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福建政府网 > 宁德政府网 > 周宁政府网
中文名:

周宁县政府网

官网:
http://www.zhouning.gov.cn/
地址:
暂无
车牌:
闽J
区号
百度分享
分享到:

周宁县政府介绍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介于北纬 26°53′-27°19′,东经119°06′-119°29′之间。东邻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与宁德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土地总面积1046平方公里。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0米,县城海拔880多米,居全省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称。境内主要溪流18条,最大的龙亭溪境内流长56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冬长夏短,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4.6℃,年降水量2069毫米,被誉为天然空调城。周宁原属宁德县。民国24(1935)设周墩特种区,直隶福建省府。民国348月升设周宁县,狮城为县治所在,位于县境中部东洋溪畔,距省会福州238公里,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2年末,全县辖63141个村委会、5个社区、2个居委会,户籍人口20.36万人。境内汉族占99%,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通行闽东方言福安话,但口音相差甚大。公路以302省道为主干,宁上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建制沿革编辑周宁古为七闽地。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闽中郡。西汉为闽越国,东汉属会稽郡。三国属吴建安郡。晋南朝属温麻县。隋属原丰县(闽县)。唐属长溪县。五代闽龙启元年(933)起属宁德县,宋初为青田乡东洋里。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建东洋行县,由宁德县主簿驻征赋税。清雍正十三年(1735),分割东洋里十五至十八都设东洋分县,由宁德县丞驻治,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由县佐驻治。民国元年(1912),东洋分县改由宁德县派分驻员治理。民国3年复设县佐。民国18年,裁县佐设警察所,综理辖区行政事务。民国19年改设公安分局。民国226月,改设宁德县第五区。民国246月,改设周墩特种区,脱离宁德县辖,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长乐)。民国252月,又改为宁德县第三区。民国261月,复为周墩特种区,隶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29月,改隶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481日设县,以周墩、宁德两地首字定名周宁县,县治在狮城,辖地639.6平方公里,隶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64月,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79月,宁德县析咸杉乡127.7平方公里归周宁县辖,全县面积增至767.3平方公里。1949628日,周宁和平解放;91日,成立周宁县人民民主政府;1112日,成立周宁县人民政府,隶福安专员公署。19559月,寿宁县划出第六区(今纯池乡的11个行政村和泗桥全乡)辖地278.7平方公里,归周宁县辖,全县面积增至1046平方公里。19707月起,隶宁德地区。地理环境编辑地貌

周宁县周宁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峰峦起伏、山陡谷深、溪谷错综。境内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最高点龙岗头,海拔1506;最低点街头亭,海拔仅65;县城所在地狮城镇海拔880米。千米以上的高峰282座,县城海拔880米,居福建省之首。鹫峰山脉的主体部分在境内连绵起伏,形成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地貌、海拔500米以上至800米的低山地貌和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貌。周宁东南部县境距海岸74公里。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三大类型,中山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1%,是用材林和单季稻、牧、茶区;低山占26.7%,是水源涵养林和粮、茶区;丘陵地占12.3%,是双季稻和主要经济作物区。境内水系发达,天然落差大,水电资源可开发利用大约37万千瓦。

气候

周宁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量充沛。2010年平均气温15.5℃,极端最高气温32.9℃,极端最低气温-5.2℃,年降水量2130.7毫米,降雨天数192天,日照时数1617小时。海拔落差,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夏无酷暑,盛夏季节平均气温7月份24.3℃8月份23.0℃9月份22.0℃,有天然空调城之美称。其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影响着气候。周宁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受大陆性气候影响较显著夏季却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光能资源因光温配合较好,日照虽比低海拔市县少,但主要农作物生长期的410月也是该县日照最充足,每月日照时数多在120小时以上,较有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成熟。由于山地漫射光的增多,又有利于高素质茶叶的形成。周宁县的光能资源利用率还很低,有待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地形复杂,海拔垂直差异大,热量资源也分布悬殊,权成立体农业气候。海拔400米以下地区的气候相似中亚热带型,可种植双季稻及亚热带果树和其它经济作物。尤其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区,无霜期长,越冬条件好,是周宁县热量资源最佳地。海拔400850米的高丘、低山地区,热量相似于北亚热带,可种植较耐寒的亚热带果树及高素质茶叶。85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热量条件类似南温带,为避暑山庄建设,科技楼、作家屋等旅游业的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气候资源。周宁县雨量充沛,水份资源充足,农作物生长季(气温大于10℃以上)平均雨量达13001600毫米,这对亚热带农作物的水份供应是有余的,所以干旱现象少。不过梅雨季和台风雷雨季的暴雨,易造成周宁县的洪涝灾害,须做好防范工作。

自然资源编辑矿产

周宁历史上曾有过银、铁采炼,已探明矿藏有16种,主要有明矾石、珍珠岩、高岭土、稀土、花岗石料、矿泉水及钨、铁、钼、铅、锌、银等矿藏地27处,其中:中小型矿床7个,矿石20个,各类矿化点28个。在储矿藏中,已探明珍珠岩储量61.24吨、明矾石储量251.2万吨、高岭土储量1079万吨、泥煤储量23.5万吨。潜在矿种有银、花岗石料、叶腊石等。

森林

内森林植被属于常绿温暖照叶林地带。植被有12个类型,46个群丛,有大量的药用植物和禽兽类资源,虽经历几次较大幅度的消长过程,仍不失原貌。

1973年起,先后进行3次森林资源调查。至1987年,全县森林林分年平均总生长量由7.17万立方米提高到7.19万立方米,以马尾松、杉木人工林为主的针叶树种,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林相整齐,构成新型的植被类型。 境内林业用地为典型的地带性特征,主要为红壤和黄壤,分布在中山、低山、丘陵地带。1981年林业区划,进行第一次全县林地土壤普查,计有林业用地1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6.48%,划分为3个土类,8个亚类,17个土属。在各类土壤面积中,红壤795639亩,占林业用地66.35%;黄壤376590亩,占31.41%;紫色土26881亩,占2.24%。全县林业用地土壤均属酸性,其中:一类地面积837564亩,占土类面积的69.8%,主要土类有黄壤、黄红壤、暗红壤、水花红壤、红壤等,多分布在礼门、李墩、浦源、纯池等低丘地段;二类地面积358099亩,占土类面积29.9%,主要土类为粗骨红壤、粗骨黄壤、紫色土,多分布在礼门、七步、咸村、浦源、玛坑的高丘地段;三类土地面积3447亩,占总面积的0.3%,主要土类是粗骨红壤,分布在七步、咸村、玛坑等地的山脊、山顶及陡坡地段;有少量分布在溪河两岸、山顶、山脊上的岩石裸露地为四类地。

1987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1878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5.7%

耕地

民国时期,耕地面积以主产物收获量折算,茶园与农地混合,面积失实。民国31(1942),编查耕地面积合计为11.06万亩。民国34年经复查核实,耕地总面积为10.84万亩。民国379月,宁德县咸村划归周宁,全县耕地总面积为16.92万亩,农业人均2.31亩。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高,陆续开垦耕地。至1956年全县耕地增至18.39万亩,农业人均2.28亩。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部分边远耕地抛荒,1963年陆续垦复耕作。此后,由于国家和社、队兴修水利、建设公路、办工厂、农村基建、机关单位建房以及其他占用等,1979年,全县只剩耕地14.50万亩,农业人均1.12亩,与1956年比,减3.89万亩。1980年后,贯彻《土地法》,对耕地实行依法管理,制止滥占耕地。1988年,全县耕地面积增至14.71万亩,但由于人口增加,农业人均却降至1.02亩。

据农业区划普查,1980年全县水田10万亩,农地4.5万亩,合计耕地14.5万亩。耕地地处海拔800米以上的占59.59%500800米的占26.43%500米以下的占13.98%。水田中分布在溪谷平地田占15.26%,缓坡地山垅田占32.17%,梯田占47.14%,溪岸边田占5.44%;农地中,处于25度以上坡地占17.40%1525度山地占32.70%615度缓坡地占41.60%6度以下占8.30%

耕地土壤类型分布,水田中,渗育型占53.46%,潴育型占29.88%,潜育型占16.66%;农地中,红土占41.45%,黄泥土占55.02%,紫色土占2.25%,冲积土占1.29%

水田有机质和磷、钾含量状况为,缺磷、缺钾面积分别占水田总面积的92.3%67.66%。内涵冷烂酸锈毒等低产障碍因素的中、低产田面积多达7.8万亩,占水田总面积78%

人口民族编辑人口

周宁县境内人口分布不均,溪流沿岸的小盆地人口较稠密,高寒偏远山区人口稀疏。民国34(1.945),全县人口48057人,土地总面积639.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5.1人。

建国后,人口密度逐步增大。按每平方公里平均人数计算,195477.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94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39人,1988年上升到150人,其中狮城镇人口密度最大,达407人,纯池乡最小,仅100人。

民族

周宁绝大多数居民为汉族,解放前少数民族仅有畲族。据1953年人口普查,全县汉族62984人,占总人口的98.98%;畲族646人,占1.02%。此后,因工作、婚嫁、谋生等原因,有其它少数民族迁入。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汉族143754人,占总人口的99.01%;少数民族7个,共1438人,占0.99%。其中畲族1407人,壮族19人,苗族6人,高山族3人,满族、回族、彝族各1人。与1964年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45989人,增长47.04%;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72人,增长48.86%

汉族人口遍布全县各地,畲族人口主要聚居于狮城、咸村、玛坑、七步等4个乡镇的26个自然村,其中咸村乡的云门村设有畲族村民委员会。

经济概况编辑体制沿革

封建社会到民国时期,境内经济体制属封建私有制。农村封建势力占有大量土地,残酷剥削农民;城镇,私营工商业不发达,手工业者和个体商贩仅能维持生计。这种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建国初期,进行农村土地改革,1956年通过农业合作化和对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形成以国营、集体为主的多种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58年人民公社化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实行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集体、个体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在曲折道路上徘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到城镇,在农业、工业、商业等领域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国有、集体、个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历史发展

民国时期,周宁经济落后,市场萧条,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居第一位,茶叶居第二位。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甘薯为次,大小麦、杂粮、马铃薯占小部分。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其次是花生、油菜籽、黄麻、芋麻、甘蔗、晒烟等,但数量极少。林业主要是松、杉、竹及薪炭林。手工业仅有茶叶加工、铸锅等。194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为664.52万元。

解放后,周宁经济有长足发展,但经历过曲折的过程。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通过减租反霸、土地改革运动,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帮助手工业和私营商业解决产、供、销等问题,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并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006万元,平均年递增16.01%,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K37.06%,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3.19%;国民生产总值908万元,年平均递增21.15%;社会总产值1059万元,年平均递增16.8%;国民收入806.97万元,年均递增16.4%;粮食产量19077吨,年均递增18.1%;生猪年末存栏11001头,年均递增17.5%;茶叶产量372吨,年均递增11.9%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县设立计划统计机构,下达生产、基建、流通计划,编制五年长期发展计划,把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计划经济轨道,逐步加强计划管理。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实行农业、于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572万元,平均每年递增9.33%,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23%;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21%;国民生产总值1377万元,年均递增8.68%;社会总产值1719万元,年均递增10.17%;国民收入1186万元,年均递增8%。主要产品产量:粮食24672吨,年均递增5.28%;生猪存栏15691头,年均递增7.36%;茶叶产量444吨,年均递增3.6%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共产风、浮夸风和生产瞎指挥的折腾下,工业盲目上马,农村大办公共食堂,无偿抽调大批劳力伐木烧炭炼钢铁,造成农业连年歉收。加上连续三年高征购,致使社员人均口粮下降到120公斤,出现了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现象。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后,开始纠正共产风,停办农村公共食堂,实行冬种自由一季,减少粮食征购任务,缩短基建战线,砍掉一批工业企业。1962年,全面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农业生产才开始回升,工业生产也走上正轨。当年,全县粮食总产16444吨, 比1957年减产33.35%,茶叶产量下降到217吨,比1957年减产51%;工业生产前三年在数字上体现大幅度增产,但实质上毫无经济效益。1962年,

工农业总产值下降到1054万元,与1957年比,每年递减7.68%;国民收入327万元,递减7%;社会总产值1413万元,年递减3.9%。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回升,粮食取得较好收成,工农业产值有所增长,但仍未恢复到一五期末的水平。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94万元,年均递增7.07%,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减1.17%;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67%;国民生产总值1451万元,年均递增9.5%;国民收入1018万元,年均递增7.17%;社会总产值1631万元,年均递增4.9%;粮食总产量22554吨,年均递增11.1%;茶叶产量292吨,年均递增10.3%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处在文化大革命前期,各级领导机构基本瘫痪,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生产秩序遭受破坏,国民经济受到挫折,农业生产处于自发状态,工业生产徘徊不前,商品流通渠道阻塞,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紧缺。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0.77%1968年又比1967年下降6.45%,其中工业产值下降17.17%,粮食减产4.61%19684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各级领导机构相继建立,强调抓革命,促生产,经济形势和生产秩序逐步恢复正常。197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716万元,平均每年递增5.8%,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07%;社会总产值2018万元,年均递增4.35%;国民收入1280万元,年均递增4.6%;国民生产总值1721万元,年均递增3.47%;粮食总产量30375吨,年均递增6.13%;茶叶总产量469吨,年均递增9.9%四五计划时期(19711975),经济建设虽受文化大革命动乱影响,但与全国对比相对稳定。全县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粮食征购实行一定五年,并兴办一批工业企业。1971197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64%,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3.59%,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35%。期末粮食总产34694吨,年均递增2.69%;茶叶总产量731吨,年均递增9.3%五五计划时期(19761980),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长期以来的错误,放宽农村经济政策,鼓励社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工业企业内部进行全面整顿,改进经营管理,减少指令性计划,地方工业产品开始以销定产,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生产力发展加快,经济面貌迅速改观。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119.93万元,比1975年增长58.59%,平均每年递增9.66%,其中工业总产值1749.93万元,年均递增16.07%,农业总产值2370万元,年均递增6.04%;社会总产值5479.30万元,年均递增11.7%;国民生产总值3390万元,年均递增9.75%;国民收入2772.16万元,年均递增10.60%;粮食总产量40519吨,年均递增3.2%;茶叶总产量965吨,年均递增5.7%六五七五”(19811988)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改农产品统购为合同订购。发展开发性生产,鼓励劳务输出,允许部分勤劳、守法的农民先富起来。全县建立了粮、林、茶、畜、菌五个一百户,进行开发性生产典型示范,工业生产普遍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大部分企业逐步由过去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充分挖掘潜力,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乡镇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蓬勃发展,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7929.2万元,比1980年增长92.45%,年均递增8.52%。其中:工业总产值4497.2万元,年均递增12.52%,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8.62%;农业总产值3432万元,年均递增4.74%,农产品商品率达43.3%;社会总产值9555万元,年均递增7.2%;国民收入4867万元,年均递增7.29%;国民生产总值6922万元,年均递增9.33%。主要农产品:粮食总产量45565吨,年均递增1.48%;茶叶产量1321吨,年均递增4.0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217万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1.7%。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9734万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65457万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05026万元,增长6.6%,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分季度看,2011年一季度增长11.6%2011年上半年增长12.0%2011年前三季度增长11.3%,全年增长11.7%,增速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749元,比2011年上年增长16.6%。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略增,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7.947.6:34.5调整为18.150.1:31.8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898万元。2011年上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61720万元,增长1.4%;林业产值14375万元,同比增长28.2%;牧业产值12302万元,同比增长6.2%;渔业产值6562万元,同比增长4.6%;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3940万元,增长4.2%。农作物播种面积198669亩,比2010年增加4003亩,增长2.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0980亩,比2010年增加694亩,增长0.6%;蔬菜、瓜果类种植面积73186亩,增加3376亩,增长4.8%2011年植树造林总面积9.06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09.2%。其中人工造林更新面积3.17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面积1.08万亩。全县织组织大小义务植树活动27次,1万余人参加义务植树,栽植苗木3.5万株完成义务植数39万株。全县共育苗1577亩,容器育苗240多万株。共发放林木采伐证146份,出材量6000立方米;毛竹采伐证31份,采伐毛竹22540根。主要林产品产量:油桐籽产量85吨,增长18.1%;竹笋干332 吨,增长5.1%;板栗1350吨,增长24.0%;棕片160吨,增长7.4%;山苍籽45吨,增长15.4%。全年肉蛋总产量5477吨,比2010年增长7.6%。其中,肉类产量4663吨,增长7.5%;禽蛋814吨,增长8.0%。生猪出栏数53860头,增长5.8%,存栏数39417头,增长5.0%;羊出栏数7118头,增长16.4%,存栏数8400头,增长2.9%;兔存栏42213只,增长2.4%;家禽存栏数33.77万只,增长2.7%。渔业养殖面积1.935万亩,水产品产量1640吨,比上年增长4.1%。全县2011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4.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农用拖拉机171台,农用运输车650辆。全县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7858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817万元,增长11.5%。工业总产值471432万元,比2010年增长1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15786万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6.2%提高到88.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产值15983万元,增长0.1%;股份制企业产值395701万元,增长25.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2482万元,下降2.9%;其他企业产值535万元,下降11.8%。轻工业产值41660万元,增长18.8%;重工业产值374125万元,占90.0%,增长24.2%。产品产销衔接良好。2011年完成销售产值415147万元,增长24.8%;工业品销售率达99.9%,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发电量下降49.3%、铸件增长32.6%,精制茶增长25.9%,钨精矿增长7.0倍。

交通运输编辑1959年前,全县运输全靠人力挑抬。19595月,小(古镇)()公路赛()浦段通车。小浦公路赛浦段通车后,汽车和其他机动车,逐渐取代长途人力运输。当年底,在共产风的影响下,全县无偿调用劳力、物资,组织民、技工5092人,投建梨()()、城()()、七()()3条公路,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分别于19604月及19612月先后停建。1965年冬,组织全县民工投入续建,广大干部群众冲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坚持民工建勤不间断。19651976年,先后建成公路8105.43公里(未包括麻岭军用公路)。实现全县社社()通公路。公路沿线村民开始以胶轮板车代肩,自行车代步。1983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车辆急剧增加,公路运输出现了多家经营、相互竞争的景象。宽敞、舒适、高效、节能的新型车辆逐渐引进市场。1988年底,全县共有公路32条,总长301.3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28.8公里。通车行政村86个,占全县行政村数的61.4%,初步形成以狮城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福州、浦城、邵武、顺昌、南平、霞浦与浙江苍南,均有当日直达客车,彻底改变了长期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但有的偏远山区村际交通尚不通畅,货物仍赖人力挑抬。2012年,宁上高速周宁段通车,出行更加方便。(交通运输资料来源:[11-12] )

文化编辑语言

周宁话属于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北片,境内通行的是以县城狮城镇口音为代表的周宁话。周宁县建县前(1935),曾设立过周墩特种区,故周宁话也叫周墩话。历史上,周宁因地方偏僻,与省城福州相距较远,加上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交往不易,当地方言与福州话已有较大差异,而更接近于邻县的福安话。因此,周宁话与闽东北片土语一样,一方面比南片的福州话保留更多古代汉语特点,同时由于自身语言的发展,也产生一些特色。周宁县特殊的地理、历史状况在语言方面也有一定的反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境内各地口音多有差别。周宁县为鹫峰山脉主体部分,境内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千米山峰遍布全境,多数村落座落在崇山峻岭与盆谷之间,山川阻隔、交际困难,便形成种种语言的殊调异腔,但各地大体上尚能通话,且各种土腔都以狮城音为代表,求大同而存小异。其次是县境四周有不少乡、村土语受到邻县方言的影响或渗透。例如县西北的泗桥乡与北面的纯池乡,历史上曾一度隶属政和县与寿宁县,这两个乡中均有部分村落说政和话;纯池乡的豪洋、莲地、纯池等自然村的土语,则带有浓重的寿宁腔;县境东南部的咸村乡、玛坑乡大部分村落分别受宁德霍童话与福安穆阳话的影响和渗透。此外,境内还有一些畲族居住点,这些畲族人内部使用接近客家话的畲话交际,与当地汉族人交往,则仍使用周宁话。

饮食

主食:解放前,农民主食大米、番薯米,穷苦百姓以番薯米为主粮。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渐提高,以大米为主,掺杂番薯米。80年代,实行农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粮食逐年增产,绝大多数农民食大米,以面粉制品为佐食,番薯米作为家畜饲料。

蔬菜:县内蔬菜品种主要有芥菜、萝卜、油菜、花瓶菜、空心菜、菠菱菜、牛皮菜、白菜、芥蓝包、萁菜、芹菜、苋菜、韭菜、魔芋、山芋、田芋、薯、四季豆、扁豆、豇豆、玉豆、黄豆、米豆、羊须豆、茄子、白匏、冬瓜、丝瓜、苦瓜、佛手瓜、黄花菜、麻笋、茭笋以及姜、蒜、葱、辣椒等。农家青菜多时,或晒成菜干,或加盐腌贮于瓮中,俗称瓮菜,常年可食。

果类:主要有梨、桃、桔、柿、栗、杨梅、橄榄、枇杷,群众食用的桔、苹果等水果多由外地运进。

酒类:旧时群众家酿土黄酒、白酒、番薯酒。解放后,县酒厂生产虎骨木瓜酒、白术酒、猕猴桃酒等,其它饮用酒均由外地大量运进,酒的品种繁多,档次不断提高。

风景名胜编辑

周宁县风景区游览图名胜古迹有鲤鱼溪

、九龙漈瀑布群、滴水岩、灵峰寺、蝙蝠洞、芹山湖、仙凤山、后垅溪大峡谷、千年古刹灵峰寺、元代建方广寺、石门山、官山、八蒲龙井。纪念地有中共闽东特委旧址、中共周墩中心县委成立地旧址、大前坪红军修械所旧址。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海峡西岸第一瀑的九龙漈瀑布群,有神鲤戏谐、人鱼同乐的中华奇观鲤鱼溪,两景区荣膺中国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线路第三名,是闽东北亲水游线路重要组成部分;有载入《辞海》的八闽首景滴水岩;有省级森林仙风山,以及佛教圣地方广寺、千年古刹灵峰寺,人工高山湖泊芹山湖、闽东的西双版纳后垄大峡以及蝙蝠洞等一批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是华东地区很有发展潜力的集生态观光、避暑休闲、疗养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鲤鱼溪

鲤鱼溪(Carp brook)位于周宁县城西五公里处的浦源村中,为4A级景区。鲤鱼溪

鲤鱼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流贯村而去,长一华里,宽数米。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 见人形而聚竟相觅食 彩鳞翻飞,温顺如驯,诚如神鱼。婀娜之姿,活泼可爱。水深及膝,清可见底,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

九龙漈瀑布群

九龙漈瀑布群,瀑布总落差300多米,被誉为华东第一,全国少有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138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九龙漈瀑布群第一级瀑布最为壮观,瀑高46.7米,宽76米,丰水期可达83米、巨瀑右上方还有一个直径14米的潭穴,镶嵌瀑间,人称龙眼。 第六级至第九级是瀑瀑相接,人称四叠瀑

塔山公园

塔山公园位于东面石笋岗上,海拔980米,投入527万元,2004

塔山公园年初竣工。塔山公园距县城1.5公里,规划面积330(22万平方米),是县城东大门主要景观之一。2005年塔山公园项目列入60周年县庆项目范畴,投入100万元,建成台阶(280)、山门广场等。根据规划,塔山公园景点游路3000米,贯穿8个主要人文景点,据测算,塔山公园项目需投入1000万元,其中征地款600万元,建设资金400万元。

陈峭鸳鸯溪

位于滴水岩南部10多公里处的陈峭村后,距县城约40公里,与屏南县的郑山宜洋村同溪隔界,上游即为屏南鸳鸯溪国家

陈峭鸳鸯溪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河床平缓,溪水清澈,溪岸为竹丛灌木丛荫掩,是禽鸟栖宿良地。每年秋后,鸳鸯鸟成群飞来此地越冬;平日则水鸟野鸭结队于此觅食、嬉戏。山上猕猴成群,多时一山有数百只。此外,还有云豹、麂、獐、山羊、野猪、白鹇、雉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林间百鸟竞鸣,奇花异草随处可见。既是珍奇野生动物的极乐世界,也是诗情画意盎然的游览区。后垄村在滴水岩之南,是周政屏革命老根据地,已开通公路。后垄溪风景区的现状可用深山老林四字综述,奇岩异石随处可见,原始森林保护完好。该溪是霍童溪的重要支流之一。

滴水岩

高山明珠滴水岩滴水岩风景区位于福建省周宁县城西南30公里的洞宫山麓,与古朴典雅的鲤鱼溪、气势磅礴的九龙祭瀑布群齐名,名载《辞海》。古人题匾曰八闽首景,它邻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鸳鸯溪的核心地带,依霍童溪上游的叉溪、白水洋溪等处与政和、屏南、宁德三地毗连,山峦起伏,溪涧密布,为闽东霍童溪流域旅游风光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