辑地形地貌

柘荣县地处闽东北内陆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太姥山脉主峰东山顶海拔1480米,是全县最高点;英山乡下清水坑海拔仅78.8米,是全县最低点。属中山、低山类型区,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县境内峰峦起伏,地势呈东高西低。山地面积509.1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4.6%,平均海拔600米左右。

气候特征

气温柘荣县气候温和湿润,气温立体分布明显雨量充沛,

柘荣县冬长夏短,霜雪冻害较严重的特征,由于境内各地海拔相差较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各地平均气温在13-18℃之间,一月平均气温5.6℃,绝对低温-9.8℃(19831231)。七月平均气温25.1℃35℃以上的酷暑极少见。年总积温5000-6500℃,年平均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期在330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38天左右,多年平均雪日7天,年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28天。 降水该县年平均水量在1600-2400毫米,降水充沛。3-4月春雨季,占年总量的16.5%,其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少,强度弱;5-6月梅雨季,占26.3%,其特点是雨区广,雨量多,湿度大,雨时长而稳定;7-9月台风雷阵雨季,占41.3%,其特点是降水量最多,降水突然,强度大,雨量变化大,极不稳定;10-翌年2月少雨季,占16.5% 蒸发和温度由于该县气温不高,且山地云雾多,蒸发量不大,属潮湿状况,年平均绝对温度15.7百帕,10月至翌年1月属干季,蒸发量大,气候较干燥。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1634.2小时。

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截止2009年,全县耕地面积71483亩,其中水田面积62541亩,农地面积8942亩。

森林资源

截止2009年,全县山地面积514.8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3.1%,森林面积66.7万亩,森林覆盖率68%。森林积蓄量39.9万立方米,竹林面积4.2万亩。

水力资源

境内溪涧纵横交错,分为交溪和七都溪两大系,平均年径流量6.97亿立方米。截止2009年,全县可开发的水资源有216处,总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已开发利用4.26万千瓦。

矿产资源

境内属火山岩地带,截止2009年,已探明的矿产有高岭土、紫砂陶土、明矾、石英、花岗岩、辉绿岩等10多个品种,尤其是紫砂蕴藏量高达260万吨,其品质可与江苏宜兴紫砂相媲美,素有北有宜兴,南有柘荣之称;辉绿岩、花岗岩成材率较高,年开采量分别可达1万立方米;天然矿泉水经鉴定为低矿化度,含锶和偏硅酸,获1992年全国天然矿泉水展览会金奖。

历史沿革编辑县名似以柘洋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柘洋东山,东望海

柘荣县外数百里。柘荣县在宋为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元为福宁州灵霍乡柘洋上里。明初属福宁县;明成化九年(1473)属福宁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属福宁府霞浦县。宋设库溪(今富溪)巡检司。明正统六年(1441)设柘洋巡检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裁撤,清乾隆四年(1739)复置。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20(1931),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民国 21(1932),为霞浦县第六区。民国22(1933),为霞浦县第四区。民国23(1934)4月,中国共产党在柘洋开辟苏区成立霞浦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同年5-10月,柘洋苏区建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属闽东苏维埃政府。民国24(1935)6月,设立柘洋特种区,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驻长乐县城,公元1938年即民国27年移驻闽侯,公元1942年即民国31年移驻福安)。民国32(1943)9月,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民国34(1945)101日,撤销柘洋特种区建制,设置柘荣县,仍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6(1947)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49615日柘荣县解放,属第三专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503月改名福安专区)1956812日,柘荣县制撤销,原县境并入福安县辖。19611015日,柘荣恢复县建制,仍属福安专区。197071日,柘荣县建制再次裁撤,原县内的城关、东源、宅中、黄柏、富溪、楮坪、英山7个人民公社划归福安县辖,乍洋人民公社划归福鼎县辖。1975315日,柘荣再次恢复县建制,属宁德地区。1989818日,国务院批准,柘荣列入对外开放的全国55个市、县之一。 行政区划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柘荣县人民政府下设1个双城镇和第一(富溪)、第二(石咸)两个区,暂时沿用旧保甲编制贯彻新政。19501月,撤销双城镇,划全县为3个区。6月,废除旧保甲制度,实行民主建政,建立乡政府。全县划分为3个区,辖24个乡。19524月,土地改革完成,全县划为3135乡。19549月,全县调整为3143乡。1955年,撤销一区区公所,所辖115乡归属县直接领导;二区改称富溪区;三区改称楮坪区,原区公所驻地由石咸移驻楮坪。19564月,全县原来143乡整编为130乡。19568月,柘荣县建制裁撤,全境并入福安县。原(柘荣)县直辖的111乡和楮坪区辖的9乡合并成立柘荣区,区公所驻下城。富溪区名称及其辖乡不变。19588月,富溪区裁并柘荣区,两区原辖的130乡,重新调整为18乡。195810月,实行公社化管理体制,建立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原柘荣区改建成立福安县柘荣农村人民公社联合社,下辖柘荣、富溪、楮坪、岐洋4个农村人民公社(简称公社,下同)42个生产大队。195912月,岐洋公社撤并柘荣公社。1960年,富溪公社增设东溪、山樟2个生产大队。19617月,公社体制下放,恢复区建制。原来3个公社改为柘荣、富溪、楮坪3个区,原来社属44个生产大队整编为区属23个人民公社(简称小公社),并在柘荣区之下,另设1个双城镇,专理非农业人口事务。1015日,恢复柘荣县制,仍辖3个区、1个镇、23个公社。原柘荣区改称为城郊区(区公所由下城移驻前山)1964年,城郊区的双城镇与新城公社合并成立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城关镇和城关公社。19652月,实行撤区并社。由23个公社()合并为8个公社,下辖83个大队。1966年,东源公社增设洋边1个大队(由东源大队析出)197071日,柘荣县建制再度裁撤,将城关、东源、富溪、黄柏、宅中、楮坪、英山7个公社及其所辖73个大队并入福安县管辖(并入后,城关公社改称柘荣公社);乍洋公社辖11个大队划入福鼎县管辖。1972年,英山公社增设田头洋1个大队。1973年,黄柏公社增入下坪1个大队。1975315日,柘荣县再次恢复建制,原划给福安及福鼎管辖的8个公社,全部划归柘荣。同时,在柘荣撤县期间,福安县潭头公社划归黄柏公社管辖的下坪大队,也随同柘荣复县而划入柘荣管辖。撤县期间的柘荣公社在复县后仍恢复为城关公社。此时,全县共辖8个公社、86个大队。7月,楮坪公社增设茶湾(由湾里大队析出)、靴岭尾(由金家洋大队析出)2个大队;英山公社的和尚洋大队改称凤洋大队。全县共辖88个大队。1980816日,城关公社析出北街、南街、溪坪、上城4个大队恢复设置县属城关镇。原城关公社则改称城郊公社,同时将乍洋公社的仙山大队和楮坪公社的金家洋、靴岭尾2个大队划城郊公社管辖。

柘荣县政区图12月,撤销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和大队革命领导小组,恢复人民公社和大队的管理委员会。1981年,黄柏公社增设上黄柏(由黄柏大队析出)1个大队。合前全县共辖114个大队。是年11月,城关镇恢复双城镇原名。19841023日,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制,重建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全县共辖9个乡()3个街道、114个行政村。行政区划直至1990年底未变。 2003年,柘荣县辖2个镇、7个乡:双城镇、富溪镇、城郊乡、乍洋乡、东源乡、黄柏乡、宅中乡、楮坪乡、英山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10.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5万人。

经济编辑概况

柘荣素有闽浙咽喉之称,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2012年,柘荣县完成生产总值37.59亿元,同比增长14.72%,其中:第一产业7.28亿元,第二产业20.24亿元,第三产业10.07亿元。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7059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16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56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7元。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亿元,同比增长8.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2%9.5%8.3%,一产和三产增速比上年同期快1.31.8个百分点,二产比上年同期慢7.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67.5%24.2%。三产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7.1:57.6:25.3调整为16.3:57.0:26.7

农业

柘荣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山区农业生产

柘荣县。由于山多田少,农业基本设施差,抗灾能力低,耕作方法落后,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0.75万吨,亩产量84公斤;农业总产值314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农民人均产值81元,大多数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4万吨,亩产119公斤;农业总产值621万元,农民人均产值138元,生活得到改善。 “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遭受挫折,加上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下降到0.93万吨,农业总产值下降到311万元。1962年纠正的错误,国民经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推行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耕、管),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4万吨,亩产138.4公斤,全县人均粮食274公斤。农业总产值725万元,农民人均产值147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又一次受到的冲击。学大寨时过分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发展多种经营,搞政治评分割资本主义尾巴等,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这期间由于多数农村干部和农民抵制的作法,推广良种和采用先进耕作技术,农业生产仍有所发展。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上升到2.23万吨,亩产198公斤;农民人均产值184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开始向小康迈进。 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17万吨,亩产量241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3.23倍和1.87倍。是年农业总产值为3019万元,比1949年增长8.61倍,年递增5.68%;农业人均产值387元,比1949年增长3.78倍。 2009年,柘荣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5282元,增长7.4%。药、茶、竹木、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养殖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41520亩,其中太子参面积38050;茶园面积38770;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4369吨,完成造林面积1.2万亩,人工更新面积0.3万亩,成林抚育面积2.2万亩。培育形成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0年粮播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中药材、茶叶、油茶、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7.5亿元,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5992元,增长13.4%,增幅名列全市第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稳定太子参、白术、木瓜等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引进建业农林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发展名贵中药材,建立红豆杉种植基地2000亩。柘荣太子参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茶叶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植金观音、黄观音等优质品种茶2580亩,全县乌龙茶品种面积1.1万亩,比重达25%

工业

柘荣在宋代就有制陶业,明代就有银矿开采业,清代有造纸业。民国时期

省级风景名胜——柘荣东狮山,柘荣境内有造纸、酿酒、打铁、铸锅、榨油、磨粉、染布、木器、竹器等手工业。生产多取家庭、作坊形式,规模小,工具简单,地点分散。至民国35(1946)才出现一家机器动力的碾米厂。1949年全县有作坊26家和粮食加工厂1个,全年工业产值21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仅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集体工业得到发展,先后创办印刷、蜡纸、粮食加工、酿酒等工厂。私营手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转为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企业。1956年,全县工业产值达182万元。大跃进期间,由于的影响,工业企业一哄而上,钢铁工业土法上马,年产铁120吨,因技术水平低,产品价高质次,1960年下马停产。1961年全县工业产值仅40万元。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发展一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965年全县工业产值增至80万元。1966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业徘徊不前,1970年全县工业产值89.82万元。1971年后,县一级电站建成投产,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发展,至1978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6家,年产值697万元,比1970年增长6.8倍,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5.98% 1979年后,柘荣工业迅速发展。1984年,中共柘荣县委提出突破工业,抓好农业,发展副业,搞活商业的经济发展举措,相继创办一批工业企业,开发一批名、优、新、特产品,走出一条以工促富,以工促农的路子。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2804万元,开始超过农业产值。1986年人均工业产值居宁德地区首位。此后,在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的同时,大力改造旧企业,创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在企业管理上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民主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初步形成以制药食品、纺织服装、陶瓷建材、造纸塑料、电子五金等五大支柱行业为主,有25个门类的工业企业。工业产品列为省优的有柱晶白霉素等16;列为部优的有兰岩牌春风茉莉花茶等2;有蘑菇、玩具、草席等11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199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99(其中全民企业19个,县、乡属集体企业41个,其它经济类型企业4个,村办集体企业68个,村以下企业167)。职工总数6116人,固定资产原值4659万元,拥有资金7382.6万元。工业总产值9376万元。其中全民工业385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2%;县、乡集体工业337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97%;村办集体工业39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7%;村以下工业139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4.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357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81%。在全县工业总产值中,乡镇工业产值达462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35%1990年,全县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64%;全县工业企业数、职工人数和总产值与1978年比,分别增长7.3倍、1.4倍和12.5倍。 2009年,柘荣县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4.9亿元,增长27.3%

新农村试点村半岭村全貌规模以上企业达56家,完成产值30.5亿元,增长30.8%。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年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均达5家。省政府明确支持柘荣县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出台《关于支持柘荣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年完成药业产值8亿元,增长3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1%,上缴税收1467万元,增长29.1%。新药阿甘定-阿德福韦酯获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并进入省采购平台。禽类抗病毒新药太子参抗毒素顺利投产。柘荣刀剪标准联盟正式签约,医用刀剪产品注册通过9个系列88个规格品种。广生堂被认定为省企业知名字号,中天铜业漆包扁铜线系列产品荣获省名牌产品称号,鼎鼎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瑞祥天人了尘永德利威德利被认定为宁德市知名商标。 2010年实现药业工业产值12.6亿元,增长47.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6%,上缴税收1822万元,增长24.2%。力捷迅冻干粉针生产线、伟业生物D-丙氨酸生产线建成投产,今古通生物科技落地建设。2010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46.7亿元,增长3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5亿元,增长35.3%。年产值亿元企业9家,年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年纳税千万元企业5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家。 “闽东药城建升的基础上致力建设海西药城,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了力捷迅药业、广生堂药业等2家亿元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药业实现产值8亿元,广生堂研发的新药阿德福韦酯取得国家药监局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成为福建省2002年以来首个国家一类新药。柘荣县被国家日用品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中国刀剪之乡称号。

社会编辑教育

柘荣旧社会学校教育主要是私塾,经济条件好的村庄或个人延聘县内外名教师执教,

柘荣县实验小学多数村庄就地聘请教师,但就读者甚少。民国时期所办的中心校和国民学校,终因经费不足而招生率甚低。民国33(1944)创办初中,本地生极少。1949年柘荣解放后,教育事业有了发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迅速。1979年柘荣成为宁德地区第一个基本无文盲县。19841986年,全县农村集资建校197座,总建筑面积46598平方米,总投资574.56万元,基本结束了许多农村长期借用祠堂或民房办学的历史。全县中小学基本实现一无二有”(无危房、有教室、有桌椅)1990年,全县有小学243所,在校学生10377人,普及初等教育四率达到省第一类型县的要求。有幼儿园()134班,入园幼儿3168人,幼儿入园率达56.93%。有完全中学2所,独立初中和初中班7所,在校学生3320人,其中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183人。在发展中小学和幼儿教育的同时,也抓了农民扫盲教育、干部职工业余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成人自学考试等成人文化教育,提高广大干部职工文化、业务水平。全县干部中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9.72%,职工中初中毕业以上的占56.58%。柘荣人才辈出,历史上有明朝开国功臣、江西行省参政袁天禄和三主法曹,无一冤案的明代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万历年间《四川总志》编纂之一、《福宁州志》编纂总裁游朴等。境内出过进士2名、举人10名、贡生26名。新中国建立后的40多年来,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560多人,为中专学校输送新生1100人。 2009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9%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幼儿入园率分别为61.2%98%。首批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样榜校通过省级验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重建、改建面积7001平方米。宝洋新区实验小学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民国26年,柘洋特种区设卫生所,西医始传入境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并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传染病和地方性疾病。经省、地卫生防病部门检查,197710月,柘荣基本消灭血丝虫病,19839月,柘荣基本消灭麻风病。至1990年,全县卫生医疗机构,县级5个、乡()8个、个体开业24个,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卫生防治医疗网。全县医务人员493人,平均每千人有5.7;病床185张,平均每千人有2.1张。70年代后,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再生产走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素质的轨道,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5年的24.46‰,下降到1990年的13.41‰ 2009年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县医院通过二级乙等医院评审。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依法、科学、有序进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计生一流村()、合格村()协会达标率为84.2%。万元GDP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范围内。全年完成造林29776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8175亩。死亡人口火化率保持100%,乱滥建坟墓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被评为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先进县。

科技

柘荣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1949年以来,尤以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县内加强领导,调整和充实机构,各类协会、学会和研究会相继成立,一个含理、工、农、医多学科,县、乡、村多层次的科技群众组织基本形成,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78年后,有科技成果100多项,应用推广70多项。科技队伍逐年壮大,全县现有各类科技人员1864人,其中高级职务20人,中级职务294人。2009年顺利通过2007-2008年的全国科技进步县专家组考核。白水洋国家地质公园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体育

20世纪末举办过两届县运动会、两届职工运动会、五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每年都举办几次体育单项赛。

文化

1990年文化设施有:文化馆、新华书店、图书馆、电影院、影剧院、越剧团、电视差转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城关还安装有线电视,可接收10多台电视节目,收视率达90%以上。城关有20多家卡拉OK舞厅。 2009年,以屏南为主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遗产。新增4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和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文体综合馆完成主体工程。

文化编辑民间艺术

柘荣剪纸柘荣民间剪纸源自明末清初。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

柘荣县剪纸间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历史悠久,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远古艺术的美感。史载,柘荣的原住民多来自北方,每逢中原逐鹿,大批中原百姓和文人学士迁入柘荣,为柘荣带来绚丽多彩的人文财富,其中包括剪纸,此后,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在柘荣靠口口相传和手把手传技,得以保留、传承。柘荣剪刀据《柘荣县志》记载,柘荣刀剪业是传统手工艺的老行业,创于清雍正十二年,经历明显的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工艺、家庭作坊式。早在清代雍正年(1723-1735),柘荣就有能工巧匠用土铁加钢刃锻打剪刀,长期积累了水磨、下钢、热处理三道传统技艺并代代相传,清同治年间,柘民袁合兴林木兴字号的剪刀已颇享盛名,产品还畅销江西、广东等地。二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建厂创名牌时期。1975年成立柘荣县剪刀厂,1990年改名闽锋剪刀厂,使用电动裁板机、冲床等新式机电设备操作工艺,并创立闽锋名牌,该品牌以刀刃锋利、水磨淬火独具匠心而享盛名,在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会上,柘荣剪刀对四十层龙头布一剪到底,刀口坚度、锐利度等十项技术指标均获满分,荣获第三名,驰誉全国,曾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产剪刀190万把。三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柘荣县紫砂壶制作工艺 柘荣已探明的紫砂矿蕴藏量高达260万吨,在全国仅位次宜兴,品质亦可与之匹敌。早在北宋时期,柘荣还只是长溪县灵霍乡所属的柘洋里,便已时兴烧制紫砂壶,现在的东源乡青岚面村、鸳鸯头村等地还遗存不少古窖址,佐证了当时的那段岁月。随着时代变迁,柘荣紫砂历经起起落落。上个世纪60年代初,柘荣县创建国有紫砂厂即柘荣第一紫砂厂,由于技术迅猛发展,品质不断提高,知名度日见提高。1985年,柘荣建立第二紫砂厂,进入上世纪90年代,经过体制改革,改制为柘荣紫砂总厂。当时,作为柘荣四大产业之一的紫砂,一度远销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可谓盛极一时。草编凉席草编凉席精选上乘席草,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质优耐用、造型美观、携带方便等特点。福建柘荣布袋戏福建柘荣布袋戏由一人一戏台组成。集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是柘荣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文物保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城镇的双城城堡、乍洋凤岐吴氏大宅、乍洋溪口永安桥、涉台文物袁氏宗祠。

名胜古迹编辑东狮山:省级风景名胜,群峰耸峙,雄伟挺拔,集太姥山的奇伟雄

柘荣县姿,兼武夷山的柔媚挺秀。凤岐吴氏大宅:为亨房所建,坐北朝南,台基5级,内外两重围墙,四周花园。黄柏小东山风光:境内多高山峡谷,在绵延群山中矗立着13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东山(小东山)、蝴蝶山、天星岗、龙井坑峡谷等。九龙井:不仅有九个龙井,而且还有地质奇观--冰臼。 特产美食编辑

太子参太子参:柘荣是中国太子参之乡全县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中药材多达296种,其中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2012年全县建立太子参GAP中心示范片2000亩,推广面积1万亩,是全国太子参单品种区划的最佳生产种植适宜区和太子参交易主要集散地,柘荣太子参已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此为发轫,中西制药相关产业独秀海西,聚集药业及相关联企业20多家。传统刀剪业产量居全国前列,有刀剪企业100多家,年产量近2亿把,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及东南亚。[16-18] 牛肉丸将牛肉剁成肉浆,配上淀粉及酱油、辣椒粉、醋、酒等作料,搓揉至有很强的黏性后,揉成一粒粒小丸后煮即成。鸡冠松:因形似鸡冠而得名。主要原料有面粉、糖、猪油,经过加工制成半咸半甜的食品,以香、甜、酥、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